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各大家电企业动作频频——创维推出了最新旗舰产品S9A, AI芯片配合OLED画质, 加上人工智能系统, 再度升级客厅观影体验;康佳集团以4.55亿元购得新飞家电有限公司全部股权, 扩大白电领域产业规模;TCL集团发布公告称, 预计到明年中将完成TCL电子重组, 实现将000100作为半导体显示产业的资本市场平台的承诺……
新品的推出, 业务领域的扩展, 上游产业链的推进……三四十年前, 创维, 康佳, TCL等大批中国家电企业刚刚起步;如今, 它们已经成为中国甚至世界领先品牌, 活跃在时代的舞台. 所谓 '兵无强弱, 强弱在将' , 中国家电企业从小到大, 从弱到强, 背后的推手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家电企业家.

(中国家电企业家脸谱)
外资品牌兵临城下 中国家电企业的突围之路
中国家电企业诞生之初, 即面临着艰难的发展处境. 改革开放伊始, 东欧的冰箱, 俄罗斯的洗衣机, 日本的彩电, 是国人的抢手货;外资品牌兵临城下, 占据了绝大部分中国市场.
在八九十年代, 先后涌现出超过300个国产彩电品牌, 但是80%的中国市场却由三洋, 日立, 松下, 索尼等数个日系品牌占据, 中国彩电品牌备受挤压.


(索尼CRT电视曾风靡全中国)
面对外资品牌的围困, 中国家电企业该何去何从?黄宏生, 李东生, 陈伟荣等企业家, 开始积极谋求突围之道.
创维创始人黄宏生大力招揽人才, 打造了一支实力过硬的彩电研发队伍;TCL董事长李东生将产品研发放在第一位, 积极推出新式电视产品;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则把 '技术为先' 作为企业发展重要方针政策, 大力推进海信电视技术的提升……

(创维创始人黄宏生于1988年创立 '创维' )
经过十数载的积累后, 国产彩电产品在质量, 技术, 设计等方面获得极大提升, 具备与外资品牌叫板的实力, 突破外资品牌围城的条件已然成熟.
倪润峰, 黄宏生, 李东生, 陈伟荣等领导中国彩电品牌与外资品牌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质高价低的国产电视产品销量一路高涨, 价格高昂的外资品牌电视销量骤减, 自视甚高的的外资品牌节节败退, 逐步退居二线.

(倪润峰发动首场价格战, 亲自充当营业员卖电视)
大浪淘沙沉者为金, 风卷残云胜者为王. 经此一役, 创维, 长虹, TCL, 康佳等成为中国彩电一线品牌, 掌握了中国市场的主导权.
品牌内战阶段 中国彩电业的产业升级
在实现外资品牌突围的胜利之后, 中国彩电品牌进入产业升级阶段, 国内品牌展开了激烈的内战;与此同时, 中国彩电企业在发展中先后出现不同问题, 新一代彩电企业主帅轮番登场, 搅弄行业风云.
2001年, 匡宇斌出任康佳多媒体事业部总经理, 上任两年后即让康佳电视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达到第一;2004, 赵勇当上长虹集团董事长, 展开 '虹色十月' 变革, 大刀阔斧整顿长虹, 清理了倪润峰所犯的错误, 使长虹回归良性发展.

(2004年, 赵勇接替倪润峰任长虹董事长)
同年, 史万文被提拔为TCL集团副总裁, 一年后成为TCL旗下合资企业TTE首席运营官, 他通过对墨西哥, 波兰工厂的停产整顿, 通过对欧洲, 美国市场经营方式的调整, TTE亏损锐减, 促使TCL走出发展困局.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张学斌出任创维集团总裁后, 为创维制定了 '核心产业做强, 相关产业做大' 发展战略, 集中力量扩大企业优势;同时,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 不断创新推出电视新品, 全面提升产品竞争力. 在张学斌的排兵布阵下, 创维不但迅速走出了危机, 更走上了发展顶峰.

