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 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高級專家, 研究七部副主任劉紅星博士及科研團隊正在實驗室, 忙於研究開發性能更優的新型S-MTO(甲醇制烯烴)催化劑. 在為中原石化, 中天合創及中安聯合等提供MTO裝置技術服務後, 劉紅星及科研團隊並沒有停止繼續研發的腳步.
在我國 '煤炭—合成氣—甲醇—烯烴' 這條產業鏈中, 甲醇制烯烴困擾了石化產業十多年, 而其他環節均已非常成熟. 這就意味著只要突破甲醇制烯烴的技術瓶頸, 就可走通煤制烯烴這條路, 實現以煤代油.
劉紅星所在團隊研發的MTO技術, 打通了從煤到烯烴的全產業鏈, 對國家而言可以減少對石油的單一依賴, 對中國石化而言可以拓展市場, 進入新型煤化工業務領域, 促進轉型發展. 2017年, 該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說起劉紅星與MTO技術的結緣, 要追溯到2000年. 那時他在上海院攻讀博士學位, 上海院甲醇制烯烴項目也剛剛起步. 為了做試驗, 劉紅星經常拎著剛剛製備的催化劑樣品到處尋找馬弗爐, 在三角地做噴霧乾燥, 用葫蘆吊做10升釜.
'一天到晚倒騰大瓶小罐, 到底能成功嗎?國外研究還處於實驗室階段, 我們能行嗎?' 忙碌之餘, 劉紅星也曾彷徨過. 但一想到這項技術能給國家帶來利好, 他又充滿幹勁.
2003年實驗室小試催化劑已接近國際水平, 2004年南京500升試驗效果也令人滿意, 但中試卻遭受挫折. 當時, 燕山石化3.6萬噸/年甲醇制烯烴全流程工業試驗裝置開建, 同一時間, 劉紅星和項目組也啟動5立方米分子篩中試. 為加快科研進度, 他們夜以繼日地做著中試試驗. 經過3個月攻關, 他們終於破解中試難題, 燕山石化裝置得以順利開車.
無暇享受喜悅, 劉紅星又開始思考科研成果向工業應用轉化的問題. 2016年, 南京3000噸/年催化劑裝置噴霧乾燥設備經曆7個月的質量調整. 劉紅星每天守著裝置篩查細節, 每個環節都取樣檢測, 最終確保2016年中天合創世界最大規模MTO裝置開車一次成功. 截至今年初, 該技術已獲260件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23件國際發明專利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