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同樣是USB介面為何速度差三倍 | 商家的套路你可能要了解一下 | 同樣是USB介面為何速度差三倍 | 商家的套路你可能要了解一下

我們電腦和手機的介面出現的曆史已經很久了, 我們的USB介面也使用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了, 而我們一般電腦上的USB介面也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升級了, 從最初的1.0標準升級到現在的USB3.2標準甚至到如今的USB Type-C介面, 這裡面有太多事可以說了, 當然這裡面也免不了有很多套路等著我們.

USB介面的各種標準

要防止被套路, 我們要先稍微了解一下各種規格的USB介面, 到目前為止, 我們的USB介面標準已經經過了很多代的發展從USB1.0到目前的USB3.2. 而目前我們常用的為USB2.0-USB3.1Gen2標準的介面, 可以說USB3.0開始, 我們的USB數據介面迎來了大幅度的發展.

我們的USB介面出現3.0標準時, 藍色介面讓人第一眼就能將新介面與之前的介面分開來, 不過雖然USB3.0標準推出十年了, 到目前為止我們的電腦上也不是所有的USB介面都是USB3.0標準, 更別提USB3.1 Gen2甚至USB Type-C (USB3.2標準) 的介面了.

我們這裡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並不是所有的藍色介面有有10Gbps, USB3.0十分混雜, 也不是所有的Type-C介面都是USB3.2標準. 自USB3.0標準實施開始, 就呈現出非常混亂的一種場面, 而混亂正是商家套路得以成功的原因.

混亂介面標準是商家套路的開始

趁著標準混亂套路消費者比較有名的事件就是: 在早期蘋果Macbook發布時聲稱自己的USB Type-C介面是USB3.1的標準, 結果大家發現, 這個介面的速度並不是USB 3.1標準的10Gbps, 僅僅只有5Gbps. 結果大家在官方的標識裡面這是USB 3.1 Gen1, 這個其實就是USB 3.0的馬甲.

這些廠商是真的會玩, 既然蘋果都這麼幹了, 那大家都這麼幹吧, USB 3.1又好聽, 消費者又喜歡. 結果很多消費者其實沒注意到這個USB 3.1 Gen1和USB3.0沒啥區別.

隨後USB-IF組織為了規範一下標準 (我總覺的這方便了廠商更好忽悠) , 如今USB-IF組織的規範裡已經沒有了USB 3.0, 而以USB 3.1 Gen1替換, 10Gbps是USB 3.1 Gen2.

如今市面上有很多隨身碟, 數據線這樣標USB 3.1, 也不告訴你是Gen1還是Gen2標準的. 那我們要怎麼辨別這個USB3.1產品究竟是USB 3.0馬甲還是真USB 3.1 Gen2呢? 現在的方法主要有兩個: 看速度, 一款USB 3.1 Gen2標準規範的隨身碟持續讀取速度應該突破500MB/s; 看價格, 目前市場上真正的USB 3.1 Gen1產品的主流價格是350元/128GB, 如果是Gen2標準, 售價翻一倍正常.

舉一個例子: 當你想將5GB大小的電影檔案傳輸到移動存儲設備, 以一個USB 3.1 Gen1來說, 理論情況下最快需要10s, 而如果使用USB 3.1 Gen2則僅僅需要4.13s, 理論上USB3.1要快上一倍多.

實際上因為存儲顆粒的等其他的因素的影響速度不會達到這麼快, 但是我們要知道, USB介面可不僅僅可以用來連接存儲設備, 接下來我們就需要了解到一個新介面的出現-USB Type-C介面, 結果這個USB Type-C介面的出現導致現在我們面臨選擇更亂, 商家的套路也越來越多啊.

USB Type-C介面的出現更亂了

之前我們還能按各種標準區分開來, 結果USB Type-C的出現徹底讓我們更亂了, 因為雷電3傳輸協議是搭載在USB Type-C介面上的, 所以很多人的印象中USB Type-C就代表著高速介面. 但其實USB Type-C只是一種介面, 它可以搭載各種傳輸協議, 甚至如果你喜歡可以只用來搭載USB1.0 (傳輸速度只有192KB/s) 的傳輸協議.

最開始的時候, USB3.0, USB 3.1 Gen1, USB 3.1 Gen2都是藍色的Type A介面, 另一端介面則是看所接設備的需要. 而自從USB Type-C介面面世以來, 整個市場就更混亂了.

本來USB Type-C是為了USB 3.2 (傳輸速率20Gbps) 而出生的, 需要連接設備都是USB Type-C才能實現USB 3.2標準. 也因為多觸點等優勢被雷電傳輸協議所看重, 雷電3傳輸協議 (40Gbps) 可以搭載在USB Type-C介面上, 這也造就了USB Type-C高端高速的象徵.

但是有的手機和PC廠商一端用著USB Type-A另一端用著USB Type-C就明裡暗裡的宣傳使用Type-C介面可以達到更快的傳輸速率和充電速度, 然後暗示自己手機PC產品使用USB Type-C就能獲得這些BUFF加成, 很多消費者都不懂這些套路.

總結

目前市場上的亂像
兩端介面實際標準傳輸速率 (理論)
Type-A轉Micro USB
USB3.1 Gen1
USB3.1 Gen2
USB 3.1 Gen1: 5Gbps (500MB/s)
USB 3.1 Gen2: 10Gbps (1212MB/s)
Type-A轉Type-CUSB3.1 Gen1
USB3.1 Gen2
USB 3.1 Gen1: 5Gbps (500MB/s)
USB 3.1 Gen2: 10Gbps (1212MB/s)
Type-C轉Type-CUSB3.2
雷電3傳輸協議
USB3.2:20Gbps(2424MB/s)
雷電3傳輸協議: 40Gbps (4000MB/s+)

所以要提醒大家, 有USB Type-C介面不一定就是雷電3高速介面, 買產品的時候我們還是要注意一下. 我們都知道雷電介面比單純的USB Type-C介面傳輸速度快上一倍, 還能傳輸視頻訊號, 甚至連充電速度都要高上不少, 所以看到商家標USB Type-C介面還要注意有沒有雷電的閃電標誌, 而且最近市面上那些什麼Type-C的隨身碟也需要仔細甄別, 說不定雖然使用了Type-C的介面, 但速度能慢到坑爹. 同樣是USB介面卻能有好幾倍的速度上的差別. 特別是那些用Type-A轉Type-C的和用Type-C宣傳自己隨身碟超高速的, 都需要警惕一下.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