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 | 奮力登攀勇向前

'就像風一樣快, 新淦線推著我們跑, 我們現在很需要跑! ' 40年前,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乘坐日本新淦線高速列車時, 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今天, 我國自主研發生產的 '複興號' 在神州大地上飛馳穿梭, 讓人真切感受到中國製造業發展帶來的 '推背感' .

40年開拓進取, 風雨兼程, 我們堅守實業, 辛勤耕耘, 用汗水與智慧鍛造出中國製造的強大實力; 我們敞開胸懷, 擁抱世界, 主動融入全球產業和貿易體系, 與各國人民一道共謀發展共用進步.

40年篳路藍縷, 由小到大, 我們逐步擺脫物資短缺, 基礎薄弱, 建成門類齊全的產業體系. 如今的中國, 200多種工業製成品產量居全球首位, 成為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

實幹成就夢想, 實業鑄就輝煌.

製造大國步履鏗鏘

大國重器相繼問世, 中國品牌正在崛起, 新舊動能加速轉換

2017年, 營業收入總額達2782億元, 同比增長33%; 淨利潤達188億元, 同比增長61%……這條亮眼的增長曲線, 屬於中國的吉利. 從1998年8月推出第一款量產汽車到連續7年進入世界500強, 吉利汽車異軍突起的背後, 是中國汽車企業的集體崛起. 去年, 我國每月平均汽車產量超過240萬台, 相當於1949年—1977年累計汽車產量的2倍!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 是立國之本, 興國之器, 強國之基. 40年來,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中華大地, 掀開了製造業發展的嶄新篇章——

從基礎薄弱到 '世界工廠' , 中國成為名副其實的製造大國.

目前, 我國製造業已經覆蓋了國際標準行業中製造業大類所涉及的24個行業組, 71個行業和137個子行業, 成為全球製造業體系最為完整的國家. 製造業增加值佔世界比重超過1/4.

從做 '大路貨' 到邁向 '中高端' , 中國製造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這些年, 大國重器相繼問世, 鐫刻下中國製造的實力.

'複興號' 中國標準動車組, 引領中國高鐵實現 '從追趕到領跑' 的根本轉變; 採用國際最高安全標準的百萬千瓦級自主三代核電裝備 '華龍一號' , 開啟了我國自主核電技術向發達國家出口的序幕; 首艘國產航母下水, 全球最大海上鑽井平台 '藍鯨1號' 出海, '天鯤號' 重型自航絞吸挖泥船出港海試, 一艘艘世界級大船揚帆遠航; 國產大飛機C919, AG600水陸兩棲飛機相繼成功首飛, 國產航空發動機加快研製, 我國航空工業穩紮穩打, 加快追趕……改革開放40年來, 我國裝備製造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在許多領域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這些年, 中國品牌正在崛起, 彰顯著中國製造的魅力.

歐洲冰箱市場上, 海爾產品的單價從2004年的平均99歐元提高到如今的500歐元, 最高達到2999歐元, 樹起了中高端形象; 大疆生產的 '精靈' 無人機, 被國外媒體列入 '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的50款科技產品' ……近年來, 中國品牌的競爭力, 美譽度與日俱增.

這些年, 新舊動能加速轉換, 釋放出中國製造的活力.

用戶在網站上發布需求: '一台適合嬰兒使用的無聲空調' , 資訊傳遞到工廠後, 工廠立即為其匹配有風無聲離子送風技術——在海爾, 工業互聯網的應用, 讓傳統空調生產實現 '定製化' . 放眼全國, '兩化融合' 日漸深化, 助推製造業健步奔跑.

傳統產業煥發活力, 新興產業青春洋溢. 2017年, 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79.4萬輛, 77.7萬輛, 連續三年位居世界第一, 累計保有量達180萬輛, 佔全球市場保有量50%以上. 新能源汽車, 智能電視機, 工業機器人, 鋰離子電池, 整合電路, 太陽能電池……眾多高技術, 高附加值, 順應轉型升級趨勢的新產業有力拉動了產業轉型和經濟增長. 今年上半年, 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 比規模以上工業快2個百分點.

中國製造成功有道

改革開放, 創新驅動, 質量優先提供了強大支撐

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 用不到40年時間躍居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 創造了工業史上的奇蹟. 是什麼支撐了奇蹟的誕生?

——是改革開放, 為中國製造提供了不竭動力.

6月30日, 南通中遠海運川崎船舶公司2萬標箱級集裝箱船起錨揚帆, 這是他們半年內交付的第三艘同船型的巨輪.

南通中遠海運川崎成立於1995年12月, 是由中日雙方企業以各自50%的股比共同建設的現代化船廠. 20多年來, 合資雙方本著 '誠信為上, 合作共贏' 的理念, 逐步成長為我國超大型集裝箱船領域的佼佼者, 書寫了我國造船業成功引進外資的一段佳話.

開放合作, 謀求共贏. 40年來, 我國積極承接全球製造業轉移, 在 '與巨頭同行' 的過程中得到提高與壯大. 近年來中國製造還加快 '走出去' 步伐, 在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路的同時, 注重本土化運作, 追求共建共用. 2010年吉利收購沃爾沃汽車公司後, 一位海外員工感慨: '沃爾沃從沒有經曆過這麼快速的成長. 吉利與沃爾沃的合作, 帶來了真正的雙贏. '

擴大開放, 為中國製造不斷開闢新的空間; 深化改革, 為中國製造持續創造新的動能. 40年來,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 助推中國製造駛入快速發展的軌道. 黨的十八大以來, 我國大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深化 '放管服' 改革,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統籌推進財稅, 金融, 價格等方面改革, 讓製造業的肌體更健康, 腳步更輕盈, 企業經營環境更好. 2017年, 超額完成5000萬噸鋼鐵去產能任務, 1.4億噸地條鋼全面出清, 一度陷入困境的鋼鐵行業恢複了元氣. 去年, 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7%, 達到5年來最好水平.

