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寒冬又來 | 醫藥創新融資會崩盤嗎?

醫藥網8月15日訊 '赴港上市' 成了2018年以來創新藥市場的熱頻詞. 生物醫藥創新企業陸續走完了風險投資過程, 開始了在二級資本市場的發力, 但他們同時也在二級市場 '遇冷' , 說明香港資本市場對這類創新藥企業估值並不認可, 印證了此前一直在討論的創新藥投資泡沫的存在.
從整個大環境來分析, 在今年金融去槓桿和貿易戰背景下, 資本市場寒冬已經全面到來. 2018年上半年, 基金募資與退出均不理想, 清科半年報數據顯示, 2018年上半年中外創投機構募集的可投資於中國大陸的資本量同比下降44.1%, 2018年上半年VC退出交易量同比下降64.8%. 據媒體報道, 易凱資本CEO王冉曾預測, 2018年下半年流入一級市場的資金將出現斷崖式下跌, 至少減少50%~ 60%, 甚至可能達到70%~ 80%. 而這一波資金源寒冬才剛剛開始.
'最近我們聽到很多有良好過往投資業績的知名基金, 募資也遇到了困難. 就連BAT在投資上也正在變得越來越謹慎, 你可以想象市場是什麼樣子. ' 易凱資本CEO王冉在6月中旬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在這個背景下, 港交所上市新規頒布以來, 一大批產品處於三期臨床或上市前期, 建廠房, 市場銷售團隊等急需資金的生物 醫藥 企業赴港上市, 期望在二級市場募集資金. 而他們也將接受香港資本市場的全面考驗.
'只有當潮水退了, 才知道誰在裸泳. ' 過去創新藥估值泡沫有多大? 香港資本市場真的是創新藥企業的溫床嗎? 接連破發的情況下, 企業該如何應對? 新藥投資能否持續熱度?
1.從 '過熱' 到 '遇冷'
截至8月13日收盤, 歌禮製藥市值為116億港元, 股價相比於發行時的14港元下降了26%. 百濟神州發行價108港元, 截止今天收盤價99.95港元, 下跌7%.
而就在一年前的2017年, 醫藥投資基金對創新藥的追捧還處於前所未有的高度.
首先, 醫藥產業在全行業投資中的地位明顯提升, 子行業中, 又以生物技術投資數量和投資金額最多. 在產業政策的加持下, 敏銳的資本家迅速嗅到未來的 '錢' 景與趨勢, 再加上貝達藥業和再鼎醫藥的成功上市, 使投資人看到了創新藥投資退出的可能性, 於是曾經擁有強大的盈利能力, 備受資本追捧的 '中國神藥' 變得鮮有, 而創新藥卻成為所有醫藥投資機構的標配.
2017年, '健康 中國' 戰略的全面實施也必將改變醫藥行業的整體地位. 其中一個印證就是 '國家隊' 的出現, 其投資金額大, 投資集中於中後期, 投資人多擁有醫藥專業背景, 出手的項目一般被認為是產業發展的風向標, 這攪動著整個醫藥投融資市場. 而 '投資泡沫' 一詞也因此而來, 部分業內觀點認為, 醫藥投融資市場部分標的相較于海外市場本就價格虛高, 而國資對價格不敏感, 使本就存在的泡沫進一步擴大.
景旭創投CEO, 創始合伙人錢庭梔曾舉例道: 一個 醫療器械 項目進行了再融資, 產品在今年剛剛拿到上市許可, 按照國內現有市場規模估算, 市銷率估值已經超過200倍. 夏爾巴投資管理合伙人, H50理事蔡大慶也曾在一次公開會議上說: '原來很多國外創新藥公司, 來到中國就是來著, 國內很多風投給的價格很高, 很有錢. '
但也有觀點認為, 短時間內狂熱的投資對於一個產業的繁榮和發展, 也是直接的推動因素. 在十幾年前, 由於中國風險投資機構少, 創新藥得不到風險投資的支援, 發展舉步維艱. 如中國最早一批創新藥 '今又生' , 恩度, 安珂瑞都沒有風險投資的參與. 而在政策, 人才, 資本的共同加持下, 這樣的情況已經得到了改善, 蔡大慶說, '即使是在2018年資金收緊的情況下, 醫藥產業資金仍然非常有實力. 因為前兩三年中國流動性泛濫情況下資金很多. '
另一個不得不提的因素是中國創新藥市場獨特的估值體系. 在以往, 與高度成熟的歐美市場相比, 中國創新藥類型, 上市時間, 醫保因素導致的上市後放量使得國外估值體系在中國市場格格不入.
