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偷吃一點不會被發現吧?
會哦!
內溶酶體內的脂質累積會導致多種疾病, 包括動脈粥樣硬化,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和溶酶體貯積病等. 最近開發出的光學納米感測器能無創地測量內溶酶體內的脂質累積, 並發現高脂飲食可引起肝巨噬細胞中脂肪含量增加, 即使在恢複正常飲食後還會持續……你吃了點啥, 全被看光了!
內溶酶體 (endolysosome) 內脂質的異常累積與溶酶體貯積症, 動脈粥樣硬化,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NAFLD) 和藥物誘導的磷脂質過多等疾病有關. 然而, 目前的方法尚不能檢測內溶酶體內的脂質含量, 阻礙了相關研究的進展. 不過, 最近來自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研究改變了這一現狀.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能被內溶酶體攝取的碳納米管光學報告器, 並藉助其近紅外熒光無創地檢測內溶酶體內的脂質累積. 這一方法相當於將小鼠體內的內溶酶體內的脂質 '點亮' 了, 讓我們能夠在活體中 '看' 到脂質在其中的累積, 為後續的研究提供了便利.
在Niemann-Pick病, 動脈粥樣硬化和NAFLD小鼠模型中的研究發現, 脂質的確會累積在內溶酶體內. 而在NAFLD小鼠中的研究則進一步發現, 高脂飲食/西式飲食 (Western diet, WD) 會引起肝巨噬細胞中脂質增加, 並且在恢複標準飲食 (standard chow, SC) 之後很長時間, 這些脂肪還是 '巋然不動' , 僅有小部分恢複成正常狀態.
當然, 這一技術目前主要在小鼠體內, 研究時使用, 但萬一哪天人的脂肪也能這麼測……哎呀! 那我國慶節半夜裡偷吃的蛋糕, 炸雞, 羊肉串, 豈不是都要被你們知道了!
02胖一點還能健康長壽嗎?
不能!
來自澳大利亞的研究發現, 越胖越短命. 基於1萬多名澳大利亞20~69歲成年人的研究顯示, 20~29歲的健康體重男性和女性, 估計還能活57.0年和59.7年. 超重者壽命縮短約3.3年; 肥胖/嚴重肥胖者壽命縮短估計為女性5.6~7.6歲, 男性8.1~10.3歲. 其中, 與女性相比, 男性的壽命損失多27.7% .
肥胖對於壽命的影響毋需多言, 從Lancet到JAMA都發表過肥胖增加死亡風險, 縮短壽命的研究. 最近肥胖領域著名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又發表了一篇研究, 進一步坐實了越胖越容易死這件事, 並且發現男性胖了比女性更危險!
研究納入了2014/15年澳大利亞全國健康調查中的1.2萬名20~69歲的成年人, 根據性別, 年齡相關的BMI變化, BMI相關的全因死亡風險等數據進行了估算. 其中, 健康/低體重的BMI定義為<25kg/m2 (单位下略) , 超重为25≤BMI<30, 肥胖为30≤BMI< 35, 严重肥胖为BMI≥35.
結果發現, 體重正常的20~29歲男性剩餘壽命約為57.0年 (95%CI 56.7~57.4年) , 女性則為59.7年 (59.4~60.0年) , 都是能活到七八十歲的好身板! 而超重, 肥胖, 嚴重肥胖的青年男女, 他們的剩餘壽命則依次縮短, 名副其實的越胖越短命.
胖子們的日子是相當不好過. 研究人員特別用整篇文章中唯一的彩圖展示了根據性別, 年齡和肥胖程度分類的 '減壽' 表, 簡直是對胖子懷有深深的惡意. 其中, '越胖越短命' 還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 經過調整後, 不同肥胖程度的男女因肥胖而縮短的壽命在3.6~7.7年, 4.2~10.5年之間. 而男性的狀況更淒慘一些, 壽命損失要比女性多27.7% .
胖, 在土澳每年將會造成3660萬年的壽命損失, 根本不是一個人能少活幾年的問題! 因此, 作者強調要重視超重/肥胖的預防和控制, 尤其是青年男性. 作者提出可以靈活運用這一研究的成果——把那張 '減壽' 表甩給他們看!
03亞臨床甲減治了有用嗎?
沒用!
發表於JAMA的薈萃分析納入了21項隨機對照研究, 涉及2192人. 結果發現, 與安慰劑相比, 甲狀腺激素治療與平均促甲狀腺素 (TSH) 值降低到正常參考範圍有關, 但與一般生活質量或甲狀腺相關癥狀無關. 這項分析總體的偏倚風險較低, 證據質量為中等至高等. 目前的研究不支援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症患者常規使用甲狀腺激素治療.
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的患者中, 許多都會接受甲狀腺素治療. 不過, 這一治療是不是有用呢? 最近一項發表在JAMA上的薈萃分析顯示, 雖然服用甲狀腺素能夠使這些患者的TSH水平恢複正常, 但對於其生活質量或甲狀腺相關癥狀的改善無關.
這項研究薈萃了21項隨機對照試驗的結果, 共涉及2192名亞臨床甲減患者. 採用標準甲狀腺素治療3~18個月後, 這些患者的TSH的確會回到正常範圍內 (4.6~14.7mIU/L vs 0.5~3.7mIU/L) . 然而, 這一治療與生活質量, 甲狀腺相關癥狀, 抑鬱癥狀, 認知功能, 收縮壓, BMI均沒有關係.
因此, 作者在分析的最後強調: '大多數亞臨床甲減患者不需要甲狀腺素替代治療. '
雖然, ATA/AACE2012指南指出, 對於TSH在4.5~10mIU/L, 有甲減癥狀的患者可以考慮甲狀腺素替代治療; ETA2013指南也指出, 對於70歲以下, TSH 4.5~10mIU/L以下, 有甲減癥狀的患者同樣可以考慮治療. 然而, 這些指南同樣承認這些建議的證據有限, 並且所謂的甲減癥狀其實並沒有特異性. 此外, 還有研究提示這一治療不僅無效, 還可能帶來額外風險, 如新發房顫或骨折的風險.
本文的第一作者, 來自瑞士伯爾尼大學 (Universit?t Bern) 的Martin Feller提出: 'TSH水平高於10mIU/L的患者可能需要治療, 但我希望有隨機臨床試驗提供充分的證據來證實這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