(2004年, 张学斌出任创维集团总裁)
据奥维云网数据显示, 截至2012年9月30日的连续12个月, 创维的液晶电视, 3D液晶电视的累计销售量在中国大陆市场均排名第一位. 张学斌本人被业界评价为 '中国家电行业管理模式的典范' , '中国职业经理人的楷模' .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继黄宏生等第一代家电豪杰之后, 新一辈的企业家不但让各自彩电企业转危为安, 更让企业的发展再进一格, 促使中国彩电产业升级进化.
互联网技术入侵 彩电行业格局的颠覆
2000年前后, 互联网技术兴起, 新一波企业家进来搅局, 引发了全行业的变革.
互联网时代, 内容为王. 2013年, 乐视网推出了互联网电视品牌 '乐视' ,乐视掌门人贾跃亭叫嚣要颠覆以 '硬件' 为盈利模式的彩电行业, 企图通过 '买内容送硬件' 的方式, 改变彩电行业的传统格局.

(贾跃亭解说乐视生态系统)
乐视一经推出, 即收割了大片市场. 乐视推出的第一年完成50万台销量, 第二年完成150万台, 第三年完成300万台, 第四年达到600万台, 跻身国产电视前四强.
乐视模式大获成功, 引来了不少企业家跟进. 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董事长黎瑞刚投资创建了微鲸电视品牌, 暴风集团冯鑫打造了暴风TV, 雷军主导的小米也推出了小米电视, 腾讯推出了 '企鹅电视' , 阿里巴巴联合其他企业打造了兆驰智能云电视.
众多互联网电视品牌入场, 分割了传统彩电企业的很大一部分市场, 传统彩电企业坐不住了, 纷纷推出各自的互联网电视品牌.
创维建立了互联网电视品牌酷开, 康佳推出了KKTV, TCL推出了雷鸟;很快, 互联网电视品牌就多达20多个, 在品牌数量上不亚于传统电视品牌.

(创维酷开电视)
然而, 在欣欣向荣的互联网电视发展境况背后, 却有着暗流在涌动. 创维集团总裁刘棠枝曾言: '每一次电视的革命都是硬件的革命, 而互联网企业鼓吹的盈利模式目前仍未被证实' , 认为彩电要以 '内容+硬件' 两条腿同时走路.
五年过去了, 互联网电视品牌死伤惨重, 刘棠枝一语成谶. 奥维云网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 2018年一季度, 互联网品牌整体延续收缩态势, 互联网电视品牌市场份额同比下降0.9%, 萎缩至10%.
如今, 乐视网更名换姓, 贾跃亭遁迹海外, 五年前的狂言已成灰烟;冯鑫也被媒体猜测将是 '下一个贾跃亭' , 正在艰难地为暴风音影寻找出路;黎瑞刚则给康佳投了4.5个亿, 意图借力康佳涉足硬件领域, 为微鲸带来新的发展可能.
纵观众多互联网电视品牌, 唯有小米做到了持续盈利. 雷军日前在发布会上表示, 小米电视在一季度的时候, 排到市场前三, 4月开始几家调研公司数据表明已经排到中国市场第一名.

(雷军现场讲解小米电视系统)
在此次新老电视之争中, 传统彩电企业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变单纯以 '硬件' 盈利的模式为 '内容+硬件' 等多重盈利模式, 以创维酷开为代表的电视品牌成为电视行业的一股清流.
酷开先后获得爱奇艺, 腾讯战略投资加盟, 在两大影视巨头的加持下, 酷开电视娱乐资源无限丰富, 收获了大量人气. 目前, 酷开运营终端累计激活总量超过3300万, 日活跃用户数超过1300万.
显示技术的升级 全球彩电企业命运的改写
从CRT到液晶, 再到OLED, 每隔十年左右, 彩电行业即迎来一次显示技术革命. 每一次显示技术的革命, 全球彩电品牌的命运都将被改写. 押错注, 则可能从云霄跌落尘埃;押中宝, 则使品牌不断壮大.

