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 | 奋力登攀勇向前

'就像风一样快, 新干线推着我们跑, 我们现在很需要跑! ' 40年前,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乘坐日本新干线高速列车时, 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今天, 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 '复兴号' 在神州大地上飞驰穿梭, 让人真切感受到中国制造业发展带来的 '推背感' .

40年开拓进取, 风雨兼程, 我们坚守实业, 辛勤耕耘, 用汗水与智慧锻造出中国制造的强大实力; 我们敞开胸怀, 拥抱世界, 主动融入全球产业和贸易体系, 与各国人民一道共谋发展共享进步.

40年筚路蓝缕, 由小到大, 我们逐步摆脱物资短缺, 基础薄弱, 建成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 如今的中国, 200多种工业制成品产量居全球首位, 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

实干成就梦想, 实业铸就辉煌.

制造大国步履铿锵

大国重器相继问世, 中国品牌正在崛起, 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2017年, 营业收入总额达2782亿元, 同比增长33%; 净利润达188亿元, 同比增长61%……这条亮眼的增长曲线, 属于中国的吉利. 从1998年8月推出第一款量产汽车到连续7年进入世界500强, 吉利汽车异军突起的背后, 是中国汽车企业的集体崛起. 去年, 我国每月平均汽车产量超过240万台, 相当于1949年—1977年累计汽车产量的2倍!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 是立国之本, 兴国之器, 强国之基. 40年来,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中华大地, 掀开了制造业发展的崭新篇章——

从基础薄弱到 '世界工厂' , 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

目前, 我国制造业已经覆盖了国际标准行业中制造业大类所涉及的24个行业组, 71个行业和137个子行业, 成为全球制造业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 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超过1/4.

从做 '大路货' 到迈向 '中高端' , 中国制造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这些年, 大国重器相继问世, 镌刻下中国制造的实力.

'复兴号' 中国标准动车组, 引领中国高铁实现 '从追赶到领跑' 的根本转变; 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的百万千瓦级自主三代核电装备 '华龙一号' , 开启了我国自主核电技术向发达国家出口的序幕; 首艘国产航母下水, 全球最大海上钻井平台 '蓝鲸1号' 出海, '天鲲号' 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出港海试, 一艘艘世界级大船扬帆远航; 国产大飞机C919, AG600水陆两栖飞机相继成功首飞, 国产航空发动机加快研制, 我国航空工业稳扎稳打, 加快追赶……改革开放40年来, 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许多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这些年, 中国品牌正在崛起, 彰显着中国制造的魅力.

欧洲冰箱市场上, 海尔产品的单价从2004年的平均99欧元提高到如今的500欧元, 最高达到2999欧元, 树起了中高端形象; 大疆生产的 '精灵' 无人机, 被国外媒体列入 '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50款科技产品' ……近年来, 中国品牌的竞争力, 美誉度与日俱增.

这些年, 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释放出中国制造的活力.

用户在网站上发布需求: '一台适合婴儿使用的无声空调' , 信息传递到工厂后, 工厂立即为其匹配有风无声离子送风技术——在海尔, 工业互联网的应用, 让传统空调生产实现 '定制化' . 放眼全国, '两化融合' 日渐深化, 助推制造业健步奔跑.

传统产业焕发活力, 新兴产业青春洋溢. 2017年,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79.4万辆, 77.7万辆, 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 累计保有量达180万辆, 占全球市场保有量50%以上. 新能源汽车, 智能电视机, 工业机器人, 锂离子电池, 集成电路, 太阳能电池……众多高技术, 高附加值, 顺应转型升级趋势的新产业有力拉动了产业转型和经济增长. 今年上半年,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 比规模以上工业快2个百分点.

中国制造成功有道

改革开放, 创新驱动, 质量优先提供了强大支撑

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 用不到40年时间跃居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 创造了工业史上的奇迹. 是什么支撑了奇迹的诞生?

——是改革开放, 为中国制造提供了不竭动力.

6月30日, 南通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公司2万标箱级集装箱船起锚扬帆, 这是他们半年内交付的第三艘同船型的巨轮.

南通中远海运川崎成立于1995年12月, 是由中日双方企业以各自50%的股比共同建设的现代化船厂. 20多年来, 合资双方本着 '诚信为上, 合作共赢' 的理念, 逐步成长为我国超大型集装箱船领域的佼佼者, 书写了我国造船业成功引进外资的一段佳话.

开放合作, 谋求共赢. 40年来, 我国积极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 在 '与巨头同行' 的过程中得到提高与壮大. 近年来中国制造还加快 '走出去' 步伐, 在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同时, 注重本土化运作, 追求共建共享. 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后, 一位海外员工感慨: '沃尔沃从没有经历过这么快速的成长. 吉利与沃尔沃的合作, 带来了真正的双赢. '

扩大开放, 为中国制造不断开辟新的空间; 深化改革, 为中国制造持续创造新的动能. 40年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助推中国制造驶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大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深化 '放管服' 改革,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统筹推进财税, 金融, 价格等方面改革, 让制造业的肌体更健康, 脚步更轻盈, 企业经营环境更好. 2017年, 超额完成5000万吨钢铁去产能任务, 1.4亿吨地条钢全面出清, 一度陷入困境的钢铁行业恢复了元气. 去年, 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 达到5年来最好水平.

