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用經濟, 幾乎是一個火遍中國各個角落的名詞. 尤其在過去兩年, 圍繞著 '共用' 概念, 從單車到充電寶, 從汽車到雨傘, 共用經濟下的創業神話一個接著一個. 甚至於在相當長的時間裡, 對一部分人而言, 只要掛上 '共用' 二字, 自己的創業夢就會實現.
但夢終歸會醒, 共用經濟亦不是穩賺的買賣. 無論是頻頻滑鐵盧的共用單車, 還是風口漸消的共用充電寶, 都讓我們看清了一個現實, 共用確實是風口, 但市場不會永遠頭腦發熱. 行業標準的缺失, 誠信體系及產品質量的不足, 都是制約著共用經濟深入發展的問題. 不過這也不意味著共用經濟就失去了出路, 而隨著海爾於近期推出了 '共用空調' 的模式後, 其對於共用的理解與探索應當說值得我們思考.

多方資源共建共用生態圈
在整個 '共用市場' 中, 共用家電一直存在爭議. 一方面, 家電本身所具有的共用性, 讓這個市場充滿可能;另一方面, 家電產品的損耗與質保問題又讓行業內充滿質疑之聲. 事實上, 縱觀現有的共用家電品牌, 大多停留在用新鮮玩法 '花式' 推銷產品的層面, 本身的商業模式可以說是微乎其微.
而談及做 '共用空調' 的原因, 海爾家用空調生態圈總經理馮澤磊表示, 最核心的原因在於發掘用戶痛點. 對于海爾 '共用空調' 而言, 其不同於其他品牌的廣泛撒網, 而是率先切中學生群體這一核心社群, 並深度挖掘其需求.
具體來說, '共用空調' 的首要應用場景在於校園, 而這其中又包含了學生, 高校, 運營商等三方痛點. 對學生而言, 對空調的需求幾乎成為其校園生活的剛需, 但相當多的高校並不配備空調;對高校來說, 出於經費緊張等原因, 為學生配置空調往往不具有優先度;而從運營商角度看, 其校園服務內容亟需更新, 但又缺乏標準化的模式以改善服務質量. 基於三方痛點, 海爾 '共用空調' 模式應運而生, 換言之, 海爾 '共用空調' 改變了行業盲目鋪點的習慣, 而是從用戶端出發, 精準定位自身的服務社群.
《零邊際成本社會》作者傑裡米·裡夫金曾認為, 未來的經濟將會建立在資源的基礎上, 形成一種互置, 共用的模式. 事實上, 共用經濟的初衷同樣在於資源維度, 只不過當前過度追求風投融資的行業現狀讓我們忽視了匯聚資源的重要性, 我想這也是眾多共用產品消亡的原因之一.
馮澤磊認為, 構建起一個開放的生態圈應當算是 '共用空調' 差異化優勢的體現. 據了解, 通過搭建海享租平台, 海爾 '共用空調' 將學生, 高校, 運營商, 資金方, 信用機構等多種社會資源匯聚到同一個生態圈當中. 而這種資源方共生的狀態, 也是 '共用空調' 平台模式的核心.
在海享租平台上, 用戶不僅能自行完成線上租, 續, 退, 搬遷, 報修, 智能操控, 許可權分享等操作. 憑藉資金方, 信用機構等資源的賦能, '共用空調' 同樣解決了裝配空調的資金問題;過去安裝空調, 學校需要統一採購並耗費大量資金, 但在引入資源方後, 高校僅是應用場景的提供者, 引入空調的費用則由資源方負責.
與此同時, 海爾 '共用空調' 作為平台的搭建者, 其也擔負起優化生態圈的職責. 在整個生態體系中, 海爾 '共用空調' 實現了全流程透明化, 以確保各資源方在平台上實現資源共用與相互監督. 馮澤磊表示, 這其實就是打破 '產品——供應商——用戶' 的傳統串聯模式, 以用戶為中心進行並聯, 資源方之間不再彼此區隔. 截至目前, 海享租平台已匯聚了8大類300多家資源方.
