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9月, 10月都是收获蛏子的旺季, 无论是沿海产区, 还是人工养殖区的蛏子大小加工点都忙碌起来. 目前, 我国蛏子的清洗, 干燥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但是蛏子的捕捉, 剥壳工序仍然需要消耗大量的劳动力, 且生产效率低, 成本高.
蛏子在中国养殖历史悠久, 福建, 浙江产量较丰富, 并有人工养殖. 蛏子肉可以鲜食, 也可加工制成蛏干, 蛏油等. 我们知道, 蛏干加工需要经过清洗, 烘干环节, 所涉及的设备包括清洗机, 烘干机. 如今, 市场上已出现专门用于蛏子, 生蚝, 海蛎子, 扇贝等海鲜清洗机, 该机采用高级尼龙刷丝, 耐磨不倒毛, 能够将蛏子吐沙及表面上的泥砂质, 砂质泥和软泥清理干净, 物料洁净高出人工常规洗法2倍以上. 与此同时, 清洗机设有循环过滤系统, 经循环水箱过滤后可进行循环利用, 提高了清洗效率, 节水率60%以上.
针对蛏子干燥环节, 相比传统自然晾晒, 简单地将蛏子晒在专门铺就的水泥地面上, 热泵烘干机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干燥效率, 解决受天气影响带来的产量不稳定问题, 同时还能够保证蛏干的品质, 避免外部环境带来的微生物污染, 延长保质期. 值得一提的是, 热泵烘干机既可以节省能源, 又能降低CO2等污染物的排放量, 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总的来说, 蛏子清洗, 烘干基本实现机械化, 自动化, 但是捕, 剥环节还未实现. 挖蛏子是个体力活, 也需要小技巧, 不熟练的人忙活半天, 累得腰酸背痛, 也许一无所获. 据蛏子捕捉人员介绍, 一般来说, 蛏子都藏在一尺深的洞穴里, 挖捕前先用铁铲铲开半尺深淤泥, 当蛏子露出洞时, 可以使用事先准备好的海盐撒在洞口, 之后蛏子就从洞里伸出 '触角' 及大半个 '身子' , 这时就需要眼疾手快, 赶紧捉住, 否则瞬间又会钻入沙土中.
笔者了解到, 目前蛏子捕捞主要依靠人工, 还未能实现机器替代, 再加上有技巧, 专业的工人难招到并且劳动力成本大幅提升, 使得企业用工成本增加, 而产量一直上不去的尴尬局面. 据悉, 一个熟练的工人每次顶多能挖100斤左右, 10多名捕捉的工人即便4个小时, 连一亩滩涂都挖捕不完, 耗时耗力, 成本增加.
其实, 不仅仅捕蛏子需要依靠人工劳力, 剥蛏子同样消耗大量的劳动力. 由于蛏子的保鲜难度大, 只有少量鲜活产品流入市场, 更多的需要煮熟, 手工剥壳, 最后把蛏子肉晾晒, 使之成为干海鲜. 这一过程看似简单, 实则需要消耗大量的劳动力, 像枣山村2组一个普通的蛏子加工点, 一天会有将近200多人参与其中. 即便是特别熟练的剥蛏子工人一秒一个, 一小时勉强剥三桶3000多个.
据业内人员介绍, 市面上出现了一种蛏子捕捉装置, 主要是把装置的震动系统加在蛏子生活的洞穴周围, 触发蛏子的危险感官迫使其出来, 这就很好地解决了传统利用带有钩子的吊杆一个一个的吊出蛏子, 捕捉效率较低的问题. 另外, 又不破坏蛏子的生存环境, 像有些设备是把蛏子和沙子整体挖掘, 再进行分离, 这样对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总而言之, 无论是食品饮料加工行业, 还是水产加工业, 很多工序逐渐被机器代替, 既节约劳动力, 提高生产效率, 又避免了人工操作带来的安全, 卫生问题, 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 但是, 蛏子的捕捉, 剥壳环节仍未实现机械化. 借此, 希望行业人士以及食品设备制造企业继续加强蛏子捕捉设备, 剥壳机械的创新研发, 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 节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