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 '智能手機同質化' 這句話說出來並不新鮮, 但近兩年卻格外的明顯. 隨著上遊供應鏈越來越透明, 以及一些元器件技術天花板的桎梏, 手機圈逐漸開始變得無聊. 而在消費升級的市場, 固步自封意味著慢性自殺. 來自Counterpoint的數據顯示, 用戶人均換機周期已由2016年的18個月提升至2017年的22個月, 這也造就了中國手機市場持續18個月的萎縮. 面對這種情況, 創新是唯一的解藥. 在經曆了一輪又一輪洗牌的中國智能手機品牌, 需要用更極致的技術, 更高端的產品刺激用戶, 開疆拓土. 在下一輪5G風口到來之前, 保證自己 '牌桌上' 的一席之地.
華為三攝: 國產手機屠榜DxO

華為在拍照方面耕耘多年, 自2016年P9系列攜手徠卡打造專業雙攝手機以來逐漸顯露頭角, 位列安卓第一梯隊. 在3月27日的巴黎大皇宮, 華為發布的旗艦新機P20 Pro上搭載史無前例的後置三攝, 從上往下依次為800萬像素f/2.4光圈長焦鏡頭, 4000萬像素f/1.8光圈彩色主鏡頭, 2000萬像素f/1.6光圈黑白鏡頭.
相比於此前各家旗艦手機的雙攝方案分為兩種: 華為以往的彩色+黑白雙攝能為成像帶來更準確的色彩, 更好的細節, 蘋果等等長焦+廣角雙攝可以獲得無損變焦的能力. 而華為的三攝方案做到了將這兩種雙攝兼而有之. 通過三攝演算法協作實現高畫質的五倍三攝變焦, 華為P20 Pro便可輕鬆在遠處拉近拍攝取景, 拍出高清晰度的長焦照片.

在主攝像頭方面, 華為P20 Pro直接升級至1/1.7英寸超大尺寸4000萬像素. 選擇這枚 '底大' 的感測器除了增加自身進光量, 提升抓拍速度之外, 還能藉助黑白攝像頭捕捉大量光資訊, 有效提升畫面細節, 因此華為P20 Pro沒有大部分手機暗光環境下畫質差噪點多的問題, 抓拍更輕鬆且能大幅度改善照片的清晰度.
P20 Pro的萊卡三攝也得到了國內外媒體和用戶的一致好評, 權威的影像器材測評網站DxoMark給了華為P20 Pro 109分的高分, 其四個多月以來一直雄踞榜首, 無法被超越. 而在
機械結構打造的全面屏
去年以來, '全面屏' 手機成為手機界炙手可熱的新寵, 市場上有著數種不同形式的 '全面屏' 手機. 但是囿於當時技術的限制, '額頭' , '下巴' 和 '劉海' 都讓全面屏手機不那麼 '全面' , 即使蘋果也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令人驚喜的是, 僅僅大半年, OPPO和vivo率先用機械結構的方案幹掉了 '劉海' , 將前置鏡頭, 聽筒, 光線感測器, 甚至3D結構光等模組整合到機械結構中, '解放' 了屏幕空間. 二者同樣採用了機械結構, 但具體的實現方式有所差異.

vivo NEX 延續了此前概念機APEX上的設計, 將前置鏡頭藏進了升降式機械結構中, 在自拍模式, 視像通話等情景下, 前置鏡頭將升起, 不用時會自動降回複位. 此外, vivo NEX通過全屏幕發聲技術以及隱藏式感應器的應用, 保證了正面屏幕的完整性.

OPPO Find X採用了雙軌潛望式機械結構, 結構中整合了前置鏡頭, 兩個後置鏡頭, 泛光感測器, 距離感測器, 點陣光投射與接收器等11個元器件. 就像手機內嵌了一個滑蓋一樣, 當系統調用機械結構裡的器件時就會自動升起, 不用時會自動關閉. 所以, 除了拍照外, 它還負責3D結構光解鎖以及人臉支付等.
雖然從技術上, 他們不一定是未來交互的方向, 但在現階段卻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這樣勇敢的創新值得我們的尊重.
科幻感十足 屏下指紋解鎖
屏下指紋讓人感覺非常科幻, 並且在現階段也是實現全面屏的的一個很好的方式. 其實, 許多家手機廠商都曾試水屏下指紋, 但為何都不了了之了呢?

而超聲波指紋是基於超聲波穿透性能強的特點, 將指紋識別放置在1.2mm的OLED屏幕內部, 利用正逆電壓效應產生和接受超聲波訊號, 訊號穿透OLED屏幕, 在手指波峰和波穀處形成不同的反射強度, 生成指紋映像, 實現屏下指紋識別的功能. 而相對於光學指紋, 超聲波指紋在防水, 防環境光幹擾方面更具有優勢.

目前主流的屏下指紋辨識主要有兩種技術: 光學式和超聲波. 光學式指紋識別感測器是通過AMOLED面板的光線來照射指紋, 然後通過返回的光線穿透縫隙打到屏下的CIS上, 然後再對返回光線進行分析, 結合軟體演算法, 實現指紋識別. 缺點是當屏幕亮度不足, 或是指紋區域有其他顯示映像幹擾時, 指紋識別就會有誤. 並且, 在完全黑屏的狀態下, 想要解鎖需要先喚醒屏幕. 光學式技術目前也還沒有實現量產.
不過其辨識率還是存在一些問題, 而且超聲波指紋識別模組的成本較高, 在市場上沒有很好的反響. 另外, 超聲波指紋識別應用到屏下, 需要穿透更高的厚度, 因此目前這項技術只能用在OLED屏幕上, 因為LCD面板需要背光, 模組厚度更厚, 超聲波訊號的穿透力有限. 超聲波屏下指紋識別是主動式感應, 功耗比較高, 如果要保持持續的工作狀態, 功耗將會更高. 而且超聲波屏下指紋識別模組, 是貼在OLED面板, 如果良率欠佳, OLED面板就跟著報廢了, 量產難度大, 對於良率的要求更高, 對於供貨商是一大考驗.

