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網報道 自動駕駛技術在未來10年中將會極大地普及, 預測到2025年整個自動駕駛市場將達到320億美元的體量, 眾多上下遊企業蜂擁而入. 在誕生多個傳奇故事的同時, 這一趨勢亦將對汽車產業形態產生重大影響.
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化研究院院長何文表示, 一是將會帶來更加豐富快捷智能化的產品體驗; 二是在服務層面, 智能汽車將成為下一步的移動終端, 作為商品服務的屬性也將得到明顯提升, 三是在商業生態方面, 將改變汽車業的生態, 從以往以銷售為主逐漸過渡到以服務, 汽車使用等, 通過為消費者提供服務來爭取利潤.
在從L2-L5的進程中, 何時能實現L3? 技術上需要解決哪些挑戰? 哪種技術路線會佔據優勢? 圍繞相關熱點話題, ADI汽車電子業務部大中華區汽車市場經理Jerry Cui對此進行了解讀.
記者: 貴公司覺得目前自動駕駛水平處於哪一級別? 做這一判斷的依據是什麼?
Jerry Cui: 對於目前的自動駕駛, ADI非常關注量產級別的產品, 也隨時關注研究性的產品. 研究性產品對成本並不敏感, 但是對未來的發展方向有指導意義. 量產級別產品會很在意成本, 這與ADI在自動駕駛方向的投資契合, ADI提供高性能, 低成本的系統級解決方案, 協助客戶達到量產. 作為半導體供應商, 規模化量產是長期目標.
目前在量產級乘用車領域, 自動駕駛最高級別可能已到L2.5. 商用車或者特種車輛, 可以在有限條件和場景下達到所說的L4, 但是在有限條件下, 整車成本仍較高.
記者: 實現L3, 是否有兩種技術路線, 一是攝像頭, 毫米波雷達, 雷射雷達等融合, 二是純視覺技術, 貴公司看好哪一種技術路線? 為何?
Jerry Cui: 目前由於雷射雷達價格居高不下, 主要的討論方向是雷射雷達的必要性和性能需求. 感測器融合是大方向, 成本的考量和技術的突破是關鍵. ADI在研發的雷射雷達方案就是以低成本量產為目標, 以期為量產級自動駕駛方案服務.
記者: 您覺得到L3階段對所需的感測器, 嵌入式計算平台等有何新的要求? 面臨的主要挑戰是什麼? 應如何解決?
Jerry Cui: 感測器首先要能提供準確的訊號, 其次, 在感測器端的邊緣計算有助於降低計算平台的壓力, 降低系統功耗. 最後, 完善的系統級感測器解決方案, 更有利於提高系統可靠性和效率, 降低成本. ADI Drive 360就是為了提供完善的系統級感測器解決方案, 為自動駕駛安全保駕護航.
處於一個變化的時代, 很多技術都在發展中, 自動駕駛的本質是為了更安全, 更高效. 以合理的成本達到這一目的才是最終的目標. 技術的走勢ADI一直在觀察探討, 並跟上下遊廠商深度合作, 共同定義未來.
記者: 貴公司在為L3主要提供哪些產品和技術, 有何優勢? 未來將在哪些層面繼續發力? 目前市場表現如何?
Jerry Cui: ADI 24G雷達方案在市場佔有率很高, 目前77G雷達方案也處於業界領先, 正在跟客戶共同開發量產級方案. 在雷射雷達方面, ADI提供訊號鏈關鍵器件, 可協助客戶開發機械, 固態等各種方案. ADI慣性導航晶片已經應用在自動駕駛關鍵系統GNSS/INS系統中, 性能優異, 是從戰術級降維至汽車級應用. 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 ADI感測器技術在同上下遊廠商合作的過程中, 將不斷迭代更新, 會越來越契合自動駕駛量產級需求.
記者: 有的自動駕駛公司選擇直接進入L4, 有的則從L1開始, 進行L2-L3-L4的迭代升級, 您看好哪一種路線? 為何?
Jerry Cui: 條條道路通羅馬, 路線的選擇是基於企業目前的狀況提出的. 傳統車廠更傾向於迭代, 因為會不斷有新的車型推出. 創業公司傾向於直接走向L4, 發揮演算法優勢. 各個不同路線的廠商, 在探索的過程中, 更多的是合作, ADI也一直在跟ecosystem的各個公司合作, 共同開發方案, 探討技術路線和產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