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息稱中國鐵塔被指控侵犯專利權;
來源: 動點科技
據Now新聞報道, 定於8月8日在香港上市的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國內地被起訴侵犯專利權.
報道稱, 原告熊小寧控告中國鐵塔未經許可大規模在內地使用一種他已獲國家智慧財產權局批出專利的設計, 即一款無線訊號路燈站.
熊小寧要求中國鐵塔立即停止侵犯他的專利權, 拆除及銷毀相關基站, 並賠償經濟損失和法律費用. 該訴訟已經在7月16日獲湖南省長沙市中級人民法院受理立案, 將在10月16日開庭審理.
中國鐵塔上市檔案顯示, 截至最後實際可行日期, 公司並未獲悉侵犯了任何第三方擁有的智慧財產權, 並指出未有涉及任何正在或將要進行的訴訟. 港交所表示, 不會針對個別公司或情況評論, 但會因應所得的資料, 決定是否需要採取或如何採取進一步行動.
中國鐵塔向Now新聞表示, 會按法律及監管程序披露公司事項.
中國鐵塔已向香港聯交所申請批准根據全球發售將發行的H股上市及買賣, 預計將於8月8日上午9時在港交所主板買賣, 股票代碼0788. 中國鐵塔將發售431.15億股H股, 香港發售股份數21.56億股H股, 最高發售價1.58港元/股, 最低預期將不低於1.26港元.
2.藍思科技上半年專利申請量182件, 專利授權量188件;
紅網時刻8月1日訊 (瀏陽日報記者 胡吉星 實習生 邱浩輝) 近日, 湖南省智慧財產權局發布了今年1至6月全省專利情況: 專利申請量42075件, 同比增長17.39%; 專利授權量24340件, 同比增長39.93%. 其中, 藍思科技的專利申請量為182件, 專利授權量為188件, 兩項智慧財產權指標均居全省企業首位.
專利的數量與質量水平, 關係到企業的創新能力與市場競爭力. 近年來, 藍思科技每年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均超過6%. 2015年度至2017年度, 公司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6.64%, 9.09%和6.65%.
截至2017年底, 藍思科技已申報國內專利1500餘項, 其中發明專利400餘項, 已獲授權專利700餘項; 另通過巴黎公約途徑和PCT (專利合作協定) 途徑, 提交國外專利申請13項, 專利布局數量在行業中遙遙領先.
藍思科技專利申請量, 專利授權量快速上升, 只是瀏陽越來越注重智慧財產權的發展縮影.
近年來, 瀏陽市深入實施《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 架構起以《瀏陽市關於推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措施》為中心的科技創新 '1+8' 政策體系, 加大資金扶持力度, 激勵發明創造, 專利申請量持續攀升.
近三年, 瀏陽市專利申請4606件, 取得科研成果700餘項, 開發新產品512個, 新技術250餘項, 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國家科技發明獎9項, 全國發明展覽會金獎1個, 省科學技術進步獎11個, 長沙市科學技術進步獎20個.
與此同時, 瀏陽市還通過加大投入, 政策扶持, 引技引智, 全力支援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和裝備升級, 推動煙花爆竹, 食品生產等傳統產業步入專業化, 規模化, 機械化, 並深入實施高新產業創新創優 '一攬子計劃' , 不斷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質效. 目前, 全市擁有高新技術企業101家, 科技創新 '小巨人' 企業43家.
3.日亞獲宏齊賠償, 終結YAG專利侵權爭議;
日亞化學工業株式會社宣布, 公司獲得宏齊科技賠償, 並終結與宏齊科技在德國就YAG專利的侵權爭議.
日亞針對宏齊科技所擁有的 'HT-V116TW' , 'HT-U158TW' , 'HT-T169TW' 以及 'HT-P178TWU-PQPS-DG' 等四款白光LED侵權產品在德國提起專利侵權訴訟, 日亞主張上開在德國販售的產品侵害日亞的YAG專利, 即歐洲專利第EP 936 682號(德國專利號DE 697 02 929), 請求法院核髮禁制令以及判給損害賠償.
杜賽道夫地方法院於2012年3月29日所作成的一審判決 (判決字型大小4a O 184/10) 以及杜賽道夫上訴法院於2017年1月20日作成的二審判決 (判決字型大小I-2 U 41/12) , 均肯認日亞的主張, 判認宏齊科技構成侵權行為. 上述判決具有最終效力; 考量上述四款LED及其他產品, 宏齊科技向日亞支付相當金額以作為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解決方案.
