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人工智慧等新興領域, 上海用科創重塑產業競爭力

基於科技創新所形成的產業結構調整, 正在重塑上海的產業競爭力. 重塑的背後, 是科技的更迭, 也是創業創新者們的每一點進步.

正在全力打響 '四個品牌' 的行動和即將於11月舉行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契機, 為上海在人工智慧, 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的科技創新提供了更加開放也更具挑戰的競爭生態.

人工智慧商用化提速

作為上海本土人工智慧的企業代表, 已經創業17個年頭的小i機器人見證了人工智慧從純學術的概念到產業化應用的過程, 也是國內人工智慧產業化的重要推動者.

前不久, 參加完第二屆中國 (合肥) 類腦智能高峰論壇的小i機器人創始人, CEO朱頻頻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如今的人工智慧技術, 正在從經典的計算機架構向類腦架構轉變. 上海擁有發展人工智慧的人才優勢和基礎, 但要做得好, 必須潛下心持續投入. '整個鏈條是很長的, 效果也需要經曆周期才能顯現. 簡單說, 需要持續投入, 耐心投入, 才能看到後面的效果. 要有持續的競爭力, 需要有根源的創新, 不是一兩個大項目就能完成. 要提高創新企業的活力, 也需要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和生態. ' 他這樣說.

在朱頻頻的印象裡, 人工智慧出現了很多年, 但前面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 最近幾年因為技術和演算法的更迭, 才快速升溫了起來. 小i機器人從2006年開始探索人工智慧在企業服務當中的應用, 尤其在客戶服務行業, 可以說是主要的推動者.

小i機器人前期的大項目—— '上海科技' 官網上智能客服機器人 '海德先生' 的應用, 就是國內首次將人工智慧技術運用到電子政務領域的成功案例.

專註於以自然語言處理為核心的人機交互技術研發的小i機器人, 目前已在智能客服領域佔據近90%的市場, 助推了人工智慧在上海的大規模商用落地.

朱頻頻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雖然市面上的機器人很多, 但提供深度交互並有廣泛應用的只有小i機器人一家. 資訊技術研究與顧問公司Gartner的分析師曾認為, 小i機器人在智能機器人的領域可排進全球前三.

除了小i機器人, 大量創業團隊也在為人工智慧的研發和商業化貢獻智力.

作為一家基於雷射雷達和SLAM (同步定位與地圖構建) 技術的創業公司, 上海思嵐科技有限公司 (下稱 '思嵐科技' ) 的目標是提供高性能, 低成本的機器人自主定位導航解決方案.

思嵐科技CEO陳士凱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雷射雷達和自主定位導航系統是實現智能機器人產品實用化和智能化的關鍵性組件, 好比是機器人的眼睛. 通過自主研發, 思嵐科技推出的首個低成本的雷射雷達產品RPLIDAR打破了國外的壟斷, 大大降低了應用成本. 目前該產品已廣泛應用在各類服務機器人當中, 同時, 這一 '上海製造' 的品牌產品和技術也已開始出口到北美和歐洲市場.

上海市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 上海機器人行業協會的會長戴柳此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2017年, 整個機器人產業的產值同比2016年增長了98%, 相當於翻了一番, 佔到全國40%的比重. 在統計上, 機器人產業和人工智慧的數據會有所重合.

雖然市場關注度大, 但就現狀而言, 人工智慧的商業化尚處於初級階段, 並沒有比較誰做得更優的依據和意義. 在朱頻頻看來, 上海發展人工智慧有其優勢, 政府較支援, 但面臨的挑戰也不小.

'人工智慧目前還有一些關鍵技術有待突破. 門檻並不像我們想象得那麼高端, 也並非依靠高端人才就能做好, 需要一個生態系統. ' 朱頻頻說, '上海正在強調長三角一體化, 這是非常好的戰略. 光依靠上海本地的產業鏈, 優勢相比深圳會弱一些. 如果能把長三角連結在一塊, 將會非常有優勢. '

戴柳認為, 上海市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在我國中心城市當中, 處於比較高的站位, 優勢在於視野好, 知道下一步要瞄準哪裡, 同時在晶片製造, 大規模整合電路等產業上也能有保障.

