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再破發 | 港股IPO高潮現隱憂

號稱 '年輕人的第一隻股票' 的 '獨角獸' 企業小米, 上市不到一個月已成為港股熱門股. 但是, 集 '萬千寵愛' 於一身的小米, 其市場表現卻有點讓人失望. 7月6日上市首日即告破發, 此後運用 '綠鞋機制' 一度保住了發行價, 但好景不長, 8月2日再度跌破發行價. 當家人雷軍曾在小米上市當天發出豪言壯語: '要讓在上市首日買入小米公司股票的投資人賺一倍!' 這句話如今已吹散在風裡. 小米曾讓投資人抱有很高期望, 當前破發不僅使其形象受損, 也令香港股市蒙上陰影.

'新經濟' 缺乏業績支撐

小米事件並非孤案. 去年以來, 在港上市的不少 '獨角獸' 都出現了破發, 有的甚至市值腰斬. 號稱 '科技保險第一股' 的眾安線上去年9月IPO後市值最高達到1400億港幣, 目前縮水近一半;背靠騰訊的線上閱讀平台閱文集團去年11月登陸港股, 市值最高接近千億港幣, 當前蒸發近四成;國內最大的互聯網汽車交易平台易鑫, 股價在上市首日沖高後便一路下探, 股價早已腰斬;今年5月港股IPO的中國互聯網醫療第一股平安好醫生除了發行日勉強打平, 之後也一路破發.

這些企業大都以互聯網為平台進行業務營運, 因此都有 '新經濟' 這樣摩登的標籤. 自內地倡導 '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 以來, '互聯網+' 被公認為最有市場前景的創業方向.

但 '互聯網+' 跑得再快, 它仍然必須依賴過硬的業績才能站住腳, '新經濟' 再新, 仍須以實體經濟為基礎. '獨角獸' 企業雖因新穎的運作方式吸引了市場目光, 但上市後其價格定位還須以業績為軸心展開, 而它們在業績上大都經不起檢驗. 後來居上的小米也不能超越. 最近, 小米大張旗鼓地放出了 '二季度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大增48.8%' , '小米將進軍空調領域' 等利好消息, 即使這是確實的, 投資人更需要當下的業績來支撐其價位.

港股由機構投資者主導, 內地IPO中經常使用的過度包裝並沒有多少市場. 由於過度包裝很容易導致IPO發行價不留餘地, 反而致使其上市後的股價運行失去必要的彈性. 去年以來在港上市的 '獨角獸' 企業, 有不少目前還處在虧損階段, 這是創業企業起步階段難以避免的現象, 但畢竟會對市場估值產生壓力. 小米本當吸取 '獨角獸' 破發的教訓, 在IPO時設計一個更科學的價格, 但遺憾的是, 小米為短期利益所惑, IPO時竭澤而漁, 導致其上市後受到市場報複.

港股要吸取A股教訓

小米破發其實與港股市場今年以來IPO過於密集有關係. 據統計, 今年上半年香港市場的IPO企業達到了101家, 募資額達到512億港元, 這些新股上市後, 大多很快跌破發行價. 100多家新上市公司中有75家上市後即跌破IPO發行價, 其中上市首日即破發的接近一半, 跌幅超過四成的也有不少. 這深刻地說明了在A股屢試不爽的道理, IPO過於密集, 將對二級市場形成壓制, 並反過來對IPO企業造成不利影響.

金融危機爆發以後的十年來, 國際金融市場格局出現變化. 隨著內地上海等城市的崛起, 香港原來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受到一定威脅. 特別是香港股市, 由於本地上市資源減少, 對內地企業的依賴一直很大. 因此, 當內地IPO的規模開始收縮的時候, 香港開始吸收內地企業赴港上市, 並為此修改了香港的公司法律, 允許同股不同權公司進入, 為小米上市開啟了大門.

除了 '獨角獸' , 內地一些因政策變化和行情壓力暫時不能上市的地方銀行和大型國企等也紛紛轉道港股. 全球收入最高的內地大型國企中國鐵塔也獲准在港IPO, 並將於8月8日上市, 這是自2010年以來香港規模最大的IPO, 它將有效地提升香港市場在全球市場的地位.

目前, 港股IPO依然十分火爆, 在A股很難像以往那樣充分發揮IPO融資功能的情況下, 香港股市在IPO方面異軍突起, 可謂抓住了有利時機, 這對香港市場壯大所起到的正面作用不言而喻. 但短時間集中上市這麼多公司, 自然對行情走勢產生不小壓力. 曾在A股市場上久治難愈的頑疾, 已傳染到港股.

香港在股市融資功能上有著比A股更成熟的機制, 但是, 能量再大的市場, 若超越了市場規律, 就會受到市場懲罰. 因此, 港股管理者應該吸取A股教訓, 重視大面積破發現象, 看到港股在喧囂之下存在的隱憂, 合理安排IPO和上市節奏, 為香港股市的健康發展建立起長效機制.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