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动工建设, 1960年建成投产, 60年时间, 当年的保定变压器厂已变身为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 该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坚持革新, 如今, 不仅实现了从最初生产10千伏到最大可达1000千伏变压器制造能力的巨大跨越, 还自主研发三十余项 '中国首台套' 技术创新成果, 成为我国唯一一家能够研制大型移相变压器的厂家.
企业的发展与壮大离不开人. 在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有个班组叫切铁组. 他们的工作是为变压器核心部件加工铁心片, 大家称他们为 '钢铁裁缝' .
戚红便是他们中的一员, 29年, 5亿多片铁心片, 零事故, 并不断进行技术革新, 她累计为公司降本增效1000余万元.
1989年9月, 戚红从保定变压器厂技工学校毕业分配到切铁组工作, 男人群里, 她一干多年.
切铁的工作很普通, 不需要特别高深的技巧. 但切铁又是个精细活儿, 说起来简单, 要做好绝非易事, 对尺寸和毛刺儿的要求近乎苛刻. 铁心片的原材料是硅钢片, 又硬又脆, 非常难操作. 0.5毫米是铁心片能容忍的最大误差, 0.02毫米则是刀口毛刺儿的最大极限. '哪怕超出能容忍的最大误差数只有0.1毫米, 也不能放过. 如果把不合格的产品装到变压器上, 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 戚红说.
车间里, 师傅怎么教, 徒弟就怎么做, 这是习惯. 一开始, 戚红也这样按部就班地切了10年铁, 直到2000年, 切铁组迎来第一台自动化设备. 全新的设备令原来根本没接触过自动生产线的戚红兴奋不已. 然而, 时间不长, 她就高兴不起来了.
由于设备结构原因, 生产线没办法一次把一卷料片全部切除, 每卷料片都会产生十几米的料尾. 十几米完好的料尾用不上, 就会造成很大浪费; 重新利用这些料尾, 则需要人工拉拽送料, 职工劳动强度太大. 大冬天, 组员进行操作的时候, 贴身的绒衣都会被汗水浸透.
'当时我看了都心疼, 太辛苦了. 能不能想个办法降低职工劳动强度, 还能保质保量, 提高效率? ' 戚红认为必须进行技术革新, 于是找到公司工艺部部长张江辉. 经过几番试验, 戚红和张江辉一起做了一个弧形的小拖车, 在弧道上安装了若干光杠, 通过光杠转动辅助送料. 但戚红人生中的第一次革新工友并不买账. 组里的一名老员工尤其抗拒: 这么多年都是这么做的, 怎么说改就改呢? 对此戚红一点不着急, 软磨硬泡让工友用上自己的小发明. 试用后, 反对的工友拍手叫好, 小小拖车既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 还避免了对铁心片的伤害, 保证了产品质量. 工友的肯定和支持, 坚定了戚红把革新之路走下去的信心.
切铁组一直沿用传统的加工方法 '梯形片断料法' , 这种工作方法的缺点是, 续料人员需反复翻片, 而反复的翻动不但会加重职工的劳动强度, 还会使硅钢片内部晶格发生扭曲, 变形, 空位, 从而降低导磁性能. 戚红创造性地提出 '平行四边形' 断料法, 去除了续料人员翻片的环节, 减少了对硅钢片导磁性能的影响. 仅此一项, 原材料使用率提高了10%.
多年来, 戚红创造性地研发了新的套裁方式, 剪切方案, 编制了剪切程序, 攻克了多个技术难关. 有人问, 有没有算过经过革新工友降低了多少劳动强度? 为公司节省了多少成本? 她坦率地说: '没算过, 工友是自己的伙伴, 公司是自己奋斗的平台, 哪有和家里人算账的? ' 但天威集团财务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 戚红的创新为公司降本增效达1000多万元.
改革开放40年间, 从风驰电掣的中国高铁到宏伟壮丽的三峡大坝, 中国制造的脚印从不停息; 从如火如荼的 '中国制造' 到初试锋芒的 '中国创造' , 国产研发的核心技术铸就大国重器. 作为我国变压器类产品品种及核心技术最齐全, 企业规模最大的输变电产业基地, 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不断为三峡水电, 西电东输, 特高压交直流输电, 百万火电机组等国家重大电力工程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与国家同步前进, 当了17年切铁组组长的戚红从未停下革新的脚步. 她说: '唯有加倍努力, 不断创新创造, 才能践行工匠精神, 为公司培养出更多制造人才和 '大工匠' , 生产出更多优质产品, 让更多人爱上保变制造, 在世界叫响中国制造. '
《保定日报》记者 李慧英 通讯员 杨洋 王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