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做眼鏡生意的金雁, 辦公室裡卻存放著多種不鏽鋼眼鏡框的毛坯.
'這些不鏽鋼鏡框都是用雷射設備切割出來的. ' 金雁邊說邊推了推鼻樑上的金色鏡框眼鏡, '我戴的這副眼鏡鏡框也是雷射切割出來的. ' 金雁是浙江泰禾雷射設備有限公司(下稱泰禾雷射)董事長, 辦公室裡的不鏽鋼眼鏡框來自公司合作的一家溫州眼鏡企業, 作為樣品向客戶展示. 目前, 泰禾雷射開發的眼鏡框切割設備已被多家溫州眼鏡企業採用.
大學物理類專業畢業的金雁, 對雷射行業了解得比較深, 2012年在福州投資雷射產業. 2016年, 泰禾雷射在溫州落地.
當金雁選擇在溫州做雷射企業時, 溫州的雷射產業已初具規模. 2012年, 我市開始打造雷射光電產業集群, 奔騰雷射(溫州)有限公司(下稱奔騰雷射), 泛波雷射有限公司(下稱泛波雷射), 博納雷射科技有限公司等雷射企業紛紛落戶溫州發展.
目前, 溫州的雷射產業發展, 僅次於國內的武漢, 深圳兩個城市. 然而, 業界相關人士認為, 溫州的雷射產業要與武漢, 深圳兩地形成 '三足鼎立' 局面, 仍需下苦功. 溫州要抓住當前的發展機遇, 推動產業進一步快速發展, 不然可能會被蘇州等城市超越.

中國(溫州)雷射與光電產業集群集中亮相2017慕尼黑上海光博會
圖片來自 '溫州市雷射行業協會'
6年間 '冒' 出年產值逾15億元的雷射產業
溫州是一個傳統產業集聚的城市, 一直以來有計劃培育新產業, 為當地經濟尋找新的增長點. 作為裝備製造業基礎產業的雷射產業成為溫州市政府要尋找的目標產業, 並於2011年左右著手出台相關政策, 吸引雷射光電企業落戶溫州, 然後培育產業集群.
在金雁看來, 當時溫州要打造雷射光電產業集群還是非常有遠見的, 因為以電氣, 眼鏡, 汽摩配等傳統產業為主的溫州, 正面臨轉型升級, 需要新裝備 '武裝' 自身, 而這些自動化製造裝備的生產正需要雷射設備. '雷射設備不僅在鈑金等領域廣泛應用, 而且可直接運用到眼鏡, 鞋革等溫州傳統產業, 以減少人工. '
2012年, 由於大量客戶在江浙一帶, 在武漢的 '奔騰雷射' 決定落地溫州, 並迅速在溫州建廠, 生產高功率的雷射應用設備.
2013年, 國家科技部正式發文認定溫州雷射與光電等十個產業集群為第一批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 其中雷射與光電產業集群成為浙江省唯一入選的集群.
此時, 雷射產業在溫州也迎來一個高速發展期. 在福建已投資了核心部件雷射發生器的金雁, 也有些坐不住了, 決定回鄉投資雷射應用企業, 於是泰禾雷射在2016年誕生. '我看好溫州雷射產業的發展. ' 金雁說.
同時, 在溫州潛心研發四五年雷射器的泛波雷射, 產品也已成型, 於去年投入市場.
據溫州市雷射行業協會統計, 目前我市從事雷射與光電產業的企業有110餘家, 年產值達到300多億元, 其中雷射企業10多家, 年產值超過15億元.
溫州雷射產業處於 '一家獨大' 格局
雖然, 溫州的雷射產業年產值已達到15億多元, 但是細究產值的構成, 無非是奔騰雷射, 嘉泰雷射, 泰禾雷射這三家雷射企業唱 '主角' , 其餘的雷射企業產值僅幾百萬元至數千萬元不等.
溫州市雷射行業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對溫州雷射行業產值貢獻最大的是奔騰雷射, 其年產值達8億元, 已佔到總量的一半左右, 其次是嘉泰雷射, 年產值有5億元左右.
在業內人士看來, 目前溫州雷射產業處於 '一家獨大' 的格局, 也就是奔騰雷射引領著整個產業的發展, 要想雷射產業在溫州繼續快速發展, 必須要有與奔騰雷射媲美的不同類型雷射企業.
然而, 在溫州雷射產業中馬上再冒出一家高速發展的雷射企業並非易事, 因為溫州的雷射企業更多集中於雷射應用設備生產上, 像奔騰雷射, 嘉泰雷射, 泰禾雷射等產值較大的雷射企業均是如此. 也就是說, 這些雷射企業均是採購國內外的雷射設備主要配件, 然後組裝成各個行業需要的生產設備, 當然其中的系統優化是這些企業核心競爭力.
金雁認為, 一個城市的雷射產業發展離不開雷射應用設備的生產, 但是要發展好雷射產業集群, 就需要考慮發展雷射的整體產業鏈, 既要有雷射產業核心部件——雷射發生器的研發生產企業, 也要有雷射頭等部件的專門生產企業, 只要產業鏈上每個環節的企業 '冒' 出一家龍頭企業, 整體雷射產業的發展也就會具有競爭力.
目前, 溫州雷射產業鏈上已有核心部件雷射發生器研發生產企業 '泛波雷射' , 但其目前囿於要投入大量資金用於研發, 其雷射發生器銷售額並不大. '前期, 我們已投入研發經費1000多萬元, 去年有產品開始銷售, 資金壓力小了一些, 但要做好研發, 接下來每年仍要投上千萬元的研發經費. ' 泛波雷射董事長餘勤躍有些無奈地說.