大規模定製與生態收入增值
讓資源方共生於平台, 核心原因自然是獲取用戶需求, 並迅速響應出最佳解決方案. '其實對於年輕群體來說, 購買家電已不再是硬指標, 尤其是學生群體, 平均每人每年只需要負擔100元左右, 遠比直接購買一台空調划算. ' 馮澤磊表示, 在為學生群體算這一筆賬的同時, 海爾 '共用空調' 實則也在改變整個產品流程的模式.
從製造端來看, 過去我們強調先有產品後有訂單, 但在物聯網時代, 去庫存化與逆向物流讓用戶核心走上舞台, 這也意味著產品應為用戶生產非為庫存生產. 而 '共用空調' 的模式恰恰是跳出了產品核心的思維模式, 而將訂單也就是用戶作為自己的核心端. 據馮澤磊介紹, 在 '共用空調' 發展的過程中, 往往都是先獲取到各大高校的具體需求, 而後製造端才開始生產. 更值得關注的是, 在高校場景下, 空調訂單一般具備規模, 但各高校間的產品需求必然存在差異. 這就要求製造端依據差異化需求, 進行模組定製, 最終實現的則是一種大規模定製的智能製造模式.
而在收入環節, '共用空調' 也跳出了單純的硬體收入及租賃費用, 而向著更深層次的生態收入探索. 事實上, 自2018年開始, 海爾就著手進行生態收入領域的實踐, 所謂生態收入, 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不局限於硬體收入, 而是持續與用戶交互, 以獲取增值服務及價值提升. 即如其內部流傳的一句話: '未來我們的產品或許免費, 而增值的價值才是核心. '
'共用空調' 的探索即是如此, 以其平台上資金方與運營商的合作為例, 海爾 '共用空調' 通過海享租平台為運營商帶來了資金與增信服務;同時又為資金方打通了用戶渠道, 並提供資產監管, 資金監管等服務. 在這個過程中, 運營商與資金方自然樂意為這些服務買單, 而非過去除了產品的一鎚子買賣, 就再無增值點了.
從空調到空氣的持續迭代
海享租平台為各資源方提供服務, 實則優化了整個解決方案. 對於學生群體來說, 這樣讓自己的共用體驗得到了提升. 面對家電行業傳統的價格戰模式, 海爾 '共用空調' 強調的則是一種價值戰思維.
'在物聯網時代, 用戶需要的是最合適自己需求而非價格最低的空調. 我們為各方提供服務, 就是為了優化整個價值鏈, 讓學生群體在使用空調的時候感受到舒適與便捷. ' 馮澤磊表示, 無論 '共用空調' 還是海享租平台, 其都在進行著持續迭代, 以帶給學生, 學校, 運營商極致體驗;並通過共創共贏的機制, 為所有品牌, 企業, 高校, 用戶共同賦能.
隨著高校學生走向社會, 其社群身份也由純粹的學生演變為漸趨獨立的社會人. 而 '共用空調' 的迭代實則也是圍繞著社群演變而展開. 據了解, 海爾 '共用空調' 發起了 '築家計劃' , 將 '共用空調' 的模式由學校場景擴展至公寓場景.
'隨著年齡的增長, 學生的身份會改變, 他們的生活場景也會改變, 那麼我們的服務也會隨著他們演變. ' 在馮澤磊看來, '共用空調' 不是形而上學的機械模式, 其要實現的是與用戶持續交互, 共同演化, 讓這些學生從用戶最終進化為終身用戶. 目前, '共用空調' 已進入全國多家公寓場景.
需要看到的是, '共用空調' 的模式僅僅是一個開始, 其對於整個家電行業來說同樣具備借鑒性. 而事實上, '共用空調' 的持續迭代亦是為了其向著新的生態圈進行演化與裂變. 馮澤磊表示, '共用空調' 的業務也已經嘗試從空調逐步向移動空調, 母嬰空調, 淨化器, 加濕器等多種產品擴展, 最終打造出一套完整的成套空氣解決方案. 換言之 '共用空調' 僅僅是階段性產物, 隨著用戶場景的演化, 其也將向著 '共用空氣' 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