根據上述的最終判決, 日亞與宏齊科技已終結彼此就德國YAG專利的法律爭議. 時訊
4.蘋果申請新專利:Mac將使用iPhone作為觸控板;
從設備功能的角度來看, 蘋果一直堅持將iPad這樣的觸屏設備與Mac電腦分開的立場. 這也就是說, 蘋果公司不會馬上推出配備傳統觸摸屏的PC產品.
然而, 在2016年, 美國專利商標局 (USPTO) 發布了一項突破性的蘋果專利申請, 描述了一個 '在iOS設備和甚至是MacBook Pro之間的感應充電' 的概念. 蘋果最初的專利基本上描述了重新設計的MacBook Pro概念, 它的傳統Force Touch觸控板被替換為一個 '對接站' .
當然, 這是一個遙遠的概念, 我們也不太可能馬上在蘋果的最終產品上看到這一點, 但它最初發布的事實表明, 該公司至少一直在探索擁有額外的觸摸屏功能的MacBook概念.
有趣的是, 美國專利商標局最近公布了一項新的專利, 是對蘋果最初專利的延續, 其中涉及到這項發明的更多細節, 並增加了新的技術主張, 可能是為了保護這一概念的完整性.
根據外媒Patently Apple的報道, 以下是蘋果申請的新專利的更多細節:
1, 蘋果的新專利聲稱, 使用攜帶型電子設備的觸敏顯示屏來接收輸入的觸控板反應測定.
2, 新專利還從技術上描述了 MacBook Pro 觸摸顯示屏的工作方式, 例如 '當用戶使用 MacBook Pro 的觸控板給 i 系設備充電時, 通過感應充電線圈, 用戶仍然可以使用觸摸屏幕接收輸入.
3, 與此同時, 蘋果的新專利表示, 第一個感應線圈布置在觸控板的下面, 可通過觸控板向外部電子設備提供感應電源, 或者通過它接收感應電源. 另一個線圈則與攜帶型電子設備對接, 提供充電感應能力, 或接收感應能力.
那麼問題來了, 這是否意味著帶有觸摸屏的MacBook Pro即將問世呢?
事實上, 目前的延續專利 (No. 20180212455) 僅僅是一項專利申請. 需要提到的是, 美國專利商標局公布的任何專利都不能保證它們所描述的概念適用於消費者設備. 一直以來, 蘋果公司經常會申請大量的專利, 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 其中大部分都沒有應用在當前的蘋果產品中. 蘋果的延續專利申請於2018年3月提出.
值得注意的是, 儘管蘋果可能對 '合并產品' 持堅定立場, 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 該公司可能正在重新考慮這一想法. 舉個例子, 有消息稱, 蘋果計劃明年推出iOS 13系統, 其中包含 'Marzipan 項目' 的最終產品, 蘋果工程師希望通過這個項目讓iOS應用程序能夠在Mac電腦上無縫運行.
蘋果還獲得了第一項涉及觸屏iMac概念的專利, 這絕對是瘋狂的. 除此之外, 我們上周還報道了蘋果的另外一項名為 '電子設備之間的感應充電' 的蘋果專利申請, 其中描述了兩種設備 (如筆記型電腦和智能手機) 的充電方式. 例如, 一台耗盡了電量的iPhone可以通過仍有剩餘電量的MacBook Pro充電. 太平洋電腦網
5.蘋果申請新專利: 未來iPhone或能以多種方式摺疊;
據Apple Insider北京時間8月3日報道, 蘋果在繼續探索開發配置柔性顯示屏iPhone或iPad的可能性, 其中包括一種概念設計, 整個顯示屏能根據用戶的意願以多種不同方式摺疊, 而不會破碎.
美國專利和商標局當地時間星期四公布了蘋果的一項專利申請——用於電子設備的可摺疊保護層和顯示屏, 描述了顯示屏可以摺疊的多種方式. 配上鉸鏈, 這種顯示屏還可以用於智能手錶和平板電腦, 但專利申請材料的內容更廣泛.
專利申請材料詳細闡述了保護和顯示層, 透明基底和填充材料的使用.
根據專利申請材料, 這項技術將催生可以以不同方式摺疊的超薄摺疊屏, 例如像合上一本書那樣對摺, 或者像小冊子那樣多重摺疊, 只露出三分之一的顯示屏, 甚至把顯示屏捲起來.