——是創新驅動, 為中國製造插上了騰飛翅膀.

'把硬幣立在 '複興號' 窗邊, 為什麼一直能不倒? 關鍵就在我們自主研發的 '車鉤' 緩衝系統. ' 中車青島四方車輛研究所辦公室主任劉勇自豪地告訴記者, 位於車頭內部的這個 '車鉤' 可以大幅緩解列車運行中的縱向衝擊, 助力列車平穩運行. 過去十幾年間, 我國高鐵裝備企業苦練內功, 厚積薄發, 讓高鐵裝備技術從最早的 '洋基因' '混血' 變成了由內而外的 '純中國血統' , 最終在 '複興號' 上實現了整體設計, 車體, 轉向架, 牽引, 制動, 網路等關鍵技術全部自主研發, 也實現了高鐵裝備產業騰飛的夢想.

創新是從根本上開啟增長之鎖的鑰匙. 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利用後發優勢, 通過引進, 消化, 吸收, 再創新, 實現了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 我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逐步掌握了一批關鍵技術, 一些領域正向 '並行者' '領跑者' 轉變: 超超臨界燃煤發電, 特高壓輸變電等世界領先, 移動通信, 語音識別, 掘進裝備等躋身世界前列, 整合電路製造, 高檔數控機床, 大型船舶製造裝備等加快追趕國際先進水平, 龍門五軸機床, 8萬噸模鍛壓力機, 高速動車齒輪傳動系統, 核電系統泵用密封件等裝備和部件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

——是質量優先, 為中國製造奠定了堅實基礎.

'價廉質低' 一度是中國製造的標籤. 即便 'Made in China' 風靡全球, 一些國內消費者仍然迷戀外國貨, 以至於曾有去國外搶購電飯煲, 馬桶蓋等普通日用品的現象. 而在質量提升行動之後, 我國智能馬桶蓋行業的產量上升29%, 國內銷量上升43%, 出口量上升了4%.

質量是製造業核心競爭力的體現. 近年來, 我國大力實施 '增品種, 強品質, 創品牌' 的 '三品' 戰略, 持續提升中國製造的整體形象. 目前我國消費品行業中, 已有5000種產品實現了內外銷的同線, 同標, 同質, 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率已連續4年保持90%以上, 老百姓對國貨的信心不斷增強. 正如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首席專家陳東琪所說, 中國經濟以質取勝, 中國製造不再是 '大路貨' 的代名詞, 而是在全球中高端產業擁有了一席之地.

展望未來信心滿懷

我們迎來了新工業革命的寶貴機遇, 也擁有市場技術人才等新的紅利

回首來路, 我們有理由自豪, 卻不能自滿. 與主要工業發達國家相比, 我國部分核心技術, 關鍵產品和重大裝備尚存短板, 一些產品的一致性, 穩定性和使用壽命還有差距, 品牌核心競爭力和市場影響力也有待提升.

展望未來, 我國製造業面臨著質量變革, 效率變革, 動力變革的艱巨任務, 肩負著由大到強的光榮使命. 站在新起點上, 我們充滿期待, 也充滿信心——

放眼國際, 我們正面對製造業版圖重塑的挑戰, 也迎來了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寶貴機遇.

國際金融危機後, 發達國家紛紛推出 '再工業化' 戰略, 一些發展中國家也憑藉成本優勢, 加快了發展步伐, 這些都重塑著製造業版圖. 與此同時, 全球新一輪工業革命風起雲湧, 為中國製造創造了提質增效, '換道超車' 的契機.

接入全球21萬台工程機械, 積累1000多億條數據, 實現配件需求的精準預測, 將易損件備件獃滯庫存降低40%以上——近年來, 三一重工打造的工程機械 '雲端' 工業互聯網平台, 為 '笨重' 的機械裝上了聰慧的 '大腦' .

工業互聯網, 5G通信, 數控機床, 人工智慧, 機器人, 自動駕駛……在眾多新興領域, 我國不少企業提前布局, 多點突擊, 積極搶佔有利位置, 搶抓時代機遇.

立足國內, 我們正面臨傳統優勢弱化的難題, 也擁有市場, 技術和人才等新的紅利.

'國產大客機一旦擁有了批量生產能力, 肯定要快速擴充生產線, 後期訂單有望迎來新的增長. ' C919大型客機項目總經理吳躍預測, 未來20年的全球4.3萬架新機中將有1/5交付中國市場, 從而為我國航空產業帶來巨大空間. 正如不少企業家所說的那樣, 我們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場, 收入增加, 消費升級都將持續為中國製造提供更廣闊的舞台.

這樣的優勢和紅利還有很多: 我們的研發經費支出居世界前列, 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創新效應還將不斷顯現; 我們擁有世界最大規模的完整的工業製造產業體系, 技術創新的關聯性, 帶動性, 整體性更強; 我們有巨大的人才紅利, 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技能的人才資源將有力支撐製造業轉型升級; 我們有勤勞肯乾的傳統美德, 有40年來積澱的企業家精神, 創新精神, 工匠精神……

爬坡過坎殊不易, 奮力登攀勇向前. 中國製造將沿著高質量發展的軌道, 加快質量變革, 效率變革, 動力變革的步伐, 努力實現製造強國的宏偉夢想.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