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 '一帶一路' 倡議提出五周年之際, 300餘名智庫, 政府, 高校, 企業以及媒體代表齊聚杭城, 圍繞 ' '一帶一路' 五周年, 開啟新征程' , 展開實踐探討. 華立集團董事局主席汪力成受邀出席會議並作建設性主題演講《 '一帶一路' 與民營企業發展》, 一起來看老汪觀點.
'挑戰' 與 '機遇' 並存, 避其鋒芒·以柔克剛
1978年起, 中國實行對內改革, 對外開放政策, 曆經40年的探索和實踐, 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民營企業也在改革開放中蓬勃發展.
發展既有機遇也有挑戰. 1978年-2001年, 中國的國門開啟, 制度激活, 中國與發達國家巨大的 '水位差' 形成發展勢能. 2002年-2017年, 全球化分工, 發達國家佔據價值鏈高端 (核心技術, 關鍵裝備, 資金) , 中下遊主要靠進口消費; 資源型國家主要佔據大宗資源的優勢 (石油, 礦產, 農產品) ; 中國成為了全球價值鏈中的加工, 製造型國家. 所以, 過去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WTO框架下的全球化分工.
而今, 隨著反全球化的貿易保護主義勢力越演越烈, 中國大量貿易順差及外匯結餘變成了 '燙手山芋' , 國內低廉的生產要素成本優勢逐步下降, 經濟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倒逼全面體檢和深度改革, 在 '危' 中尋找 '機會' .
理順經濟數量和質量的關係, 向產業鏈上遊走, 向高質量發展, 現在是民營企業最好的契機; 縱看中國遊客海外購的規模, 不難判斷 '消費升級' 市場仍舊很大, 如果民營企業能夠有效抓住國內這波消費升級的機遇, 也將在一定程度上破題發展; 當下美國雖然退群新建朋友圈, 但是中國在 '一帶一路' 新機遇中, 仍然可以巧妙博弈, 主動出擊重構適合中國特色的全球 '經濟圈' .
'引進來' 與 '走出去' 並重, 圍魏救趙·另闢蹊徑
全球貿易規則主要是針對 '產地' 而不是資本, 品牌, 通過中國製造, 泰國製造, 墨西哥製造, 非洲製造等產地多元化, 從產地多元化逐步進化成供應鏈全球化, 人員/資金/技術/研發本土化, 市場多元化, 繼而實現民營企業從外貿出口到全球化經營. 非洲有12億人口而且平均年齡比中國年輕得多, 美洲除美國加拿大外有5.5億人口, 東盟十國有超過6億人口, 南亞近16億人口, 還有中東, 中亞地區……離開發達經濟體全球仍有很大的潛力市場. 共商共建共用的 '一帶一路' 建設, 指引著中國與目標市場國家更大程度的 '合作共贏' .
過去, 中國在開放型經濟建設中, 以 '引進來' 為主. 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 先進管理經驗, 高素質人才等來加快國內現代化建設. 隨著, 中國企業近40年的發展, 現在優秀的民營企業完全可以從 '引進來' 為主向 '引進來' 和 '走出去' 並重轉變. 不同時代應該有不同策略, '引進來' 與 '走出去' 並不矛盾, 由市場在配置資源上起決定性作用. 民營企業可以在 '走出去' 的實踐中, 逐步成長蛻變為跨國公司, 當然這個過程會很艱辛, 但也是成長中的必經之路.
對於許多傳統製造業而言, 在全面邁向高質量發展之路上, 目前正是從 '產品走出去' 轉為 '企業走出去' 的好時機. 一方面國內生產要素資源稀缺, 現有傳統製造業存量又很大, 要實現大規模的 '轉型升級' 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另一方面將國內過剩產能通過 '走出去' 的國際產能合作, 不但能實現國內資源的 '騰籠換鳥' 又能促進待發展國家的進步, 可謂一舉兩得. '走出去' 的製造業或許還將變得更加強健, 反向促進更好的高質量 '引進來' . 為此, 我認為 '一帶一路' 國際產能合作, 民營企業是重要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同時, '一帶一路' 建設, 民營企業還是重要的粘合劑. 民營企業積极參与 '一帶一路' 建設, 不但直接為當地所在國家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 提高人們收入, 改善生活, 而且間接為當地政府帶去源源不斷的稅收收入, 促進各方實實在在利益獲得, 無形中成為踐行 '一帶一路' 倡議的民間大使.
最後, 期待民營企業在謀定而動中, 以戰略為導向, 先易後難, 循序漸進, 最終實現資源配置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