蘋果探索可摺疊顯示屏概念已經有一段時間, 在7月份申請的一項專利中就提到利用柔性元素應對顯示屏應力的問題.
蘋果2017年10月申請了一項相關專利, 當時有傳言稱蘋果在與LG合作, 計劃2020年推出配置柔性顯示屏的iPhone. 蘋果2016年11月被授予的一項專利, 闡述了利用鉸鏈和金屬殼柔性OLED顯示屏生產摺疊屏手機的方法, 手機不使用時可以夾到衣服上.
蘋果還在投入重金開發MicroLED顯示技術——可能用於生產柔性顯示屏.
雖然蘋果向美國專利和商標局申請大量專利, 但專利申請被公布或獲得專利, 並不意味著相關技術將出現在未來的蘋果產品中. 雖然如此, 專利和專利申請的數量, 以及競爭對手對相關概念的研究表明, 蘋果可能計劃在未來適當的時候推出這類產品. 鳳凰科技
6.北京日報評論: '紙上專利' 撐不起創新大國
創新大潮湧動, 同樣魚龍混雜. 近日有媒體揭露 '偽創新' 現象: 高新技術企業為申請專利, 有的奉行 '拿來主義' , 直接將他人產品據為己有進行 '貼牌式創新' ; 有的精於 '以一當十' , 將一項技術發明放在十個應用場景中分開申報; 還有的搞起了 '紙上專利' , 因為 '只要文本寫得好, 專利一般跑不了' ……本該嚴肅嚴謹的專利申請, 夾雜了一些有名無實的花架子, 著實令人震驚.
既然是 '偽創新' , 為何還有人想方設法, 不惜成本去搞? 答案就在一個 '利' 字. 在這個全社會都重視創新, 鼓勵創新的時代, 只要有專利傍身, 身價立馬上漲, 既有望獲得政府扶持, 還可能吸引更多的投資與訂單. 雖然 '偽創新' 本身沒有產出, 但因專利之名而獲得的種種實利, 令不少企業趨之若鶩.
社會需要孵化, 有關部門想要扶持的, 當然是具有巨大應用潛力的高價值專利, 尤其是關乎核心技術的真創新, 基礎研究領域的元創新. 但顯而易見, 攻克這些有價值的項目非常困難, 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 精力, 資源, 與虛張聲勢的 '偽創新' 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逐利是企業的天性, 假如輕省的 '偽創新' 之路走得通且回報豐厚, 自然沒有幾家企業願意去選擇那條更難, 更慢的路. 這個意義上看, 與其說一些企業深諳 '創新之道' , 倒不如說既有制度尚有漏洞, 留下了可鑽的空子.
更值得警惕的是, 這些年, 中國創新雖然關鍵性突破層出, 但不少領域都有炒作概念, 追逐風口的泡沫. 這些泡沫佔用了大量創新資源, 催生出七七八八的創業神話, 攪得社會人心浮躁. 如果這種現象得不到扭轉, 負面效應絕不僅僅是浪費資源, 還會擠占真創新的生長空間, 甚至造成 '劣幣驅逐良幣' 的後果.
'偽創新' 撐不起生產力, 競爭力, 一個創新大國更不可能構建在 '紙上專利' 'PPT專利' 上. 因此, 當務之急就是對各領域的創新去偽存真, 讓資源朝那些含金量更足的項目匯聚. 這個過程, 光靠企業自覺不行, 關鍵是讓政策 '指揮棒' 發揮作用. 數據顯示, 中國每年的專利申請數量早已突破百萬, 連續7年居世界第一, 但轉化率僅為10%左右, 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的40%. 細究起來, '片面追求數量' 的考核傾向恐怕難辭其咎. 這就意味著, 我們有必要在項目的審批考核等方面調整方向, 抬高標準, 一定不能 '撿進籃子都是菜' .
以色列是世所公認的創新強國, 全國共設有13個首席科學家辦公室, 由各個領域的科學家組成, 且必須全職工作, 其主要任務就是資助初創公司. 早在多年前, 以色列人均風險投資額就已是美國的2.5倍, 歐洲的30倍, 中國的80倍. 這樣的成功案例足以說明, 多一點嚴苛與精準, 少一點寬容與粗放, 不僅不會扼殺創新之苗, 還可能培育出更多創新之花. 期盼相關政策進一步完善, 扭轉創新領域 '既生繁花亦長稗草' 的現狀, 讓 '偽創新' 無利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