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减配这个事, 到底该怪谁?

在国内, 有一个几乎人人皆知的现象, 就是国外品牌汽车一旦国产多多少少都要减配.

刚开始把后独立悬架变成非独立悬架, 接着就把ESP取消, 再把安全气囊拆掉两个, 最后连后防撞钢梁都扔了. 国外的那些大排量车型, 柴油车型更是难得一见. 搞笑的是, 以前却很少有人注意到.

现如今消费者的心态变了, 开始和国外的市场进行对比, 开始意识到这些被减配置的重要性, 开始不买账, 甚至开始责问, 这到底是谁在搞鬼? 第一个受到质疑的是汽车的直接生产者——车企.

1, 车企

车企或者说汽车厂商, 从根本上来讲它是一个商业机构, 其次它才是一个汽车研发和生产商. 也就是说, 无论它的技术有多先进, 生产的汽车有多好, 都是利润至上的.

中国消费者单方面注重车辆的空间, 配置, 舒适性, 车企会觉得大家不关注那些安全配置, 我把车做得更大, 更豪华, 自然有人买. 而且这些安全配置国家又没有硬性规定, 我选择不安装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成本, 获得更大的利润, 也可以降低价格, 让车价更有竞争力.

另外很多国内企业的考核中, 有降低成本这一项. 例如要求供货价必须每年都要下降, 而且还规定了降幅, 压力下到供货商头上, 供货商除了研发新型材料之外就只能通过降低材料质量来降低成本; 同时设计部门减掉很多消费者注意不到的配置, 降低标准. 而大家熟知的速腾, 蒙迪欧的断轴问题就和材料标准的降低脱不开干系.

但宙斯所说的厂商并不仅仅指国外厂商, 毕竟国产后的车型都是合资车型, 一汽大众出问题怪大众, 东风日产怪日产, 那加在这些品牌前面的一汽和东风是不是厂商呢? 他们要不要盈利呢? 他们有没有责任呢?

2, 国家政策

在国外, 很多发达国家对汽车排放, 车内环保, 安全配置的要求相当高. 但是与其相比, 国内的相关政策并不完善. 于是各个厂商开始钻空子, 降低了钢材强度, 省去了ESP, 省去了安全气囊, 甚至省去了后防撞钢梁.

我们无法得知国家为何现在都没有对此发布严格的法律法规, 减配依然存在, 很多国产低价车型的安全问题也一直没有解决. 我们明白的是, 厂商造车不能没有良心, 企业的盈利也不能置消费者的安全于不顾.

3, 消费者市场

厂商的目标是谁? 消费者! 你喜欢什么, 他们就会满足你什么. 一台10万元的车, 如果加了ESP和独立悬架就没有真皮座椅, 没有大屏导航, 没有天窗. 国人关注的问题, 不在于发动机有什么样的技术, 有什么样的底盘, 有什么样的安全配置. 而在于, 有没有大空间, 有没有大天窗, 有没有真皮座椅这些关乎面子的事情. 配置高级的的观念怎么得到满足? 所以许多车企就别有用心地在大家看不见的地方做文章, 降低标准, 甚至减配.

为此, 许多国外百年车企曾为此付出过高昂的代价. 比如雪铁龙, 当年在中国销售的车全是原汁原味的欧洲车品质, 但是中国的消费者们并不买账. 反而由中国设计师设计的富康998三厢车型以及后续车型爱丽舍却卖疯了. 回头想想为什么呢?

再比如飞度和福克斯, 这种在厂商眼中优秀的车型在中国却销量惨淡, 然而就在两厢的基础上强行加出一个三厢, 就遍布了中国的大街小巷. 当时中国的消费者不在乎底盘如何调校, 不在乎是不是安全, 只觉得这是我能买到价格最合适的轿车, 它能给我涨面子.

总之, 消费者如何培养, 市场就如何走向. 直到近几年, 减配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这些由减配引起的事故频繁发生, 我们才突然惊醒, 开始重新向着正确的方向进发. 当然随着汽车的全面普及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完善, 消费者也越来越关注汽车的性能, 安全配置. 当然车企也会自然而然的去迎合消费者的喜好推出顺应市场需求的车型.

如今中国汽车市场的走向, 不是一个人决定的, 也不是一家厂商决定的, 更不是国家决定的. 值得庆贺的是, 它在不断地完善, 不断地进步, 不断地解决问题并及时发现新的问题. 面对更加理性的消费者, 市场就会更多完善的变化!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