從國際上來看, 中國還與發達國家存在明顯差距. 最近,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和科睿唯安聯合發布的《G20國家科技競爭格局之辯》系列報告顯示, 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發人力資源和基礎研究經費方面, 目前呈現 '美國一家獨大, 英國, 印度和加拿大等緊隨其後, 中國尚有明顯差距' 的競爭局面.

其中, 在人工智慧的四個分支領域 (機器學習, 自然語言處理, 語音處理和計算機視覺) , 美國的科技實力均位居G20國家首位, 中國在機器學習, 自然語言處理和計算機視覺三個領域表現突出, 科技實力僅次於美國且增速明顯, 部分科研影響力指標已經超過美國, 但科研成果的總體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

本土生物醫藥企業填補空白

除了熱門的人工智慧, 上海在生命健康, 量子通信等未來前沿領域也在積極加強戰略布局, 同時還在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聚焦發展新一代資訊技術, 生物醫藥與高端醫療器械, 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等產業, 加快形成產業發展新動能.

越來越多的本土企業正在多個領域填補產業空白.

位於張江高科技園區的上海逸思醫療科技有限公司 (下稱 '逸思醫療' ) 研製出了自己的腔鏡吻合器, 能量刀和腔鏡系統產品, 成為了全球少數能提供完整腫瘤微創外科手術解決方案的醫療器械企業.

吸引了海外高端人才的思路迪精準醫療集團 (下稱 '思路迪' ) 也在填補國內診療一體化的空白. '目前在中國, 唯一能做診療一體化的就只有我們一家, 而在國際上也只有羅氏. ' 思路迪副總裁李福根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我們現在很小, 但十年二十年之後就不好說了. '

按照李福根的說法, 思路迪已經建成了全球最大的肝癌PDX (源於患者的腫瘤動物模型) 和PDC (腫瘤原代細胞板塊) 臨床前研究和藥物開發平台, 開發出了全球首個全新分子PD-L1單域抗體 (腫瘤的免疫抑制療法) , 也是中國唯一一家與美國, 日本同步開發新藥的公司.

上海張江生物銀行則是上海市政府構建的集約化第三方存儲中心, 是生物樣本庫的新模式, 也是國內生物樣本存儲行業標準的制定者. 該生物銀行預計將擁有1000萬份生物樣本的儲存能力; 到2020年底前, 將在全國建立10~15個生物樣本資源分中心, 促進生物樣本交流與合作研究.

每一個企業發展的個案, 讓上海經濟整體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

更大的亮點在於產業結構的調整: 2018年1~6月, 上海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9%, 經濟對房地產依賴度進一步降低, 全市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5063.12億元, 同比去年增長8.1%, 上半年上海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較快增長, 新能源汽車, 新一代資訊技術和生物分別增長29.6%, 14.2%和15.0%. 以創新為特色的新興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 正在成為上海經濟的新支柱.

第三產業增加值10761.97億元, 增長7.4%, 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9.2%, 這意味著上海基本達到了世界級 '服務型城市' 的標準.

穩中有進的勢頭中, 實體經濟中的汽車產業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蔚來汽車, 威馬汽車等造車新勢力整車工廠落地, 開始進入量產階段. 最近, 奧迪公司也以1%的股比進入上汽大眾, 意味著上汽和奧迪的合作正式確定, 上汽由此得到了奧迪品牌授權, 可生產和銷售奧迪品牌汽車.

早在2018年初, 上海市市長應勇就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明確指出, 先進位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上海經濟的重大支撐, 要率先走出製造業高端發展, 創新發展, 轉型發展之路. 上海要集聚更多的 '隱形冠軍' 和 '獨角獸' 企業, 加快培育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 新一代資訊技術, 智能製造裝備, 生物醫藥與高端醫療器械等世界級先進位造業集群. 與此同時, 上海要著力建設智慧城市, 搶抓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的重大機遇, 實施智能上海行動, 在生產經營, 健康管理, 食品安全等領域推進一批應用示範項目, 讓人工智慧更廣泛, 更深入地走進企業, 走入家庭, 走向社會.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