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星和華為做主角, '可摺疊手機將發布' 應該是手機圈近來最受關注的預熱消息之一, 儘管這還預熱有些早, 因為無論三星還是華為, 都沒有給出具體時間.
三星與華為應該不是故意要賣這個關子, 只是, 從技術上層面來看, 相關產品還存在待解難題.
屏幕資源應該已經不再是最大的制約因素: 三星無疑將會採用自家的屏幕資源, 對於生產進度會有更好的把控;華為則有較大可能與京東方合作, 兩家此前也有較好的合作基礎. 當高東真和餘承東相繼對媒體透露相關產品的消息時, 三星和華為在屏幕方面應該已經有所準備.
真正的難點其實是在屏幕背後, 而且涉及安全問題: 包括電池, 電路板等在內的內部元件都需要適應摺疊需要, 同時對內部空間設計提出挑戰, 不僅僅對耐用性的考量, 包括死機甚至燃損等情況發生的機率都極有可能比直板形態的產品大得多. 特別是對競逐 '首發' 的華為和三星而言, 必須要在產品正式發布前解決掉這些問題.
相較於三星高東真, 華為餘承東從目前來看對自家的可摺疊手機似乎更有信心. 根據環球網援引德國《世界報》報道, 在被問及是否認為可摺疊智能手機具備足夠的商業吸引力時, 餘承東表示可摺疊智能手機非常完美, 甚至可以取代電腦.
'非常完美, 甚至可以取代電腦' , 餘承東這個說法靠譜嗎?
暫時拋開 '可摺疊' 的產品概念, 上述論斷的核心其實是 '智能手機可以取代電腦' , 因為大屏和便攜並不一定靠自身 '可摺疊' 實現, 至少 '投影' 同樣可以實現, 同樣的, 手機自身不必可摺疊, 連接可摺疊屏幕操作, 在便攜性上, 並不會有太大差距.
智能手機要 '取代電腦' , 需要的是能力的提升, 而不僅僅是屏幕的擴大, 如果屏幕擴大就可以助力智能手機 '取代電腦' , 平板產品市場在近幾年應該會愈加繁榮, 但事實並非如此. 相反地, 在手機市場表現強勢的蘋果, 有了iPhone和iPad, 仍熱衷於PC市場, 而同樣擁有平板產品線的華為, 本身也是參與到了PC市場的較量中, 甚至在PC市場, 也採用了 '華為+榮耀' 的雙品牌策略.
即便是以 '摺疊屏' 方案解決了視野問題, 從能力上來看, 至少現階段, 智能手機仍無法 '取代電腦' .
先看處理器晶片, 畢竟其作為PC和智能手機能力 '核心' . 移動處理器在近幾年的發展不可謂不迅猛, 不過, 移動處理器的主頻增長以及核心增多還並沒有帶給它們代替案頭級處理器的 '底氣' . 一方面, 案頭級處理器並未停止向前, 快速載入網頁, 觀看高清視屏等能力, 它們早就可以做到;另一方面, 限於體積和續航要求, 手機晶片的性能也很難達到同期案頭級晶片的高度.
再看電池續航能力. 限於便攜性需求, 智能手機的電量相比電腦顯得十分有限, 這會影響高負荷的辦公或者遊戲體驗, 移動電源或許可以作為解決方案, 但電量更充足的移動電源在便攜性上又會打上折扣. 在這裡不得不專門提一下摺疊屏手機, 更大的屏幕帶來更大的功耗, 而便攜的產品特性使得電池電量不可能大幅提升, 相對於傳統的直板形態產品, 能耗只會更大.
此外, 結合第一點來看, 續航能力也限制了處理器潛力, 此前, 由於手機使用頻率相對電腦更高, 多數移動處理器都進行降頻處理, 從而實現更長續航.
最後看外接設備的問題. 智能手機代替電腦, 需要能夠替代完成在電腦上的複雜操作,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依舊離不開鍵盤和滑鼠. 或許有人會說可以使用虛擬鍵盤, 不過這種在科幻電影中出現的 '工具' 或許只適合緊急條件下做 '替補' ;也有人說可以用語音輸入解決, 那麼, 至少使用者需要獨立和安靜的環境, 不干擾他人, 也不被他人幹擾, 而AI也需要足夠的 '智慧' , 比如製圖或者視頻剪輯中的一些微操作是否能夠完成, 依舊有待考量.
綜上, 便攜性和更大的視野加持, 摺疊屏手機在某些場景下, 相比傳統的直板形態產品, 有可能能更好地暫時 '替補' 電腦完成一些工作, 但談 '替代' 還需要考慮更多影響因素. 現階段不如先做好摺疊屏手機本身, 讓它在智能手機市場先佔據一席之地, '先定守局, 再圖進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