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地大物博, 經濟發展並不均衡. 對於經濟薄弱的地區來說, 個人力量過於微弱, 需要有領頭羊來集合力量, 資本進行經濟發展. 這種領頭羊可能是合作社, 也可能是企業, 地方政府等. 部分地區通過這些力量對財富的團聚作用, 實現了對大型食品機械設備, 生產線的購置, 並最終使地方食品產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那麼今天, 我們就來看幾個成功利用食品工業帶動地方發展的案例.
河南南街村
南街村對於很多人來說都不算陌生, 在超市貨架上常常能夠看到這個品牌. 這實際上是河南的一個村名, 南街村的發展就是典型的由地方政府帶動.

該地在當地村幹部的帶領下, 最初憑藉麵粉開啟了北京多個食品廠的大門. 隨後在即食麵發展的大浪潮中, 該地抓住機遇, 通過集合村民資本購得一條即食麵設備. 設備生產的快速讓該地迅速打響了知名度, 生產線設備也源源不斷地購入. 據統計, 在南街村發展即食麵的高峰期, 該地僅即食麵生產線就有60多條, 是名副其實的即食麵生產基地. 在即食麵產業的帶動下, 該地逐漸建起了冷庫, 包裝廠, 糕點廠等. 不斷圍繞農字做文章, 做深農產品加工, 做優做強農產品產業結構與深加工產品質量. 最終, 該地集合了26家企業, 共同助推品牌發展.
山東蛤堆後村
山東的蛤堆後村, 是一個典型的 '以企興村' 的地方. 在這裡, 目前共彙集了28家食品相關企業.
作為一個臨海村, 蛤堆後村並沒有局限於傳統的 '耕海牧漁' , 而是在其基礎上大力發展畜禽養殖, 食品加工產業. 這得益於改革開放初期一家肉雞養殖場的出現. 當時該肉雞養殖場僅有十餘人, 隨著工廠對政策法規方向的牢牢把控, 逐步發展壯大讓蛤堆後村的人們看到了肉雞養殖的巨大前景, 配套設施設備逐漸發展壯大. 通過引進飼料加工設備, 肉雞屠宰設備, 食品加工設備等, 該地的肉雞養殖產業形成了從飼料生產到深加工利用的全產業鏈模式, 帶動更多相關產業企業聚集.
湖南長壽鎮
湖南平江長壽鎮是聞名遐邇的 '醬幹之鄉' . 這裡製作醬乾的曆史悠久, 製作工藝複雜, 需經曆點鹵, 壓榨, 分割近20道工序. 繁雜的工序終帶來豐厚的回報, 醬幹逐漸成為該地的一大特色.
為進一步壯大醬乾產業, 提高生產效率. 長壽鎮的醬幹手藝人開始思考在保持傳統工藝原汁原味的基礎上用現代化設備輔助醬幹生產. 在醬幹生產時候需要經過三鹵三烘, 這一過程不僅耗費人力, 也需要大量時間. 為提高醬幹生產時候的效率, 該鎮有企業引進了隧道烘箱這類設備, 設備採用長箱體熱風迴圈以及遠紅外乾燥方式對醬幹進行乾燥, 在提高醬幹生產效率的同時, 最大程度減少與傳統乾燥的區別. 當前, 長壽鎮依託醬幹品牌, 衍生髮展生態農業, 食品加工業, 觀光旅遊業等產業, 利用醬幹搞活當地經濟, 使人們生活富裕.
除此之外, 還有其他地區嘗試發展食品產業, 如衢州在 '十三五' 期間提出構建 '1+2+3' 生態產業結構. 其中指出要引導食品行業從粗放型本地農產品加工, 提升為飲料為主, 品牌企業集聚, 產業水平先進的綠色食品產業集群. 可以看到, 地方, 企業能夠團聚起巨大的發展能量, 再引進添置現代化設備推動食品產業像現代化, 高效化不斷髮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