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手機市場逐漸趨於穩定, 很多手機品牌搞起了 '副業' , 尋求多元化發展. 這些 '副業' 基本可以分為兩類, 即與主業務有關聯和無關聯, 在幾乎沒有任何關聯的的領域, 我們甚至可以看到乾電池等產品. 雖說多元化發展可以拓寬自身領域, 有可能帶來更多的利潤, 提升知名度, 但這條路是否每個品牌都適用呢?特別是對於中小品牌而言, 多元化發展真的是有益的嗎?

中小品牌熱衷多元化
釘科技注意到, 中小品牌相當熱衷於多元化發展.
魅族這兩年進行了很多其他嘗試, 魅族手環, 魅族盒子, 魅族路由器到魅族旅行箱, 休閑包, 收納包等等. 但魅族的最主要的, 還是做了很多物美價廉的耳機, 最近出的Gravity懸浮音箱都獲得不少口碑, 大概是因為魅族MP3起家, 做起來得心應手.

一加雖然沒有什麼智能硬體, 卻發售了一堆包包, 從錢包到背包, 還有一根環保的圓珠筆. CEO 劉作虎自己都曾在發布會上坦言, 稱他們是手機品牌中做包做得最好的.
鎚子手機這兩年非常不好過, 銷量一直成問題, 但依舊發布了鎚子科技旗下生態鏈的首款產品, 暢呼吸智能空氣淨化器, 瞄準了北方市場, 同時推出防霧霾口罩. 更是推出了一大堆Smartisan品牌服裝.

中小品牌熱衷 '副業' 的重要原因, 很可能是智能手機行業的紅海現狀. Counterpoint數據顯示, 頭部主流手機品牌利潤額已經大於100%, 中小手機品牌整體處於虧損, 進軍 '副業' , 為的是更好生存.

多元化的三大挑戰
不過, 對於中小品牌而言, 多元化發展其實是一把 '雙刃劍' , 在獲得利益的同時也將面臨三大挑戰:
其一, 資本資源不足. 小品牌相比於大品牌的劣勢顯而易見, 一但大品牌進行多元化發展, 會迅速的以更大的名氣, 更好的供應鏈控制搶佔市場.
這些副業的進行, 需要的也是資金的投入, 雖然利潤比較高, 但前提是賣的出去, 做的太大, 卻未必有相應的後備資金, 資源作為保障.
其二, 分散精力和資源.
擴展業務從一定程度上會分散資源, 分散很多精力. 造成管理上的壓力增大, 更增加了部門之間協調的難度, 增加了溝通成本, 降低很多效率.
小品牌本來就處於劣勢, 再加上資金等不如大品牌, 再去分散很多資源, 讓本該全力以赴的主營業務或難施展, 有些得不償失.
其三, 小品牌的資源無法形成生態.
一套完整的生態會帶消費者很好的使用體驗.
小品牌無法形成這樣龐大的生態, 沒有足夠的資金, 沒有足夠的供應鏈渠道, 所以也就沒有那麼多的商品組成生態鏈. 對於小品牌來說, 成為大品牌生態鏈中的一環, 或許是可行的.
綜上所述, 如今小品牌手機廠商進行多元化發展, 其實原因多數是為了更好地生存, 但同時也面臨著巨大風險, 若無法把握好尺度, 攤子鋪得太大, 甚至會影響到整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