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 汽車共用業務發展迅速, 據Frost & Sullivan諮詢公司的數據, 去年汽車共用用戶將達到1600萬人, 到2025年這一數字將攀升至4400萬人. 通用汽車Maven, 日產Easy Ride, 戴姆勒Moovel GmbH(Car2Go), 寶馬DriveNow等傳統車企的共用出行公司都開始了在該領域的布局和發展, 近日大眾的共用出行品牌也正式上線. 此外眾多年輕的出行公司獲得了資本市場的青睞. 但是, 在繁華的背後, 被譽為法國巴黎城市未來交通的共用汽車公司Autolib卻在近期因虧損太大面臨破產的風險.
大眾推出 'We Share' 汽車共用服務
據外媒報道, 當地時間8月23日大眾官方宣布, 將於2019年春天在德國柏林推出電動 'We Share' 汽車共用服務. 官方聲明中顯示, 明年第二季度的時候, 大眾將把柏林作為試驗點, 推出名為We Share的共用汽車服務. 屆時, 將有1500輛高爾夫電動汽車出現在柏林街頭的站點. 預計到2020年, 該項目會被推廣至其他的歐洲城市以及北美的部分地區. 擴大規模後, 大眾還會加入約500輛e-UP車型. 此外, 大眾品牌董事會成員Jürgen Stackmann還透露: '從2020年開始, We Share將是新一代I.D.電動車的服務平台. '
無獨有偶, 奧迪汽車也在近日宣布將繼續擴大其共用出行項目的服務範圍, 目前, Audi on demand汽車共用項目已在英國推出, 曼徹斯特, 愛丁堡和格拉斯哥均有相關服務. 奧迪計劃在今年年底之前將這項服務推廣到英國其他地區.
投投投 新一輪融資繼續
據路透社消息, 當地時間8月21日, 美國汽車共用出行初創公司Getaround完成了 3 億美元的D輪融資, 本輪融資由軟銀願景基金牽投, 豐田主機廠和其他內部投資者(包括上汽, Asset Plus 等)跟投. Getaround於2013年成立, 目前在美國的66個城市開展共用出行業務, 包括舊金山, 芝加哥和華盛頓. 該公司表示, 最新融到的資金將用於在北美和世界其他地區業務的擴展, 並且將同汽車企業展開合作.
在Getaround完成融資的當天, 據科技媒體TechCrunch的報道, 印度汽車共用公司Revv獲得了1430萬美元的投資. 本輪融資的參投方還包括了日本的Dream Incubator, Telama Investment和汽車零部件公司Sona BLW首席執行官桑傑·卡普. 此外, 此前曾投資過該公司的Edelweiss和Beenext也參與了這筆融資交易. 現階段, 該公司的業務已經覆蓋到了印度的十一座城市, 包括德裡首都區, 班加羅爾, 海德拉巴, 齋浦爾, 浦那等地. 目前, Revv公司車隊擁有大約1000輛汽車, 已經為30多萬名用戶提供了服務. 隨著這筆最新資本的注入, 該公司計劃在未來12-18個月內將其業務擴展到三十個城市, 同時將車隊規模擴大到1萬-1.2萬輛.
同樣是來自於路透社的消息稱, 我國曹操專車和分時租賃公司EvCard近期正在尋求融資, 據內部人士透露, 曹操專車希望獲得30億人民幣的投資(相當於4.37億美元), EvCard希望獲得20億人民幣的投資(相當於2.92億美元), 不過對於這一消息, 兩家公司均未作出回應. 據了解, 曹操專車是我國第一家提供電動汽車作為專車和分時租賃業務的公司, 目前, 在我國的25個城市投放了1.6萬輛吉利生產的電動汽車, EvCard則在62個城市運營了超過2.7萬輛的共用汽車.
Autolib要涼?
一方面, 全球共用出行在熱火的進行當中, 另一方面, 法國Autolib卻在今年夏天夢斷巴黎. 據外媒消息, 今年6月底巴黎決定不再支援Autolib的汽車業務, 7月31日, Bolloré公司旗下的Autolib正式宣布關閉, 此後在巴黎街頭的4000輛電動汽車消失不見. 據Autolib公司表示, 其中一半汽車將被廢棄, 另外一半將被運往裡昂, 圖靈和波爾多市, 繼續支援當地的共用業務, 或者轉賣給私營企業. 此外, Autolib還在巴黎建有近6000個充電站和停車位, 這些設施的歸屬則暫未確定. 據了解, Autolib由法國Bolloré集團於2011年推出, 原計劃每年盈利5600萬歐元. 其最初運營範圍是巴黎市區, 後逐步推廣到巴黎郊區的上百個區鎮, 但在去年出現巨額虧損, 其後同巴黎政府不歡而散.
當前, '新四化' ——電動化, 智能化, 網聯化, 共用化正急劇改變著汽車業, 這個行業正逐漸從銷售汽車這個鋼鐵機器向提供各種個性化移動出行服務轉變. 的確, 城市道路擁堵, 車位難尋, 後續開支增大, 再加上年輕人擁車態度的變化, 使得車企越來越意識到, 現在的消費者需要的不再是一輛專屬於自己的汽車, 而是即時, 便利, 實惠的出行服務. 藉此機會, 汽車共用的商業模式給該市場帶來了新的機遇. 但是同電動汽車和智能駕駛的處境相同, 共用出行目前正處於大量燒錢的階段, 而盈利卻比較難, 因此出現大量的熱錢繼續湧入這一領域和一些企業因資金問題無以為繼這樣冰火兩重天的局面也屬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