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息称中国铁塔被指控侵犯专利权;
来源: 动点科技
据Now新闻报道, 定于8月8日在香港上市的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内地被起诉侵犯专利权.
报道称, 原告熊小宁控告中国铁塔未经许可大规模在内地使用一种他已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出专利的设计, 即一款无线讯号路灯站.
熊小宁要求中国铁塔立即停止侵犯他的专利权, 拆除及销毁相关基站, 并赔偿经济损失和法律费用. 该诉讼已经在7月16日获湖南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立案, 将在10月16日开庭审理.
中国铁塔上市文件显示,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 公司并未获悉侵犯了任何第三方拥有的知识产权, 并指出未有涉及任何正在或将要进行的诉讼. 港交所表示, 不会针对个别公司或情况评论, 但会因应所得的资料, 决定是否需要采取或如何采取进一步行动.
中国铁塔向Now新闻表示, 会按法律及监管程序披露公司事项.
中国铁塔已向香港联交所申请批准根据全球发售将发行的H股上市及买卖, 预计将于8月8日上午9时在港交所主板买卖, 股票代码0788. 中国铁塔将发售431.15亿股H股, 香港发售股份数21.56亿股H股, 最高发售价1.58港元/股, 最低预期将不低于1.26港元.
2.蓝思科技上半年专利申请量182件, 专利授权量188件;
红网时刻8月1日讯 (浏阳日报记者 胡吉星 实习生 邱浩辉) 近日, 湖南省知识产权局发布了今年1至6月全省专利情况: 专利申请量42075件, 同比增长17.39%; 专利授权量24340件, 同比增长39.93%. 其中, 蓝思科技的专利申请量为182件, 专利授权量为188件, 两项知识产权指标均居全省企业首位.
专利的数量与质量水平, 关系到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 蓝思科技每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均超过6%. 2015年度至2017年度, 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64%, 9.09%和6.65%.
截至2017年底, 蓝思科技已申报国内专利1500余项, 其中发明专利400余项, 已获授权专利700余项; 另通过巴黎公约途径和PCT (专利合作协定) 途径, 提交国外专利申请13项, 专利布局数量在行业中遥遥领先.
蓝思科技专利申请量, 专利授权量快速上升, 只是浏阳越来越注重知识产权的发展缩影.
近年来, 浏阳市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架构起以《浏阳市关于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为中心的科技创新 '1+8' 政策体系,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激励发明创造, 专利申请量持续攀升.
近三年, 浏阳市专利申请4606件, 取得科研成果700余项, 开发新产品512个, 新技术250余项,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国家科技发明奖9项, 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1个, 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1个, 长沙市科学技术进步奖20个.
与此同时, 浏阳市还通过加大投入, 政策扶持, 引技引智, 全力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装备升级, 推动烟花爆竹, 食品生产等传统产业步入专业化, 规模化, 机械化, 并深入实施高新产业创新创优 '一揽子计划' , 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质效. 目前, 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01家, 科技创新 '小巨人' 企业43家.
3.日亚获宏齐赔偿, 终结YAG专利侵权争议;
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宣布, 公司获得宏齐科技赔偿, 并终结与宏齐科技在德国就YAG专利的侵权争议.
日亚针对宏齐科技所拥有的 'HT-V116TW' , 'HT-U158TW' , 'HT-T169TW' 以及 'HT-P178TWU-PQPS-DG' 等四款白光LED侵权产品在德国提起专利侵权诉讼, 日亚主张上开在德国贩售的产品侵害日亚的YAG专利, 即欧洲专利第EP 936 682号(德国专利号DE 697 02 929), 请求法院核发禁制令以及判给损害赔偿.
杜赛道夫地方法院于2012年3月29日所作成的一审判决 (判决字号4a O 184/10) 以及杜赛道夫上诉法院于2017年1月20日作成的二审判决 (判决字号I-2 U 41/12) , 均肯认日亚的主张, 判认宏齐科技构成侵权行为. 上述判决具有最终效力; 考量上述四款LED及其他产品, 宏齐科技向日亚支付相当金额以作为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解决方案.