缺人是溫州雷射企業一大 '痛點'
作為最早一批落戶溫州雷射企業之一的 '泛波雷射' , 由於先期四五年都處於雷射發生器的研發中, 對人才的緊缺並沒有體會到. 餘勤躍表示, 初創公司會讓高端人才分享股份, 因此引入這類人才不成問題, 去年該公司就成功引入一名 '千人計劃' 的高管, 可是對於普通的工程師類人才, 就出現招人難的狀況, '不少人看到工作地溫州, 就不願來了, 現在只能通過公司自身慢慢去培養. '
'雷射方面的人才非常緊缺, 高薪也請不到人. ' 溫州市雷射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唐愛敏說. 據他了解, 華中科大溫州研究院一直要招聘一名雷射專業的研究生人才, 可是一直招不到. 其實, 唐愛敏所在的 '奔騰雷射' 也緊缺幾十名工程師類的人才. '即便通過獵頭公司招聘, 同類人才工資要比武漢高50%左右. '
金雁表示, 他公司也比較缺基礎型人才, 目前都是去武漢等雷射產業發展較早的城市 '挖角' , '挖' 來的人才年薪均要三四十萬元.
相關人士稱, 溫州雷射企業招攬到人才後也是難留人, 不少人才因房屋, 子女讀書等問題, 在溫州工作一段時間後會選擇跳槽, 離開溫州.
在餘勤躍看來, 像他們這樣側重於研發的企業, 除了人才問題, 另一個問題是研發資金的來源, 由於初創企業沒有廠房與設備, 無法向銀行融資, 僅靠信用融資並不能解決問題, 同時出讓股權引入外部風投資金, 會對企業將來的發展帶來諸多不利. '去年, 公司融資1000多萬元後, 目前公司產品已有銷售, 不計劃再引入外部風投. ' 餘勤躍透露.
金雁也稱, 公司在發展中遇到資金的問題, 但因無廠房等, 向銀行融資金額有限, 只能通過自身的金融創新, 獲取足夠的發展資金.
研究院能否破除基礎性人才 '職稱壁壘'
在現實操作中, 金雁發現公司的一些基礎人才要享受到溫州的人才政策, 需要工程師等相應職稱. 實際上, 雷射產業的基礎性人才大多是綜合性人才, 這些經驗豐富的基礎性人才, 往往只有大專, 中專文憑, 很難評上工程師職稱. '溫州相關部門能否成立一個專家組, 對這些實際操作能力強的人展開職稱評定, 讓他們享受到相應人才政策. ' 金雁建議.
市科技局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處項曉東坦言, 他在與雷射企業接觸中, 也了解到企業一線技術人員緊缺的情況, 目前的人才政策, 一線技術人員確實難享受到優惠, 但是企業可通過成立研究院的形式, 將相應人才納入研究院, 然後努力將研究院升級為省級企業研究院, 這樣不僅高端人才可享受到相應政策, 一線技術人員也能因此 '升檔' , 享受到人才政策的優惠. '目前, 溫州企業已有省級研究院80多家, 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企業一線技術人員享受不到人才政策優惠的問題. '
顯然, 這是一條不錯的路子, 但是否適合於正在成長中的溫州雷射產業, 尚需要雷射企業去驗證.
相關人士坦言, 我市在出台人才政策時, 應更多考慮到年輕人才的需求, 年輕人才往往是企業的一線技術人員, 因此在房屋, 子女就學等問題上需要優先解決.
雷射產業扶植新政策正加緊出台
我市雷射行業領域相關人士認為, 目前溫州的雷射產業在國內地位僅次於武漢, 深圳兩地, 有形成 '三足鼎立' 的趨勢, 但是溫州這隻 '足' 還有點 '軟' , 主要是雷射產業的產業鏈並不完整. '接下來, 我市應趕快補齊雷射產業的 '短板' , 不然可能就會失去三足鼎立形成的機會. ' 一了解溫州雷射產業發展的人士說.
有雷射企業負責人透露, 目前我市 '暫停' 了原有對雷射產業的扶持政策. 對此, 項曉東表示, 隨著雷射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 原來的扶持政策已不適合產業發展要求, 需對原扶持政策進行清理, 然後出台新的扶持政策來支援雷射產業的發展. '新的扶持政策比原政策的力度還要大. ' 據市科技局粗略統計, 過去五六年裡, 我市對雷射產業在研發上的資金補助僅市本級就已超億元.
項曉東透露, 我市對雷射產業的扶持新政策, 將不僅只支援雷射產業的企業, 還會支援應用雷射設備的企業, 以引導傳統產業更多應用雷射設備, '相應補助比例還未最終確定, 但這樣的鼓勵政策會推動我市雷射產業進一步發展. ' 據了解, 我市對採購雷射設備的企業進行補助, 初步確定補助金額為企業採購雷射設備總價的20%, 最高補助額不超過100萬元.
相關人士認為, 我市在雷射產業補 '短板' 中, 對大功率雷射器, 雷射頭等產業鏈上的企業, 在招商上也要採取 '一事一議' 方式, 使他們更快地來溫州落地, 因為接下來五六年是溫州雷射產業的又一個關鍵期, 若不儘快完善產業鏈, 很有可能被蘇州等長三角城市超越, 畢竟目前國內不少城市已看到雷射產業的重要性.
'雷射產業是一個朝陽產業, 對溫州是一個百年計劃的產業, 見效可能在十年或二十年後, 但是會真正推動溫州產業轉型升級. ' 金雁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