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瑞醫療回A: 研發投入成醫藥器械發展重頭戲

醫藥網7月26日訊 幾經波折之後, 有醫療器械 '華為' 之稱的邁瑞醫療昨日順利過會, 成為繼藥明康德之後第二家通過IPO回歸A股的中概股. 此前2006年, 邁瑞醫療在紐交所上市, 2016年3月6日, 邁瑞醫療以33億美元完成私有化退市.
深圳邁瑞醫療上市後, 如以目前募集資金63.4億元發行, 有望超越寧德時代成為 創業 板IPO募資規模最大的企業, 輕鬆邁入創業板 '千億市值俱樂部' .
邁瑞醫療產品涵蓋生命資訊與支援, 體外診斷以及醫學影像三大種類, '以邁瑞2017年超26億利潤來看, 2018年利潤超30億問題不大, 即使按照30倍市盈率計算, 也能輕鬆過千億市值. 短期內因疫苗事件對於醫藥市場產生波動的影響有限, 醫藥板塊屬於剛需行業, 整體十分看好. ' 廣證恒生醫藥行業團隊長唐愛金25日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另一位醫藥投資人25日也對記者表示: '疫苗事件不會造成更大影響, 但對邁瑞來說, 上市時機對其市值可以沖高到多少, 仍會產生影響. '
解局國際化?
邁瑞醫療擁有57家全資或控股子公司, 其中包括境內子公司17家, 境外子公司40家. 產品出口至19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15-2017年境外銷售收入分別為430,437.48萬元, 451,564.54萬元和514,252.92萬元, 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 53.72%, 50.00%和46.02%. 公司未來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國際市場.
在醫療器械領域, 邁瑞仍與國際巨頭存在較大差距.
醫療器械行業景氣度與政策環境具有較高相關性, 易受到政策影響. 此外, 中美貿易摩擦也成為外界對邁瑞未來發展提出質疑的地方, 數據顯示邁瑞對美國的銷售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5.49%, 15.25%和12.88%.
接近邁瑞醫療人士25日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 對於貿易摩擦可能存在的風險, 邁瑞的應對措施主要集中在, 針對美國市場, 可一定程度提高銷售價格, 轉移部分關稅成本. 其次, 加強科研投入, 提升產品附加值, 減小關稅對公司產品利潤率的影響. 並不斷加強美國以外市場的拓展力度.
研發投入為王
根據EvaluateMedTech發布的《2017 年全球醫械市場概況以及2022年全球醫械市場預測》, 2016年全球前三大醫療器械公司美敦力, 強生, 西門子的銷售額分別為297億美元, 251 億美元和150億美元.
另據Wind 資料庫統計, 'Wind醫療保健設備' 行業分類下的25家A股上
市公司 2016 年研發支出合計17.27億元, 平均研發支出為6908.85萬元, 25家上市公司合計研發支出占合計營業總收入的比例為5.20%. 對比國際領先的醫療器械企業中, 僅美敦力2016年投入的研發費用便已超過20億歐元.
我國醫療器械企業普遍研發投入不足, 嚴重製約自主創新, 市場競爭力較弱.
據招股書披露, 2015-2017年, 邁瑞醫療的營業收入分別為80.13億元, 90.32億元和111.74億元, 兩年增幅分別為12.34%和23.72%. 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方面, 報告期內分別為9.1億元, 16億元和25.9億元, 近兩年增速分別為75.82%和61.88%, 增長近兩倍.
而邁瑞醫療, 2015-2017年內研發投入占營收比例分別為12.33%, 12.06%, 10.13%, 費用分別為9.88億元, 10.89億元和11.32億元. 儘管存在逐年佔比下降的情況, 但總費用呈上升趨勢, 且高於同行業平均值.
'邁瑞醫療在醫療器械領域的優勢主要體現在細分覆蓋完善, 持續進行科研投入, 產品線不斷更新. 醫療器械行業不同於 藥品 , 存在細分領域繁多, '難打' , 且天花板較低的特點. 不同器材的銷售通路和邏輯都不一樣, 企業想要形成核心競爭力要不斷增加覆蓋領域, 且不斷提高自身天花板, 減少同質化競爭和過度依賴營銷. ' 前述 醫藥 行業投資人對記者表示.
目前我國醫藥行業尚未形成完全的壟斷格局, 對比美國醫療器械巨頭稱霸的格局來說, 行業集中度仍較低.
針對國內醫療器械企業研發資金整體投入規模較小, 與同行業領先企業存在明顯差異的現狀. 深圳上市公司併購協會會長姒亭佑25日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醫藥器械行業, 我國和國際的差距除了體現在長期研發投入不足外, 還存在精度不足的問題, 國內缺乏長時間穩定性試驗, 產品使用年限方面存在短板. '
'不同於其他行業, 醫療器械有細分領域多, 技術更新換代多的特點. ' 上述醫療投資人對記者表示, 邁瑞發展初期也是從 代理 開始, 後期通過不斷研發新產品, 形成壁壘從而完善自身產品線. 對醫藥行業尤其是 醫療器械 投資來說, 營銷能力是基礎, 長期則看研發和產品線. 邁瑞有自己的營銷網路, 對長遠發展需要關心的問題集中在研發投入上.
'醫藥類企業如果上市後對於研發的投入縮減, 過幾年想再追趕就很困難了. 普遍存在3-5年, 甚至5-10年的產品研發周期. 一旦研發投入出現空窗期, 就很難再追趕. ' 姒亭佑說.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