(显示技术发展趋势)
在行业大考面前, 创维率先交了答案. 2005年, 在杨东文的积极推动下, 创维投建了国内第一条液晶面板线, 2006年即推出了全球首台3G-USB液晶电视, 一系列液晶电视新品备受消费者青睐. 2012年, 创维的液晶电视, 3D液晶电视的累计销售量在中国大陆市场均排名第一位, 至此, 创维成为国产液晶电视的领军品牌.
2007年, 长虹董事长赵勇不顾众人反对, 选择了开发成本更低的等离子业务, 投入60亿元建立等离子面板线, 致使长虹不但损失巨大, 更错失发展液晶技术的良机, 从中国彩电品牌第一梯队跌落下来.
因海外并购亏损数十亿人民币的TCL, 却在董事长李东生的坚持下投建了华星光电液晶面板线, 倘若决策失败, 那么TCL将无法翻身. 数年后, 液晶电视全面超越等离子和CRT电视, 成为彩电界的主流产品, TCL重新回到彩电第一品牌队列.

(2006年液晶电视的出货量超越等离子电视)
此起彼伏的品牌态势, 同时在国内外上演. 固守等离子技术的日系品牌松下, 日立, 先锋等品牌, 早已成为昨日黄花;而掌握液晶显示技术的三星, LG, 成为称雄全世界的品牌.
近年来, 显示技术再度升级, 出现了量子点, 激光, OLED三种新的显示技术. 对全球彩电企业来说, 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创维集团历任总裁张学斌, 杨东文, 刘棠枝坚定不移地推广OLED技术, 在2008年起即开始布局OLED电视产业;在2013年推出首台自主研发的OLED电视技术后, 每年均会推出OLED电视新品, 迄今为止已经形成了W, S两大系列OLED电视产品.

(创维WallpaperOLED电视)
李东生认为量子点有可能会让中国在未来成为技术的领先者;而周厚健则表示: '激光电视即将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 并且已经正在重构整个电视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链. '
然而, 从目前的行业发展趋势来看, OLED才是市场的选择的下一代显示技术. 目前, 全球主流彩电企业站队OLED阵营已达到了13个;LG广州8.5代OLED的面板生产项目已经通过审批, 华星光电, 京东方, 天马也正在加紧布局OLED电视面板的生产.
曾经站队激光电视的海信在2015年把OLED电视业务提上日程;TCL也积极布阵华星光电OLED面板项目. 2017年TCL持有华星光电股份达85.71%, 成为华星光电最大股东. 2017年华星光电项目为TCL带来了304.8亿元营收, 同比增长17.6%;此项目成为TCL最大盈利点.
'创维已经率先将OLED这张王牌掌握于手中, 我们有绝对的信心和能力, 让中国人都用上中国造的好电视, 中国电视产业起飞在即!' 刘棠枝表示.

(创维集团总裁刘棠枝对OLED电视信心满满)
据奥维云网(AVC)线下监测数据显示, 2018W1-W13, 创维OLED电视在国内市场的占比超过五成, 中国每卖2台OLED电视, 就有1台是创维. 至此, 创维占据着 '中国OLED第一品牌' 的地位, 成为OLED电视界当之无愧的领航者.
在CRT, 液晶时代, 引领全球电视发展的品牌分别是日系, 韩系;然而, 在即将到来的OLED时代, 率先掌握OLED电视核心技术的创维, 或将引领中国彩电品牌走在全球电视行业最前列.

(创维占据中国OLED电视市场半壁江山)
从改革开放初始到互联网技术兴起, 再到新一代显示技术的出现, 中国彩电行业走过了风风雨雨40年;从突破外资品牌围城, 到激烈的品牌内战, 再到全球崛起, 在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中, 浮现出企业家们的脸谱, 成为时代清晰的印记.
在人工智能, 物联网, 全球化的大潮下, 中国家电企业面临全新的挑战, 未来, 中国家电行业的发展将有怎样的景象?哪一位企业家将在其中谱写传奇?这些问题留给时间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