——是创新驱动, 为中国制造插上了腾飞翅膀.

'把硬币立在 '复兴号' 窗边, 为什么一直能不倒? 关键就在我们自主研发的 '车钩' 缓冲系统. ' 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办公室主任刘勇自豪地告诉记者, 位于车头内部的这个 '车钩' 可以大幅缓解列车运行中的纵向冲击, 助力列车平稳运行. 过去十几年间, 我国高铁装备企业苦练内功, 厚积薄发, 让高铁装备技术从最早的 '洋基因' '混血' 变成了由内而外的 '纯中国血统' , 最终在 '复兴号' 上实现了整体设计, 车体, 转向架, 牵引, 制动, 网络等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 也实现了高铁装备产业腾飞的梦想.

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利用后发优势, 通过引进, 消化, 吸收, 再创新, 实现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逐步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 一些领域正向 '并行者' '领跑者' 转变: 超超临界燃煤发电, 特高压输变电等世界领先, 移动通信, 语音识别, 掘进装备等跻身世界前列, 集成电路制造, 高档数控机床, 大型船舶制造装备等加快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龙门五轴机床, 8万吨模锻压力机, 高速动车齿轮传动系统, 核电系统泵用密封件等装备和部件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

——是质量优先, 为中国制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价廉质低' 一度是中国制造的标签. 即便 'Made in China' 风靡全球, 一些国内消费者仍然迷恋外国货, 以至于曾有去国外抢购电饭煲, 马桶盖等普通日用品的现象. 而在质量提升行动之后, 我国智能马桶盖行业的产量上升29%, 国内销量上升43%, 出口量上升了4%.

质量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近年来, 我国大力实施 '增品种, 强品质, 创品牌' 的 '三品' 战略, 持续提升中国制造的整体形象. 目前我国消费品行业中, 已有5000种产品实现了内外销的同线, 同标, 同质, 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已连续4年保持90%以上, 老百姓对国货的信心不断增强. 正如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首席专家陈东琪所说, 中国经济以质取胜, 中国制造不再是 '大路货' 的代名词, 而是在全球中高端产业拥有了一席之地.

展望未来信心满怀

我们迎来了新工业革命的宝贵机遇, 也拥有市场技术人才等新的红利

回首来路, 我们有理由自豪, 却不能自满. 与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部分核心技术, 关键产品和重大装备尚存短板, 一些产品的一致性, 稳定性和使用寿命还有差距, 品牌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也有待提升.

展望未来, 我国制造业面临着质量变革, 效率变革, 动力变革的艰巨任务, 肩负着由大到强的光荣使命. 站在新起点上, 我们充满期待, 也充满信心——

放眼国际, 我们正面对制造业版图重塑的挑战, 也迎来了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宝贵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后, 发达国家纷纷推出 '再工业化' 战略, 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凭借成本优势, 加快了发展步伐, 这些都重塑着制造业版图. 与此同时, 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风起云涌, 为中国制造创造了提质增效, '换道超车' 的契机.

接入全球21万台工程机械, 积累1000多亿条数据, 实现配件需求的精准预测, 将易损件备件呆滞库存降低40%以上——近年来, 三一重工打造的工程机械 '云端' 工业互联网平台, 为 '笨重' 的机械装上了聪慧的 '大脑' .

工业互联网, 5G通信, 数控机床, 人工智能, 机器人, 自动驾驶……在众多新兴领域, 我国不少企业提前布局, 多点突击, 积极抢占有利位置, 抢抓时代机遇.

立足国内, 我们正面临传统优势弱化的难题, 也拥有市场, 技术和人才等新的红利.

'国产大客机一旦拥有了批量生产能力, 肯定要快速扩充生产线, 后期订单有望迎来新的增长. ' C919大型客机项目总经理吴跃预测, 未来20年的全球4.3万架新机中将有1/5交付中国市场, 从而为我国航空产业带来巨大空间. 正如不少企业家所说的那样, 我们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 收入增加, 消费升级都将持续为中国制造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这样的优势和红利还有很多: 我们的研发经费支出居世界前列,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创新效应还将不断显现; 我们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完整的工业制造产业体系, 技术创新的关联性, 带动性, 整体性更强; 我们有巨大的人才红利, 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拥有技能的人才资源将有力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 我们有勤劳肯干的传统美德, 有40年来积淀的企业家精神, 创新精神, 工匠精神……

爬坡过坎殊不易, 奋力登攀勇向前. 中国制造将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轨道, 加快质量变革, 效率变革, 动力变革的步伐, 努力实现制造强国的宏伟梦想.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