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9月, 10月都是收穫蟶子的旺季, 無論是沿海產區, 還是人工養殖區的蟶子大小加工點都忙碌起來. 目前, 我國蟶子的清洗, 乾燥環節基本實現了機械化, 但是蟶子的捕捉, 剝殼工序仍然需要消耗大量的勞動力, 且生產效率低, 成本高.
蟶子在中國養殖曆史悠久, 福建, 浙江產量較豐富, 並有人工養殖. 蟶子肉可以鮮食, 也可加工製成蟶乾, 蟶油等. 我們知道, 蟶乾加工需要經過清洗, 烘乾環節, 所涉及的設備包括清洗機, 烘乾機. 如今, 市場上已出現專門用於蟶子, 生蠔, 海蠣子, 扇貝等海鮮清洗機, 該機採用高級尼龍刷絲, 耐磨不倒毛, 能夠將蟶子吐沙及表面上的泥砂質, 砂質泥和軟泥清理乾淨, 物料潔淨高出人工常規洗法2倍以上. 與此同時, 清洗機設有迴圈過濾系統, 經迴圈水箱過濾後可進行迴圈利用, 提高了清洗效率, 節水率60%以上.
針對蟶子乾燥環節, 相比傳統自然晾曬, 簡單地將蟶子曬在專門鋪就的水泥地面上, 熱泵烘乾機的應用不僅提高了乾燥效率, 解決受天氣影響帶來的產量不穩定問題, 同時還能夠保證蟶乾的品質, 避免外部環境帶來的微生物汙染, 延長保質期. 值得一提的是, 熱泵烘乾機既可以節省能源, 又能降低CO2等汙染物的排放量, 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
總的來說, 蟶子清洗, 烘乾基本實現機械化, 自動化, 但是捕, 剝環節還未實現. 挖蟶子是個體力活, 也需要小技巧, 不熟練的人忙活半天, 累得腰酸背痛, 也許一無所獲. 據蟶子捕捉人員介紹, 一般來說, 蟶子都藏在一尺深的洞穴裡, 挖捕前先用鐵鏟鏟開半尺深淤泥, 當蟶子露出洞時, 可以使用事先準備好的海鹽撒在洞口, 之後蟶子就從洞裡伸出 '觸角' 及大半個 '身子' , 這時就需要眼疾手快, 趕緊捉住, 否則瞬間又會鑽入沙土中.
筆者了解到, 目前蟶子捕撈主要依靠人工, 還未能實現機器替代, 再加上有技巧, 專業的工人難招到並且勞動力成本大幅提升, 使得企業用工成本增加, 而產量一直上不去的尷尬局面. 據悉, 一個熟練的工人每次頂多能挖100斤左右, 10多名捕捉的工人即便4個小時, 連一畝灘涂都挖捕不完, 耗時耗力, 成本增加.
其實, 不僅僅捕蟶子需要依靠人工勞力, 剝蟶子同樣消耗大量的勞動力. 由於蟶子的保鮮難度大, 只有少量鮮活產品流入市場, 更多的需要煮熟, 手工剝殼, 最後把蟶子肉晾曬, 使之成為幹海鮮. 這一過程看似簡單, 實則需要消耗大量的勞動力, 像棗山村2組一個普通的蟶子加工點, 一天會有將近200多人蔘與其中. 即便是特別熟練的剝蟶子工人一秒一個, 一小時勉強剝三桶3000多個.
據業內人員介紹, 市面上出現了一種蟶子捕捉裝置, 主要是把裝置的震動系統加在蟶子生活的洞穴周圍, 觸發蟶子的危險感官迫使其出來, 這就很好地解決了傳統利用帶有鉤子的吊杆一個一個的吊出蟶子, 捕捉效率較低的問題. 另外, 又不破壞蟶子的生存環境, 像有些設備是把蟶子和沙子整體挖掘, 再進行分離, 這樣對環境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總而言之, 無論是食品飲料加工行業, 還是水產加工業, 很多工序逐漸被機器代替, 既節約勞動力, 提高生產效率, 又避免了人工操作帶來的安全, 衛生問題, 保證產品的質量安全, 但是, 蟶子的捕捉, 剝殼環節仍未實現機械化. 藉此, 希望行業人士以及食品設備製造企業繼續加強蟶子捕捉設備, 剝殼機械的創新研發, 幫助企業提高生產效率, 節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