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光伏企業陸陸續續發布了第二季度財報及半年報, 部分企業明確表示政策因素的影響已經顯現, 開始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虧損. 而在這之中, 晶科能源作為在海外布局上一直佔據優勢的光伏企業, 其第二季財報的表現卻十分搶眼, 淨利潤環比增長了26.5倍. 原因就在於其全年組件的訂單主要由海外訂單組成, 弱化了國內政策對企業經營的影響.
面對低迷的國內市場, 越來越多的光伏企業開始紛紛尋求海外的機會, 出走海外成了理所當然的選擇.
以逆變器企業為例, 陽光電源, 上能電氣相繼宣布產能3GW的逆變器製造基地在印度投產, 陽光電源另外還在美國設立本土化綜合服務中心. 英威騰在531政策後, 將海外布局由年初的35%提升到了60%, 光伏企業的戰場大部分轉移到了海外.
為什麼光伏企業紮堆出海? 看看國內光伏市場的現狀, 這種選擇就不難理解. 國內光伏企業的日子不好過, 直觀地體現在不斷下降的價格和低迷的需求上.
·價格上, 光伏供應鏈價格一路下滑, 尤其是下遊電池片, 組件價格一跌再跌, 已經漸漸逼近成本線. 如今單, 多晶電池片主流價格已落在1元/W以內, 單, 多晶組件主流價格下降至2元/W以內. 不僅如此, 531後EPC中標價格平均下降1.1元/W, 降幅達到20%.
·需求上, 光伏新政後市場需求驟降, 部分廠家受到嚴重衝擊紛紛開始拋售. 國內下半年也只有少量的領跑者項目的需求可以再期待一下, 但終究容量有限.
如今的國內市場環境必然會帶來新一輪的優勝劣汰, 產業整合的步伐並不受光伏企業的控制. 由於矽片市場形勢嚴峻, 大全新能源日前已經宣布將專註於多晶矽製造業務, 退出矽片製造業務. 寄希望於通過下調開工率來應對持續下跌的價格和低迷需求的廠家更不在少數.
然而僅靠停產, 休產是解決不了當前的危機的. 光伏企業加大布局海外的力度所帶來的益處, 一方面是產能的消納, 另一方面也是在優勝劣汰中搏一條生存和發展之路.
中國光伏企業向海外市場進軍, 也沒有想象中那麼容易. 不僅競爭激烈程度更加殘酷, 市場環境的風向也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 這幾個月來, 海外市場的風雲變幻牽動著光伏企業敏感的神經, 在眾多消息中亦是有喜有憂.
值得高興的是, 歐盟已經正式取消了對華光伏產品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 中歐間光伏將恢複自由貿易.
因歐洲 '雙反' 的結束, 滬港光伏概念股一改低迷之態, 逆勢上漲. 天龍光電, 珈偉股份在早盤封至漲停, 億晶光電, 東方日升等也紛紛大漲. 據粗略估算, A股主要光伏上市企業半日市值增加逾40億元, 或將能為光伏企業帶來反彈的動力.
歐盟雙反結束, 意味著中國光伏企業對歐洲市場的海外銷售的阻礙不再, 海外需求有望進一步增加, 為國內產業帶來新的增長點. 但是考慮到市場空間因素, 對於歐洲市場能為中國光伏企業帶來多大的發展空間尚不能盲目樂觀.
而中國光伏最大的海外市場印度卻紛爭漸起, 7月30日印度財政部宣布對中國, 馬來西亞及部分發達國家進入該國的太陽能光伏產品 (包括晶體矽電池及組件和薄膜電池及組件) 徵收保障性關稅. 首年(2018年7月30日至2019年7月29日)稅率為25%, 2019年7月30日至2020年1月29日降低為20%, 2020年1月30日至2020年7月29日稅率為15%.
印度是中國光伏至關重要的海外出口市場, 此舉很快就遭到來自各方的反對, 使得印度政府在8月13日宣布暫緩徵收上述關稅. 不過一波三折之後, 印度最高法院還是允許了政府對進口光伏產品實施保護性關稅, 將於10月召開聽證會.
中國組件是印度市場最大的供貨商, 保障性關稅的實施無疑對中印雙方的光伏市場都會造成不小的打擊. 未來隨著印度市場進一步發展, 中國光伏企業可能會通過在當地開設工廠來進入市場, 或者直接轉移向其他暫無關稅壁壘的新興市場.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CPIA此前認為全球光伏市場正在向 '去中心化' 的趨勢發展, 新興市場的增長正在加快. 隨著發電成本下降速度增加, 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開始使用光伏. 從長遠來看, 新興國家市場更應該被關注.
毋庸置疑的是, 海外布局對光伏企業的重要程度在與日俱增. 傳統光伏巨頭在海外產能布局多年, 有著難以超越的優勢, 對於想要進一步獲得優勢的企業而言, 新興市場值得被重點關注, 變幻的海外市場或許會成為加速行業龍頭更替的一大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