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座艙的三大關鍵問題, 你GET到了嗎?

摘要: 是要一芯多屏, 是要軟體平台化, 是要與智能駕駛平台融合還是分立? 這都是需要破解的關鍵問題.

集微網報道 (文 艾檬) 提到汽車, 必然離不開智能化, 網聯化, 伴隨這兩大風口, 智能座艙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以全液晶儀錶, HUD, 車載娛樂系統, 后座娛樂為代表的智能座艙旨在帶來更加智能化和安全化的交互體驗, 提供更加簡潔高效的交互方式, 有望成為汽車下一個顛覆式的創新點.

呈現五大趨勢

智能座艙已然興起, 成為整合多車身電子部件的複雜系統, 提供多屏互動以及先進的人機交互技術如語音識別, 手勢識別等等, 並將融入雲端智能和ADAS功能.

同以往新技術的路徑一致, 智能座艙從高端車型向中低端車型的滲透正在加速, 並在2018年進入大眾化普及階段. 智能座艙中全液晶儀錶盤, HUD等功能的滲透率還比較低, 正處於加速發展態勢. 比如全液晶儀錶滲透率在5%左右, 而2020 年滲透率能達到20%.

而智能座艙在提升智能化和安全化的交互體驗的同時, 也成為多重軟硬體技術的熔爐.

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化研究院院長何文分析了智能座艙未來的趨勢: 一是支援多種交互方式, 如語音, 人臉識別, 手勢識別等等, 這是對輸入多樣性的支援; 二是內容呈現或內容反饋的整體化, 所有車內人和人交互的內容都是一個整體, 可根據不同的時刻, 場景, 提供不同顯示的方式如儀錶, HUD甚至燈光反饋和內容; 三是座艙的個性化, 可根據不同的駕乘者呈現不同的內容, 不同的駕駛場景呈現多場景的展示方式; 四是簡潔化, 它會很了解你, 主動地即時推送你所需要的資訊; 五是支援持續的OTA升級, 進行及時的更新, 讓消費者的體驗更好.

軟體必須平台化

業界齊向智能座艙發力, 不可避免地帶來同質化考驗.

哈曼 (中國) 投資有限公司成都研發中心軟體研發總監楊勁松提到: '目前來看, 智能座艙的硬體設計基本上趨於同質化, 今後差異化體現在軟體能力上, 而軟體能力的核心是用戶體驗. '

既然差異化在軟體層面, 軟體就必須平台化, 並能實現遠程更新. 楊勁松認為, 一方面, 底層軟體要適應不同的處理器, 因為不同客戶有不同的需求; 另一方面, 在硬體層面, 因為智慧座艙要整合多電子系統, 必須要靠虛擬機, 在虛擬機的支援下在同一軟體可支援不同的作業系統, 並讓儀錶, 前座或后座都可採用不同的作業系統.

並且, 用戶體驗不是簡單的人機交互界面, 而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 楊勁松舉例說, 比如在開車之前通過遠程網路對車的狀態進行一個診斷, 進入車之後能夠成為智慧助手, 提供個性化的界面, 實現智能設備與座艙系統自動連接, 並且在行駛過程中提供一些情景化的服務, 如疲勞提醒, 線上支付, 停車共用等等.

顯然, 智能座艙的複雜度已遠超傳統的中控或儀錶系統, 為減輕整車廠的壓力, 需要提供一個全方位的從智能座艙前端到雲端智能的平台. 楊勁松提到, 平台化的目的是為了適應不同客戶的需求, 比如哈曼的中高端系統可享用共同的硬體平台, 低端系統則採用另一平台. 目前哈曼高端的系統採用雙CPU方案, 最多可支援9個顯示屏.

為何要 '一芯多屏' ?

智能座艙需要儀錶盤, HUD, 前座及后座娛樂系統等的合力配合, 到底是分而治之還是 '一芯多屏' ?

楊勁松認為, 如果採用分立式, 那麼每一個系統是獨立的, 通信的傳輸會是一大問題, 而且會增加成本, 產生延遲, 造成體驗不佳. 而高度整合解決了高成本的通信和性能問題, 儘管 '一芯多屏' 在前期的成本較高, 因需要強大的處理器, 複雜的軟體作業系統等, 但隨著座艙系統的普及化, 這一成本勢必將走低, 因而看好 '一芯多屏' 高度整合化的趨勢.

楊勁松還補充說, '一芯多屏' 不僅解決了成本和軟體問題, 適應更加個性化或智能化的需求, 而且因車聯網需要與雲端進行全面的交互, 不能僅通過中控建立一個通道, 而需要通過一個統一的大腦建立一個大數據網路通道, 從而能更加智能化的呈現與交互. 與智能駕駛的分合之爭?

而在汽車全面擁抱智能化之後, 引發了新的問題, 在智能駕駛和智能駕艙之間的邊界會越來越小, 未來產業在智能駕艙的投入如何把握? 智能駕駛融合智能駕艙的時間周期到底會有多長?

深圳市航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楊洪認為, 沒有必要融合, 因智慧座艙朝著安全舒適, 智能化方向發展, 既要有顏值還要有體驗, 但汽車自動駕駛對於安全可靠的需求是最重要的. 以自動駕駛為主的操作平台, 與智能座艙平台一定要分開, 因為安全級別完全不一樣, 不能簡單地整合.

而且從產業參與角度來看, 楊洪認為, 智能駕艙即使不考慮智能駕駛, 永遠都會存在, 而且要求功能越來越強大, 對於產業而言未來十年都有機會. 但在智能駕駛平台市場仍以幾大巨頭為主, 對於其他業者來說鮮有機會, 因而不一定非要融合.

何文則認為, 趨勢會走向融合, 畢竟一體化設計會帶來設計可靠性和備份冗餘的減少, 但這仍取決於技術的成熟度. 但智能駕駛屬於高等級高安全性的要求, 與智能座艙安全等級不一, 可能仍需要較長一段時間才能融合.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