相較於A股市場相對較高的估值溢價, 港股市場作為一個成熟的資本市場更偏向於價值投資, 低估值是港股醫藥板塊常態. 2016年, A股市場靜態市盈率約在40倍左右, 而港股市場2016年靜態市盈率在21倍左右. 這也能解釋為何當下的創新藥 企業 在港股市場遇冷.
2.未來熱度能否繼續?
可以肯定的是, 2018年創新藥依然是醫藥投融資最重要的投資主線, 熱度不減. 但角逐戰場儼然已經由一級市場變成了二級市場.
CDE數據顯示, 我國自主創新藥申報數量在2003年~ 2006年達到第一波小高潮, 2013年以來開啟了第二波申報高潮, 從臨床進展來看, 2018~ 2020年會有10~ 15個自主創新藥陸續上市, 2020年之後再次迎來產品上市潮.
對於二級市場來說, 產品上市以及真實的盈利能力是投資者最看重的因素, 這考驗的是企業方方面面, 不僅包括在研管線的臨床價值和銷售潛力, 還包括團隊, 銷售, 管理等.
按照美國成熟市場的發展規律, 市值800億美元以上的大型藥企如輝瑞, 諾華, 羅氏, 默克, 艾伯維等均為創新藥企, 這14家創新藥企佔到美股製藥板塊市值的69%. 而仿製藥企的市值存在天花板, 市值最大的邁蘭僅有200億美元的市值.
由此可見, 從大勢所趨的角度去看, 創新必然是整合的行業的未來, 而中國新生的創新藥企則有可能彎道超車成為世界級藥企.
目前, 從中國醫藥企業的發展狀態來看, 優質企業分為兩級, 一級是以恒瑞, 科倫, 中國生物製藥, 石藥集團為代表的傳統工業企業, 其以創新為目標, 不斷加碼, 逐步構建自己的頭部企業實力, 由此也受到資本市場的親睞, 獲得高市值的加持.
另一級則是以歌禮藥業, 信達生物, 百濟神州等為代表的新生代創新藥企, 其以創新研發為起點, 不斷實現突破, 由此獲得一級市場的認可, 給予高估值認可.
但說實話, 對於以創新為主打的傳統工業企業, 燒的是自己的錢, 即使項目失敗對於整個企業並不能造成巨大的傷害, 而且即使項目失敗, 現有的產業依然支撐其進行新的創新布局. 然而, 對於還未上市新產品的新生代創新企業而言, 能否推出第一個創新產品無疑十分重要, 但是這其中的風險十分大.
截止目前, 眾多創新藥企成立, 眾多海歸歸國 創業 , 巨量資金湧入, 創新藥企的估值不斷被推升, 但是我們並未看到有企業失敗, 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被包裝的項目, 被擊鼓傳花式傳向下一輪的投資者, 顯然, 在創新藥的邏輯中, 這並不是正常的事情.
現在, 資本突入收緊, 好項目自然會浮出水面, 繼續獲得更多資金, 但是有些項目也許在這個冬天因為資金的短缺, 走向崩盤. '高築牆, 廣積糧, 緩稱王. ' 在投資寒冬來臨之際, 築牆, 積糧是最為重要的事情, 此時誰能夠拿大更多的融資就能夠在贏得在未來獲勝的機會.
那麼, 對於現在來說, 國內新藥投資股指是否普遍高於國外同類項目, 是否有嚴重泡沫? 在去槓桿的影響下, 未來幾年的新藥投資是否能持續熱度? 港交所新規對國內創新藥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影響幾何? 這是目前需要創新藥企需要考量的事情.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