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 | '窘境' | 如何打破

近日, 歐盟委員會提出 '限塑令' 方案, 計劃禁止銷售吸管, 棉簽棒等一次性塑料用品. 雖然該方案還需歐洲議會批准, 但德國多家超市已紛紛推出 '限塑' 計劃.

一些快餐巨頭也紛紛行動起來. 星巴克日前宣布, 全球所有店面將在2020年前淘汰一次性塑料吸管. 麥當勞表示, 英國和愛爾蘭分店從9月起將把所有塑料吸管換成紙制吸管. 宜家也在不久前宣布, 要在2020年前逐步淘汰掉門店的所有一次性塑料製品.

'白色汙染' 的危害毋庸置疑. 歐洲環保組織 '處於危險的海洋' 提供的數據顯示, 每年約有10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 給海洋生態系統帶來毀滅性影響.

減少塑料垃圾, 治理 '白色汙染' , 國外政府和相關企業一直在積極行動. 反觀我國, 雖然 '限塑令' 已頒布十年, 但效果甚微, 甚至出現塑料袋使用量不降反增的窘境.

且不說集貿市場和私人菜店塑料袋隨手可拿, 即便在很多大型連鎖超市, 裝果蔬生鮮的塑料袋也是免費供應. 而迅速崛起的外賣大軍又極大地增加了塑料袋等製品的用量, 讓 '白色汙染' 雪上加霜.

為何政府禁令會面臨如此尷尬的境地?筆者認為, 宣傳和監管的缺位是首要原因.

實際上, 很多民眾, 甚至超市, 電商都沒有意識到, 一個小小的塑料袋會對地球和未來產生何種危害. 雖然 '限塑令' 曾要求充分利用廣播電視, 報刊雜誌, 互聯網等媒體, 廣泛宣傳 '白色汙染' 的危害, 號召民眾和企業樹立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意識. 然而, '限塑' 宣傳熱過去後, 現在已經很難在媒體上看到相關內容. 與此同時, 教育和科普工作也後繼乏力. 我們在宣傳上仍缺乏細水長流的恒心.

嚴格執法同樣是確保限塑成效的重要手段. 而執法不嚴, 懲罰力度不足, 也讓不法企業鑽了空子. '限塑令' 曾要求, 工商, 質檢, 環保, 財稅, 科技等部門合作, 確保各項限產限售限用措施落實到位. 然而, 違規塑料袋生產源頭隱秘, 使用又分散, 為執法增添了難度. 而且, 其涉及部門較多, 難免導致權力分散和責任推諉.

面對愈發嚴重的 '白色汙染' 和日漸式微的限塑效果, 我們必須更加積極地行動起來. 相關部門須對治理塑料垃圾給予更多關注, 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加大懲處力度. 同時, 媒體應加大關於 '白色汙染' 危害的宣傳力度, 進一步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 使其認識到減少塑料垃圾和治理大氣, 水汙染一樣重要.

另一方面, 科技部門也應擔負起職責. 相關科研機構應加大對廢塑料處理處置技術研發, 同時努力開發塑料製品的廉價, 環保替代品. 塑料袋的確給生活帶來了極大方便, 但如果有同樣便利的 '環保袋' , 人們可能會自動放棄 '白色汙染' 而選擇 '綠色環保' .

只有規則, 道德和科技等各種手段齊下, 才能打贏限塑這場曠日持久, 綜合複雜的 '攻堅戰' .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