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態環境部公布了《汾渭平原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 正式宣布新一輪大氣汙染治理 '冬考' 拉開了序幕, 而這對於政策主導性行業的再生塑料行業來說又意味著什麼?
近幾年, 隨著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及其他政策的實行, 國內各大工業大省, 各大化工園區都可以見到明顯的環境改善, 但對於再生塑料行業來說卻也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自2017年起, 國內環保力度加大, 加之當時部分地區錯誤地採用了一刀切的方式治理汙染工企, 全國範圍內不少中小型再生塑料企業因此遭到關停取締, 而在進入2018年後, 國內的環保形勢依舊嚴峻, 同時由於 '禁廢令' 的實行也讓國內出現了不小的廢塑料原料需求缺口, 在去年年底, 我國就已經禁止對國外生活源類廢塑料的進口, 而工業源類也將於今年年底徹底禁止.
巨量的缺口讓國內從事進口廢塑料的投資者前往附近仍能進口加工廢塑料的日韓, 東南亞等國開疆闢土. 但由於不少國內的投資商抱著賺快錢的想法, 不顧當地法規照搬國內粗放的生產模式, 使得整個進口廢塑料再生造粒行業面臨不小的挑戰.
國外設廠進口造粒面臨挑戰, 國內無法得到質量較好的 '洋垃圾' 原料, 數百萬噸的原料缺口需要找尋新的方向. 而國內的 '土垃圾' 似乎是一個不錯的對象.
然而事情好像並沒有那麼簡單, 由於國內回收體系等尚不完善, 國內再生塑料企業加工這些原料往往要花費更多的成本, 也更容易成為 '散汙亂' 企業而遭到停產等處置, 同時加之年初以來市場多數時間對於再生料的需求並不算高, 平淡的市場行情也讓不少企業的生產需求降低, 選擇減產停產來避免損失.
眾所周知, 再生塑料加工行業是一個政策主導型行業, 政策面對於行業的指引明顯, 隨著《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 第二輪環保 '回頭看' 跟《汾渭平原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等政策實行和一些地區對於政策的響應出台相關的法規, 這勢必對中小型企業造成衝擊.
儘管今年以來環境部門堅決對於一刀切等不合理的處置方法說 '不' , 加之不少政策都會給企業 '開小灶' , 讓企業能夠通過整改等方法拋掉 '散汙亂' 的帽子, 但是環保整治政策與需求淡季的相撞勢必會導致再生塑料企業開工率的下降.
在市場行情方面, 隨著進入淡季, 下遊終端積極性並不高, 能否消耗掉前兩個月前的庫存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此次 '冬考' , 面對原料缺口, 環保政策, 市場環境等這些問題, 再生塑料行業又將交出怎樣的一張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