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郡汽车董事长, CEO黄希鸣: 汽车是一个无法逃避竞争的行业

历经了多年的野蛮增长, 新能源汽车的风口效应依然不减, 大批跨界资本纷纷涌入, 随之而来的新造车企业也多得令人眼花缭乱. 风口之下, 新造车企业的出现在为行业注入了诸多新鲜血液同时, 也因PPT造车, 交付难产等诸多饱受质疑的行为而被贴上了 '不靠谱' 的标签. 近日, 一向行事低调的博郡汽车召开了媒体沟通会, 博郡汽车董事长, CEO黄希鸣首次面向媒体, 就博郡汽车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新造车势力所面临的整体形势进行了深度解析.

在沟通会开始前, 记者只能在网络上搜索到部分与博郡汽车相关的信息. 公开资料显示: 博郡汽车成立于2016年底, 法人代表黄希鸣早年在美国求学毕业后便留在福特等汽车公司工作十余年. 2007年, 黄希鸣先后创立了美国先进车辆技术有限公司和上海思致汽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并为福特, 通用, 一汽, 上汽, 广汽, 吉利, 长安等知名整车厂进行NVH性能调校, 操稳性能调校, 底盘设计等. 博郡成立以后, 发生了两件颇为引人瞩目的大事. 其一是投资100亿元在南京浦口建立整车制造基地;其二是与一汽吉林签署代工协议, 为其生产首款续驶里程为500公里的B级纯电动SUV.

除此以外, 网络上关于博郡的信息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黄希鸣告诉记者, 博郡自成立以来一直很低调, 就是怕给人造成一种虚张声势的假象. 他认为踏踏实实造车的企业, 总是把事情做在前面, 让宣传走在后面.

而此次召开媒体沟通会, 主要是希望能够让外界对博郡拥有一个比较立体的认识. 黄希鸣介绍到, 之所以在事业的成熟期选择重新创业, 是因为非常看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 在此之前, 他一直在思考新能源汽车取代传统燃油车的时间节点, 他认为这个节点应该是性价比的转折点. 随着产品成熟度的提升和稳定, 以及电池等材料成本的降低, 预计在2020年~2025年期间, 新能源汽车的性价比将会大幅提升. 正因如此, 他才选择在2014年左右开始布局造车.

而在他决心打造博郡新能源的同时, 恰逢长安汽车上海研发中心进行调整, 黄希鸣直接将这支100多人左右且非常具备实操经验的团队收入麾下. 实际上, 研发团队也是博郡汽车的一大亮点. 据悉, 目前博郡汽车整合了约700人左右的产品开发, 生产和管理团队, 其中研发人员占比达65%, 海外专家约80余人, 占比为21%. 此外, 其核心成员中, 还包含了多位 '国家千人计划' 专家, 可谓是实打实的 '技术派' . 在此基础上, 博郡分别在南京, 上海, 北京, 底特律和慕尼黑设置了研发中心.

黄希鸣告诉记者, 目前之所以部分新造车企业会在量产上出现困境, 主要是因为对于车身材料的理解不够深刻, 对工艺的把控能力不足所致. '通常, 造车都不是败在资金上, 而是败在产品上. ' 黄希鸣透露道, 把产品做到极致, 就是博郡与其他新造车企业最大的差异. 在采访过程中, 黄希鸣反复提及了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的问题. 在他看来, 新造车企业如果只注重互联网与自动驾驶这些新技术, 忽视了电池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是非常危险的.

基于此, 博郡汽车在产品开发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据悉, 目前博郡汽车规划了A, B, C三大平台, 其中A, B平台均为合作生产的方式, 其中B平台已经确认了一汽为合资方, 而C平台则由博郡自建的工厂进行生产. 按照规划, 博郡的首款产品将于2019年上海车展期间正式亮相并于当年年底实现量产.

对于如此迅速的量产计划, 此前已有部分媒体提出了质疑, 并表示从B级车切入市场, 恐怕会面临巨大的压力. 对此, 黄希鸣认为, 之所以从B级车入手, 是根据前期大量的市场调查得出的判断. '汽车本身就是个躲不开竞争的行业, 在任何一个细分市场, 想逃避竞争基本是做不到的. ' 黄希鸣告诉记者, 好的产品应该是不惧竞争的. 至于量产的进度和节奏, 他表示伴随着新车型研发的逐步落地, 博郡会适时地向外界传播更多的信息.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