光伏產業政策調整來得太突然. 陷入沉寂之中的光伏業, 迎來大禮包.
2018年11月2日國家能源局召開關於太陽能發展 '十三五' 規劃中期評估成果座談會, 討論 '十三五' 光伏發電及光熱發電等領域的發展規劃目標的調整. 根據與會者傳達的資訊, 十三五光伏發展規模從105GW有望調整至210GW以上, 光伏行業補貼可能會延長至2022年, 2019年光伏產業支援政策將加緊研究, 戶用光伏可能與集中式電站分開管理. 如果政策落地, 明後年新增光伏裝機需求將得到釋放, 裝機規模有望達到40GW以上.
2016年國家能源局下發《電力規劃管理辦法》, 明確規劃調整的系列管理辦法. '十三五'規劃中期調整是例行動作, 規劃推進到中期, 根據規劃管理辦法要調整各行業規劃內容. 此前, 國家能源局下發《關於開展 '十三五' 電力規劃中期評估及滾動調整的通知》, 開展十三五電力規劃中期評估及滾動調整工作.
不過, 此次能源局研討會恰逢中央民營企業座談會之後, 且會上有光伏企業負責人陳述光伏產業政策調整帶來的陣痛, 得到中央高層的指示. 國家能源局此舉, 是對531政策的修正, 也是對中央政 (批) 策 (評) 的回應.
受此利好刺激, 光伏行業內上市公司隆基股份, 通威股份, 陽光電源, 正泰電器, 林洋能源等均收漲停, 上市公司市值一日合計增加在100億元以上. 這份政策的含金量之高, 在資本市場率先顯現出來. 如果計算政策變化帶來的市場需求, 這份政策將帶來千億元以上的價值, 可謂千金之巨.
話說回來, 自531政策之後, 光伏行業經過了空間嚴峻的半年. 面對行業震變, 可謂度日如年. 光伏電站轉讓, 光伏組件廠商裁員, 光伏從業企業轉型, 銀行抽貸等比比皆是, 矽料, 矽片, 光伏組件價格更是一降再降. 政策帶來的槓桿效應在半年時間發酵, 及至當前突然反轉, 行業內人士直呼 '來得太突然. '
那麼, 在政策調整前後, 誰為政策失衡負責? 這個鍋誰來背?
對於十三五光伏指標規模, 調整到250gw, 還是270gw尚需要決策部門定奪. 方向是將指標放開了, 但魚與熊掌不能兼得, 既要指標, 又要補貼是不可能. 這既與政策的導向 (平價上網) 不符, 也與補貼缺口日益增加的顯示不符. 增加指標, 延長補貼的一個前提條件是, 進一步下調補貼規模. 否則財政部不會答應, 電網公司也不答應.
實際上, 能源管理部門對於不需要補貼的項目是鼓勵和支援的. 各地既可以自行出台補貼方案, 企業也可以自行建設不需要補貼的項目. 從當前的組件和epc成本情況看 (多晶組件1.8元每瓦, 單晶PERC2.1元每瓦, 單晶雙面PERC2.4元每瓦, 系統成本在5元/瓦左右) , 並不可行. 行業裡還是期待擴大光伏領跑者基地的規模, 依靠領跑者帶動下遊需求.
其次是光伏發電效率提升, 上遊矽料價格下降, 非技術成本下降. 非技術成本則包括市場上常見的資源費, 路條費等, 每瓦在0.5元上下, 這部分成本下降難度實際上非常大, 能源君認為如果各方無利可圖, 那麼項目推進的也就沒有什麼動力了.
實現平價上網是行業的階段性進展, 也是市場需求實現正向迴圈的驅動力. 當我們還在等待成本下降, 並且把平價上網的時間定在2020年時, 政策突然轉向. 系統內成本下降的速度, 平價上網的時間可能因此而被拉長, 因為需求好轉, 光伏產業鏈各個環節的毛利率也可能反彈. 龍頭公司因為前期小公司的推出, 出貨量預計高於行業平均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