而vivo對於屏下指紋則一直沒有放棄, 並且其取得的成果也是漸進性的. 從vivo X20 Plus UD在屏幕上解鎖局限於特定位置的單點式屏下指紋, 到一個月後發布的vivo APEX全面屏概念機採用半屏屏下指紋, 可以說是手機指紋識別技術的又一次革命性進化. 在未來, 屏幕指紋的最終形態應該是全屏指紋解鎖技術, 在屏幕的任何區域都可以錄入指紋並解鎖, 相信在不遠的未來就能實現.
更精準的面部識別 3D結構光
儘管在去年蘋果就已經首發了3D結構光, 但還將其歸入2018年上半年來講, 是因為從今年開始, 國產手機也逐漸開發了自己的3D結構光.

蘋果iPhone X是全球手機品牌中第一個使用3D散斑結構光用於人臉識別以及支付的公司. iPhone X的Face ID是通過整合在iPhone X '劉海' 部分的原深感攝像頭系統實現, 這套系統主要整合了紅外鏡頭, 泛光感應元件以及點陣投影器. 當喚醒iPhone X時, 如果紅外攝像頭髮現了一張面孔, 點陣投影器會閃射出3萬個光點, 接著紅外攝像頭會捕捉這些光點的反饋, 從而採集一張人臉的3D數據模型, 並與A11 Bionic晶片中存儲的模型進行比對匹配, 如果匹配, 就可以解鎖了.

小米8探索版是首款實現基於編碼結構光技術的人臉3D識別系統的Android手機. 採用基於掩膜的編碼結構光, 通過創新的專利編碼技術, 面部呈現出規律性的幾何編碼圖形, 能夠快速匹配特徵點, 減少3D資訊計算量, 降低結構光演算法功耗.

vivo 的TOF 3D(Time of Flight) 超感應技術則是適應特殊的發射器發出經調製的近紅外光, 紅外光線遇到人或物體後反射後再折回到接收器上, 通過測算這個過程所需的時間差, 來形成立體視覺. 與以往3D結構光技術相比, TOF 3D技術感測器體積更小, 並且能夠採集更多的資訊, 工作距離3倍於3D結構光. 另外還可用於多個場景, 包括3D人臉識別, 解鎖, 支付, 以及AR美顏, 體感遊戲和AR試衣等功能, 有的是iPhone X的3D結構光難以實現的.
相比於指紋, 3D結構光除了生物識別之外, 還能進一步做 '建模' 的工作. 在未來5G時代, 對於AR/VR, 打破虛擬與現實的邊界, 都有著可預想的未來.
比硬體升級更 '嚇人' 的技術 華為GPU Turbo

在GPU Turbo 正式公布之前, 微博上餘承東的一句 '很嚇人的技術' 就引起了大家的熱烈討論和猜想. 而最終, GPU Turbo能夠讓圖形處理效率提升高達60%, 功耗降低高達30%, 通過硬體升級難以達到的 '質變' . 它讓CPU和GPU之間的指令傳輸效率大幅度提升, 減少GPU的冗餘計算消耗, 更高效的完成CPU指令.
在上海CES AISA期間, 華為消費者業務軟體工程部總裁王成錄也用通俗的語言給媒體和消費者做了技術原理普及: 在遊戲時, 相鄰的兩幀畫面往往是有很多地方是相同的, GPU Turbo技術的厲害之處就是可以預判到遊戲畫面下一幀沒差別的地方, 只渲染畫面出現變化的地方. 舉個例子, 2幀之間可能有80%的畫面是一致的, GPU Turbo就會讓晶片只渲染變化的20%, 從而減少GPU 80%工作量.
對於消費者而言, 最關心的還是實際的用戶體驗. 在渲染工作量的減少的情況下, 通過軟硬體的優化協同, 華為GPU Turbo可以把下一幀的渲染時間控制在7毫秒以內, 最快可以在短短3毫秒以內就完成下一幀的渲染工作, 帶來高達60%的圖形處理效率大提升, 意味著華為P20用戶在玩吃雞類遊戲的時候, 延遲感幾乎消失, 充分享受遊戲的快樂.
而GPU Turbo更帶來的不僅僅是未來的升級, 而且可以覆蓋至過去的產品. 這對於所有華為/榮耀的用戶, 都無疑有著更重大的意義.
總結:
今年手機圈的上半場正式收官, 盤點這些新技術之後不難發現, 如今的國產手機廠商可以說是厚積薄發, 不再唯蘋果的馬首是瞻, 而是努力研發出各種自己的黑科技; 不再只是魯莽拼硬體, 而是潛心鑽研起軟實力; 不再只是跟風保守看銷量, 而是越來越追求水準和調性. 如今的國產手機廠商也具有了相當的研發資源和能力, 都渴望自己能夠引領手機行業下一項新技術, 開啟差異化的市場, 甚至去收貨創新所未來的額外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