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 iPhone 售價過萬, 是被國產廠商 | '逼' | 的?

蘋果秋季發布會已經結束, 新款 iPhone 確實提升不大, 能讓人們能記住並討論的新功能似乎也沒有.

除了價格.

吐槽 iPhone 變貴了是這屆發布會後結束的主旋律, (除晶片外)並沒有顯著提升的 XS 和 XS MAX 價格繼續走高, XS Max 512GB 甚至賣到了 12799 元;而被吐槽單攝, 大果粒, 跑馬邊框的 iPhone XR, 64GB 版本起售價也達到了 6499 元.

看起來確實是貴了, 網上也有各種段子和唱衰論. 但實際上, 這是 iPhone 和手機行業發展至今的必然結果, 也可以說是一種 '惡性迴圈' .

你應該能意識到, 過去幾年, 手機產品的價格, 尤其是旗艦機正在不斷上漲.

曾經魅族和小米在 1999 元價格段殺得不可開交, 國產廠商為怎麼殺進兩三千元想破了頭. 而現在, 魅族 16 2698 元的價格消費者們都在喊著 '真香' , 小米早已經丟掉了 1999 的帽子, 藍綠大廠的走量機型也步入 3000 元檔, 而華為已經殺向了 500 元檔, 那些看起來高大上的跑車定製版, 也已經突破了 5 位數.

這不僅僅是由於通貨膨脹, 元器件價格上漲等等外部因素, 也因為, 面對市場飽和, 換機頻率下降的大環境, 手機廠商們需要靠提高利潤率來過冬了.

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發布了 2018 年全球智能手機品牌的利潤分布情況. 數據顯示, 第二季度全球手機利潤同比增長了 4%, Counterpoint 認為這主要歸功於中國手機品牌, 其合計利潤首次超過 20 億美元, 占手機利潤的近五分之一.

Counterpoint 也預計, 在發達市場的推動下, 智能手機的價格會進一步增長,

去年第四季度, Counterpoint 數據顯示全球手機市場的整體利潤同比下滑了1%, 而到今年 Q2, 已經實現了 4% 的重新增長. 這與平均售價的不斷上探息息相關.

Counterpoint 特別提到, 在 2018 年第二季度, 小米(747%), 華為(107%), vivo(24%)和OPPO(23%)是手機利潤增長最快的智能手機品牌.

上個月, 小米披露了上市以後的首份財報:

2018年第二季度, 小米手機銷量達3200萬部, 同比增長43.9%, 受高端旗艦的優異表現影響, 大陸地區手機平均售價同比增長超25%——2018年第二季度, 小米手機的平均售價為每部人民幣952.3元, 而2017年第二季度為每部人民幣863.8元.

安卓和 iOS 智能手機剛剛興起的那些年, 市場還是增量市場, 廠商們需要平價產品走量, 從而佔領更多的市場份額. 而如今, 市場已經飽和——7 月 9 日, 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發布報告顯示, 2018 年 1 月至 6 月, 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 1.96 億部, 同比下降 17.8%.

造成出貨量下降的原因也很簡單, 現在的手機已經很成熟好用, 一部手機至少能用 1 年半的情況下, 人們的換機慾望就越來越低(當然硬要說跟消費降級有關也說得通).

於是, 廠商們為了刺激消費者的慾望, 就只能繼續在產品上尋求差異化: 更強的性能, 更多的攝像頭, 更高的屏佔比, 但是研發, 營銷都需要成本, 最終, 這筆成本只能再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旗艦手機的價格水漲船高. 然後消費者的換機慾望又被赤裸裸的價格打壓, 就此形成一種惡性迴圈.

國產手機廠商們在價格上確實是挺起腰板了, 但是眾所周知, 蘋果仍是最盈利的智能手機品牌, 第二季度, 蘋果拿下了市場 62% 的利潤. 看起來很高是嗎?但過去其實還有更高——2017 年 Q4, 蘋果佔到了整體智能手機利潤的 86%, iPhone X 一款手機就佔到了整個行業利潤的 35%.

蘋果一直走的就是高利潤率路線, 這是蘋果的生存之本. 但隨著競爭對手, 尤其是中國廠商們逐漸崛起, 蘋果要想維持住自己的利潤份額, 漲價是必然的. 尤其是蘋果作為消費數位市場的領導者, 就更有資格和底氣去繼續抬高產品的溢價.

蘋果也奉行著這樣的邏輯. 發布會結束後, 掌門人蒂姆·庫克接受了《日經新聞》(Nikkei)採訪, 在談到新 iPhone 的高價時, 庫克的解釋是: '我們想為每個人服務……蘋果從來不以追求銷量為目標, 我們能給大家帶來創新和價值, 那就有人願意買單, 我們也能從中獲得合理的價值. '

以及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 同樣是提高 50% 的價格, 2000 元漲到 3000 元, 和 6000 元漲到 9000 元, 後者帶給人們的刺激是要大得多的.

所以別再只吐槽 iPhone 變貴了, 這是行業趨勢. 努力工作, 多賺錢吧……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