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寒冬又来 | 医药创新融资会崩盘吗?

医药网8月15日讯 '赴港上市' 成了2018年以来创新药市场的热频词. 生物医药创新企业陆续走完了风险投资过程, 开始了在二级资本市场的发力, 但他们同时也在二级市场 '遇冷' , 说明香港资本市场对这类创新药企业估值并不认可, 印证了此前一直在讨论的创新药投资泡沫的存在.
从整个大环境来分析, 在今年金融去杠杆和贸易战背景下, 资本市场寒冬已经全面到来. 2018年上半年, 基金募资与退出均不理想, 清科半年报数据显示, 2018年上半年中外创投机构募集的可投资于中国大陆的资本量同比下降44.1%, 2018年上半年VC退出交易量同比下降64.8%. 据媒体报道, 易凯资本CEO王冉曾预测, 2018年下半年流入一级市场的资金将出现断崖式下跌, 至少减少50%~ 60%, 甚至可能达到70%~ 80%. 而这一波资金源寒冬才刚刚开始.
'最近我们听到很多有良好过往投资业绩的知名基金, 募资也遇到了困难. 就连BAT在投资上也正在变得越来越谨慎, 你可以想象市场是什么样子. ' 易凯资本CEO王冉在6月中旬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在这个背景下, 港交所上市新规颁布以来, 一大批产品处于三期临床或上市前期, 建厂房, 市场销售团队等急需资金的生物 医药 企业赴港上市, 期望在二级市场募集资金. 而他们也将接受香港资本市场的全面考验.
'只有当潮水退了, 才知道谁在裸泳. ' 过去创新药估值泡沫有多大? 香港资本市场真的是创新药企业的温床吗? 接连破发的情况下, 企业该如何应对? 新药投资能否持续热度?
1.从 '过热' 到 '遇冷'
截至8月13日收盘, 歌礼制药市值为116亿港元, 股价相比于发行时的14港元下降了26%. 百济神州发行价108港元, 截止今天收盘价99.95港元, 下跌7%.
而就在一年前的2017年, 医药投资基金对创新药的追捧还处于前所未有的高度.
首先, 医药产业在全行业投资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子行业中, 又以生物技术投资数量和投资金额最多. 在产业政策的加持下, 敏锐的资本家迅速嗅到未来的 '钱' 景与趋势, 再加上贝达药业和再鼎医药的成功上市, 使投资人看到了创新药投资退出的可能性, 于是曾经拥有强大的盈利能力, 备受资本追捧的 '中国神药' 变得鲜有, 而创新药却成为所有医药投资机构的标配.
2017年, '健康 中国' 战略的全面实施也必将改变医药行业的整体地位. 其中一个印证就是 '国家队' 的出现, 其投资金额大, 投资集中于中后期, 投资人多拥有医药专业背景, 出手的项目一般被认为是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这搅动着整个医药投融资市场. 而 '投资泡沫' 一词也因此而来, 部分业内观点认为, 医药投融资市场部分标的相较于海外市场本就价格虚高, 而国资对价格不敏感, 使本就存在的泡沫进一步扩大.
景旭创投CEO, 创始合伙人钱庭栀曾举例道: 一个 医疗器械 项目进行了再融资, 产品在今年刚刚拿到上市许可, 按照国内现有市场规模估算, 市销率估值已经超过200倍. 夏尔巴投资管理合伙人, H50理事蔡大庆也曾在一次公开会议上说: '原来很多国外创新药公司, 来到中国就是来着, 国内很多风投给的价格很高, 很有钱. '
但也有观点认为, 短时间内狂热的投资对于一个产业的繁荣和发展, 也是直接的推动因素. 在十几年前, 由于中国风险投资机构少, 创新药得不到风险投资的支持, 发展举步维艰. 如中国最早一批创新药 '今又生' , 恩度, 安珂瑞都没有风险投资的参与. 而在政策, 人才, 资本的共同加持下, 这样的情况已经得到了改善, 蔡大庆说, '即使是在2018年资金收紧的情况下, 医药产业资金仍然非常有实力. 因为前两三年中国流动性泛滥情况下资金很多. '
另一个不得不提的因素是中国创新药市场独特的估值体系. 在以往, 与高度成熟的欧美市场相比, 中国创新药类型, 上市时间, 医保因素导致的上市后放量使得国外估值体系在中国市场格格不入.
相较于A股市场相对较高的估值溢价, 港股市场作为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更偏向于价值投资, 低估值是港股医药板块常态. 2016年, A股市场静态市盈率约在40倍左右, 而港股市场2016年静态市盈率在21倍左右. 这也能解释为何当下的创新药 企业 在港股市场遇冷.
2.未来热度能否继续?
可以肯定的是, 2018年创新药依然是医药投融资最重要的投资主线, 热度不减. 但角逐战场俨然已经由一级市场变成了二级市场.
CDE数据显示, 我国自主创新药申报数量在2003年~ 2006年达到第一波小高潮, 2013年以来开启了第二波申报高潮, 从临床进展来看, 2018~ 2020年会有10~ 15个自主创新药陆续上市, 2020年之后再次迎来产品上市潮.
对于二级市场来说, 产品上市以及真实的盈利能力是投资者最看重的因素, 这考验的是企业方方面面, 不仅包括在研管线的临床价值和销售潜力, 还包括团队, 销售, 管理等.
按照美国成熟市场的发展规律, 市值800亿美元以上的大型药企如辉瑞, 诺华, 罗氏, 默克, 艾伯维等均为创新药企, 这14家创新药企占到美股制药板块市值的69%. 而仿制药企的市值存在天花板, 市值最大的迈兰仅有200亿美元的市值.
由此可见, 从大势所趋的角度去看, 创新必然是整合的行业的未来, 而中国新生的创新药企则有可能弯道超车成为世界级药企.
目前, 从中国医药企业的发展状态来看, 优质企业分为两级, 一级是以恒瑞, 科伦, 中国生物制药, 石药集团为代表的传统工业企业, 其以创新为目标, 不断加码, 逐步构建自己的头部企业实力, 由此也受到资本市场的亲睐, 获得高市值的加持.
另一级则是以歌礼药业, 信达生物, 百济神州等为代表的新生代创新药企, 其以创新研发为起点, 不断实现突破, 由此获得一级市场的认可, 给予高估值认可.
但说实话, 对于以创新为主打的传统工业企业, 烧的是自己的钱, 即使项目失败对于整个企业并不能造成巨大的伤害, 而且即使项目失败, 现有的产业依然支撑其进行新的创新布局. 然而, 对于还未上市新产品的新生代创新企业而言, 能否推出第一个创新产品无疑十分重要, 但是这其中的风险十分大.
截止目前, 众多创新药企成立, 众多海归归国 创业 , 巨量资金涌入, 创新药企的估值不断被推升, 但是我们并未看到有企业失败,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被包装的项目, 被击鼓传花式传向下一轮的投资者, 显然, 在创新药的逻辑中, 这并不是正常的事情.
现在, 资本突入收紧, 好项目自然会浮出水面, 继续获得更多资金, 但是有些项目也许在这个冬天因为资金的短缺, 走向崩盘. '高筑墙, 广积粮, 缓称王. ' 在投资寒冬来临之际, 筑墙, 积粮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此时谁能够拿大更多的融资就能够在赢得在未来获胜的机会.
那么, 对于现在来说, 国内新药投资股指是否普遍高于国外同类项目, 是否有严重泡沫? 在去杠杆的影响下, 未来几年的新药投资是否能持续热度? 港交所新规对国内创新药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影响几何? 这是目前需要创新药企需要考量的事情.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