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產業體系形成, 進入穩定增長期
新能源汽車屬於新興產業, 產業鏈長, 涉及多個行業的發展; 與傳統汽車行業不同. '三電' (電池, 電機和電控) 取代 '三大件' (發動機, 變速箱和底盤) 成為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 傳統汽車經過百年的發展, 已經形成了一個成熟和完整的產業鏈條, 經過多年的市場競爭, 隨著汽車產業的資產投資規模的門檻越來越高, 汽車行業已經形成了較為穩定的格局. 而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將引入更多的行業加入的汽車行業體系, 也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
新能源汽車對傳統汽車的改變不僅在驅動力的改變上, 還能夠提供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產業鏈, 帶動相關產業的上下遊的發展.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如下圖所示.
圖表1: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指出, 2009年以來, 新能源汽車經曆了產業導入期, 快速增長期, 開始進入穩定增長期. 雖然國家對新能源補貼開始退坡, 但在技術, 投資以及其他政策引導方面來看, 新能源汽車仍有動能進行穩定增長, 並保持40%左右的複合增速.
圖表2: 新能源汽車發展階段
新能源汽車發展五大趨勢
——傳統車企加速轉型布局
2018年比亞迪新能源車全球覆蓋城市將由200個擴大到400個,主推10萬元以下微型電動車. 此外,2019年比亞迪將增加3萬個充電配套設施; 北汽新能源發布 '擎天柱計劃' , 計劃2018年-2020年, 以北京, 廈門, 廣州等城市輻射展開, 組建各城市公共出行運營平台和梯次儲能運維平台, 建成換電站1000座,運營車輛10萬台; 吉利將開發多款電動車型, 混動車型和插電式混動車型, 2018年計劃推出5款以上的新能源車型.
圖表3: 傳統車企新能源布局
——共用汽車前景光明, 規範運營有待加強
共用汽車的優勢與隱患不言而喻.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分時租賃汽車都是新能源汽車, 雖然隨借隨還, 自由支配吸引著用戶, 但充電樁的數量與共用汽車數量不匹配, 以及還車點的缺乏, 導致行業運營效率低, 共用汽車便利性不足.
摩拜出行, 滴滴出行, 美團等互聯網巨頭, 北汽集團, 上汽集團, 首汽集團, 吉利汽車等傳統汽車生產商依舊紛紛進入新能源共用汽車行業. 隨著共用汽車運營規模的不斷擴張和運營區域的擴大, 共用汽車的經營難度和經營壓力不斷增大, 行業規範運營有待加強.
——配套產業逐步完善
兩會期間, 工業和資訊化部部長指出, 充電基礎設施仍然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短板. 雖然新能源汽車產業初具規模, 產業鏈條相對完整, 但是隨著新能源汽車數量的持續增長, 充電基礎設施供給不足的矛盾日益加劇, 整體建設規模已經嚴重滯後. 數據顯示, 截至2017年底, 我國各類充電樁達到45萬個, 車樁比約為3.8∶1, 距國家規劃的1∶1還有很大差距. 充電技術是電動車發展的關鍵, 未來電動汽車的充電趨勢將是 '私人交流充電樁日常慢充' 與 '公共快充補電' 兩種方式相結合; 前瞻預計下一步是加快充電基礎設施建設, 鼓勵無線充電, 智能充電, 大功率充電技術創新及產業化, 支援加氫站建設運營.
圖表4: 我國新能源汽車車樁比現況與規劃比較
——中國特色新能源技術路線
新能源汽車包括: 混合動力汽車(HEV), 純電動汽車(BEV), 燃料電池汽車(FCEV), 氫發動機汽車以及燃氣汽車, 醇醚汽車, 太陽能汽車等其他新能源型汽車.
目前, 純電動戰略初見成效, 但弊端也開始顯現. 因此, 燃料電池, 插電式, 增程式作為技術補充方案等在某些應用領域的技術優勢將得到更多的政策關注和支援. 著眼未來, 將重點突破動力電池, 高比功率高耐久性燃料電池電堆等關鍵零部件核心技術.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將成為發電主體能源, 充電智能化將引發能源結構的巨大變革.
——動力電池回收體系逐步完善
目前, 我國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存在諸多問題: 回收利用法律法規尚不完善, 回收利用體系尚不健全, 回收技術和工藝水平有待提高, 回收利用成本高但盈利難.
但同時, 新能源車動力電池回收體系加速成形, 《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試點實施方案》完成, 這將對動力蓄電池結構設計, 連接方式, 工藝技術, 整合安裝的標準化做系統梳理和規定, 同時強化對廢舊動力蓄電池回收, 運輸, 儲存等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 進一步落實動力蓄電池編碼制度及可追溯體系.
圖表5: 新能源汽車發展五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