根据上述的最终判决, 日亚与宏齐科技已终结彼此就德国YAG专利的法律争议. 时讯
4.苹果申请新专利:Mac将使用iPhone作为触控板;
从设备功能的角度来看, 苹果一直坚持将iPad这样的触屏设备与Mac电脑分开的立场. 这也就是说, 苹果公司不会马上推出配备传统触摸屏的PC产品.
然而, 在2016年, 美国专利商标局 (USPTO) 发布了一项突破性的苹果专利申请, 描述了一个 '在iOS设备和甚至是MacBook Pro之间的感应充电' 的概念. 苹果最初的专利基本上描述了重新设计的MacBook Pro概念, 它的传统Force Touch触控板被替换为一个 '对接站' .
当然, 这是一个遥远的概念, 我们也不太可能马上在苹果的最终产品上看到这一点, 但它最初发布的事实表明, 该公司至少一直在探索拥有额外的触摸屏功能的MacBook概念.
有趣的是, 美国专利商标局最近公布了一项新的专利, 是对苹果最初专利的延续, 其中涉及到这项发明的更多细节, 并增加了新的技术主张, 可能是为了保护这一概念的完整性.
根据外媒Patently Apple的报道, 以下是苹果申请的新专利的更多细节:
1, 苹果的新专利声称, 使用便携式电子设备的触敏显示屏来接收输入的触控板反应测定.
2, 新专利还从技术上描述了 MacBook Pro 触摸显示屏的工作方式, 例如 '当用户使用 MacBook Pro 的触控板给 i 系设备充电时, 通过感应充电线圈, 用户仍然可以使用触摸屏幕接收输入.
3, 与此同时, 苹果的新专利表示, 第一个感应线圈布置在触控板的下面, 可通过触控板向外部电子设备提供感应电源, 或者通过它接收感应电源. 另一个线圈则与便携式电子设备对接, 提供充电感应能力, 或接收感应能力.
那么问题来了, 这是否意味着带有触摸屏的MacBook Pro即将问世呢?
事实上, 目前的延续专利 (No. 20180212455) 仅仅是一项专利申请. 需要提到的是, 美国专利商标局公布的任何专利都不能保证它们所描述的概念适用于消费者设备. 一直以来, 苹果公司经常会申请大量的专利,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其中大部分都没有应用在当前的苹果产品中. 苹果的延续专利申请于2018年3月提出.
值得注意的是, 尽管苹果可能对 '合并产品' 持坚定立场, 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该公司可能正在重新考虑这一想法. 举个例子, 有消息称, 苹果计划明年推出iOS 13系统, 其中包含 'Marzipan 项目' 的最终产品, 苹果工程师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让iOS应用程序能够在Mac电脑上无缝运行.
苹果还获得了第一项涉及触屏iMac概念的专利, 这绝对是疯狂的. 除此之外, 我们上周还报道了苹果的另外一项名为 '电子设备之间的感应充电' 的苹果专利申请, 其中描述了两种设备 (如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 的充电方式. 例如, 一台耗尽了电量的iPhone可以通过仍有剩余电量的MacBook Pro充电. 太平洋电脑网
5.苹果申请新专利: 未来iPhone或能以多种方式折叠;
据Apple Insider北京时间8月3日报道, 苹果在继续探索开发配置柔性显示屏iPhone或iPad的可能性, 其中包括一种概念设计, 整个显示屏能根据用户的意愿以多种不同方式折叠, 而不会破碎.
美国专利和商标局当地时间星期四公布了苹果的一项专利申请——用于电子设备的可折叠保护层和显示屏, 描述了显示屏可以折叠的多种方式. 配上铰链, 这种显示屏还可以用于智能手表和平板电脑, 但专利申请材料的内容更广泛.
专利申请材料详细阐述了保护和显示层, 透明基底和填充材料的使用.
根据专利申请材料, 这项技术将催生可以以不同方式折叠的超薄折叠屏, 例如像合上一本书那样对折, 或者像小册子那样多重折叠, 只露出三分之一的显示屏, 甚至把显示屏卷起来.
苹果探索可折叠显示屏概念已经有一段时间, 在7月份申请的一项专利中就提到利用柔性元素应对显示屏应力的问题.
