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一個最重要的時代可能要開始了, 那就是IoT——萬物互聯. 互聯網不僅僅是人和人連起來, 也不僅僅是手機之間的連接, 而是互聯網能夠把今天我們所有能看到, 能想到, 能碰到的各種各樣的設備都可以連接起來. ' 360董事長周鴻禕在2014中國互聯網安全大會上提到稱.
距離周鴻禕的 '萬物互聯' 概念已經過去近4年時間, 在這4年的時間裡, 確實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物理性產品, 藉助互聯網的產品/技術做成新的物聯網產品, 這裡面最常見的當屬於家居型產品, 比如電視機, 冰箱, 空調, 電燈等.
家居之所以被企業所青睞, 其原因在於:
1) 家居產品的需求量大, 消費者總歸需要買的, 廠家就容易賣; 2) 市場混亂, 沒有絕對領先企業, 任何 '新人' 都有機會; 3) 市場痛點多, 消費者有品質升級需求;
4) 售價不低, 廠家有足夠的利潤空間.
在諸多因素之下, 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進入智能家居市場. 而智能門鎖也是隨著 '萬物互聯' 的熱度而逐漸興起.
2015年之前, 全國智能門鎖的產, 銷量規模才200萬套不到, 2017年, 全國智能門鎖產, 銷規模達到了830萬套, 是幾年前的五倍以上, 2018年上半年智能門鎖的訂單數甚至超過了去年全年, 數據顯示, 智能門鎖市場規模近100億.
據郭靜的互聯網圈觀察, 目前市場上流行的智能門鎖很是有些魚龍混雜, 開鎖方式上, 有指紋解鎖, 密碼開鎖, App開鎖, 磁卡開鎖, 指靜脈開鎖, 人臉識別開鎖, 虹膜識別刷眼開鎖, 掌紋識別開鎖, 其中最常見的是指紋開鎖, 密碼開鎖, App開鎖這幾種; 網路連接方式上, 有的是不聯網, 有的是藍芽, WiFi連接; 產品售價上從1500元——10000元不等, 其中最常見的是1500——3000元左右.
其中, 最為混亂的還是琳琅滿目的品牌, 據不完全統計, 截止至2018年6月底, 我國智能門鎖品牌已經超過3500家, 比如聯想, 海爾, 360, 美的, TCL, 樂橙 (大華旗下) , 螢石 (海康威視旗下) , 三星, 聯想, 中興, 京造 (京東旗下) , 歐瑞博等, 有一些是傳統門鎖品牌, 有一些本身就是安防企業, 也有互聯網公司的. 智能門鎖市場的熱度頗有當初千團大戰, O2O, 智能硬體之風, 當行業稍有 '風口' 的苗頭, 一大波企業便迅速進入該市場.
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 '一窩蜂似的' 廠家湧入, 固然能夠大幅度提升對智能門鎖的普及度, 但更大程度上卻造成了消費者的混亂.
一方面, 消費者對智能門鎖的認知能力有限, 其並不了解各種智能門鎖的區別, 基本上各家都會在宣傳策略上提到安全, 方便, 智能等關鍵詞, 但要消費者了解智能門鎖的特色, 優勢等, 並不容易.
另一方面, 過多的品牌也會讓消費者陷入選擇恐懼症, 畢竟是一件1500元——3000元的產品, 即使有價格更低的產品, 但門鎖涉及到消費者的家庭安全問題, 消費者在購買選擇上會更加謹慎, 一下子來數千家智能門鎖品牌, 讓消費者如何選擇呢?
還有就是消費者本身並未用過智能門鎖, 其自身對於智能門鎖的安全性還是存在著一定的懷疑, 人們在接受涉及到安全上對新興事物程度非常低, 大多數人都會採取謹慎保守的態度, 更換門鎖本身並不是一件方便的事, 有些門本身也未考慮到智能門鎖的安裝問題, 門鎖與門的匹配也是一大因素, 難道為了換鎖, 還得去換個門麼, 這也太複雜了.
當然, 從安全和便捷性來看, 智能門鎖肯定是要超過傳統門鎖的, 想必不少人都曾有過這種經曆: 穿著單薄的衣衫出去倒垃圾, 不小心把門關上了進不去, 一個人在門外凍得瑟瑟發抖.
另外, 丟鑰匙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鑰匙丟了進不去家門, 而鑰匙萬一被別人撿到的話, 很有可能被壞人利用.
而智能門鎖則無需擔心這些問題, 密碼, 指紋等方式都可以開鎖, 消費者出門的時候, 也會少帶一件必備品, 手機已經 '消滅' 了錢包, 公交卡等工具, 鑰匙顯然也是在 '消滅' 對象之中.
門鎖本身也應該更新換代, 而當前流行的智能門鎖恰恰就是傳統門鎖的升級版, 只不過, 其在價格等方面會比傳統門鎖貴不少, 可最核心的地方在於, 門鎖本身就充當家庭安全的 '守護神' , 在門鎖安全問題上提升預算, 本質上也是為了保障家庭財產安全的, 這方面的預算只要不是特別高, 都是值得的.
智能門鎖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入局者太多, 讓消費者根本不知道該選哪個品牌, 其本身對門鎖的品牌知道的就不多, 現在又是聯想, 海爾, 360, 美的, TCL, 樂橙等各種, 多的背面, 就是複雜, 而複雜很容易讓消費者就此退卻, 畢竟傳統門鎖的 '痛點' 還未到急需即可馬上解決的地步.
建議智能門鎖廠商們除了在推薦 '安全, 方便, 智能' 等關鍵詞外, 應該更大程度地提升產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 否則, 就算智能門鎖市場再大, 但在3500多家廠商的競爭之下, 會有很多企業 '陪跑' , 真正賺錢的只是少數幾家企業. 市場雖然夠大, 前景也很美好, 但競爭者一多起來, 就容易成 '漿糊' , 就跟當初的 '千團大戰' 一樣, 最終跑路, 服務不佳的公司佔了大多數, 行業口碑各種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