苹果2017年10月申请了一项相关专利, 当时有传言称苹果在与LG合作, 计划2020年推出配置柔性显示屏的iPhone. 苹果2016年11月被授予的一项专利, 阐述了利用铰链和金属壳柔性OLED显示屏生产折叠屏手机的方法, 手机不使用时可以夹到衣服上.
苹果还在投入重金开发MicroLED显示技术——可能用于生产柔性显示屏.
虽然苹果向美国专利和商标局申请大量专利, 但专利申请被公布或获得专利, 并不意味着相关技术将出现在未来的苹果产品中. 虽然如此, 专利和专利申请的数量, 以及竞争对手对相关概念的研究表明, 苹果可能计划在未来适当的时候推出这类产品. 凤凰科技
6.北京日报评论: '纸上专利' 撑不起创新大国
创新大潮涌动, 同样鱼龙混杂. 近日有媒体揭露 '伪创新' 现象: 高新技术企业为申请专利, 有的奉行 '拿来主义' , 直接将他人产品据为己有进行 '贴牌式创新' ; 有的精于 '以一当十' , 将一项技术发明放在十个应用场景中分开申报; 还有的搞起了 '纸上专利' , 因为 '只要文本写得好, 专利一般跑不了' ……本该严肃严谨的专利申请, 夹杂了一些有名无实的花架子, 着实令人震惊.
既然是 '伪创新' , 为何还有人想方设法, 不惜成本去搞? 答案就在一个 '利' 字. 在这个全社会都重视创新, 鼓励创新的时代, 只要有专利傍身, 身价立马上涨, 既有望获得政府扶持, 还可能吸引更多的投资与订单. 虽然 '伪创新' 本身没有产出, 但因专利之名而获得的种种实利, 令不少企业趋之若鹜.
社会需要孵化, 有关部门想要扶持的, 当然是具有巨大应用潜力的高价值专利, 尤其是关乎核心技术的真创新, 基础研究领域的元创新. 但显而易见, 攻克这些有价值的项目非常困难, 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精力, 资源, 与虚张声势的 '伪创新' 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逐利是企业的天性, 假如轻省的 '伪创新' 之路走得通且回报丰厚, 自然没有几家企业愿意去选择那条更难, 更慢的路. 这个意义上看, 与其说一些企业深谙 '创新之道' , 倒不如说既有制度尚有漏洞, 留下了可钻的空子.
更值得警惕的是, 这些年, 中国创新虽然关键性突破层出, 但不少领域都有炒作概念, 追逐风口的泡沫. 这些泡沫占用了大量创新资源, 催生出七七八八的创业神话, 搅得社会人心浮躁. 如果这种现象得不到扭转, 负面效应绝不仅仅是浪费资源, 还会挤占真创新的生长空间, 甚至造成 '劣币驱逐良币' 的后果.
'伪创新' 撑不起生产力, 竞争力, 一个创新大国更不可能构建在 '纸上专利' 'PPT专利' 上. 因此, 当务之急就是对各领域的创新去伪存真, 让资源朝那些含金量更足的项目汇聚. 这个过程, 光靠企业自觉不行, 关键是让政策 '指挥棒' 发挥作用. 数据显示, 中国每年的专利申请数量早已突破百万, 连续7年居世界第一, 但转化率仅为10%左右,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0%. 细究起来, '片面追求数量' 的考核倾向恐怕难辞其咎. 这就意味着, 我们有必要在项目的审批考核等方面调整方向, 抬高标准, 一定不能 '捡进篮子都是菜' .
以色列是世所公认的创新强国, 全国共设有13个首席科学家办公室, 由各个领域的科学家组成, 且必须全职工作, 其主要任务就是资助初创公司. 早在多年前, 以色列人均风险投资额就已是美国的2.5倍, 欧洲的30倍, 中国的80倍. 这样的成功案例足以说明, 多一点严苛与精准, 少一点宽容与粗放, 不仅不会扼杀创新之苗, 还可能培育出更多创新之花. 期盼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 扭转创新领域 '既生繁花亦长稗草' 的现状, 让 '伪创新' 无利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