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 手機業務是TCL通訊利潤來源的大頭, 一度佔據集團總利潤的80%以上. 其中, 2015年可謂是TCL通訊 '最後的輝煌' , 那一年, TCL全球手機銷量實現8354.6萬部, 位列全球第五, 也成為了中國手機廠商海外銷量第一名. 但從2016年開始, TCL通訊便陷入連續虧損, 手機銷量遭遇斷崖式下跌.
TCL集團財報數據顯示, 其2016年與2017年的手機銷量分別為6876.6萬和4387.6萬, 同比下降17.7%和36.2%. 2016年, TCL通訊全年虧損約8億元, 而2017上半年, TCL通訊的虧損就超過8億元. 至此, TCL通訊成了嚴重拖集團後腿的業務板塊.
在出現業績下滑之後, TCL通訊進行了一系列 '調整' . 2016年9月, TCL通訊宣布私有化, 從港交所退市; 2017年2月, TCL通訊全球COO兼中國區總裁楊柘離職; 同年10月, TCL集團以4.9億港元的價格轉讓了TCL通訊49%的股份; 12月19日, 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親自挂帥TCL通訊擔任CEO一職. 如今, 按照公告的說法, 今年上半年TCL通訊的虧損將大幅縮小. 但在外界看來, TCL通訊過去幾個月並沒有出現很大的變化, 在產品上, 今年上半年只發布了一款黑莓key2, 但也沒掀起多大波瀾.
'檢索TCL對外發布的資訊, 找不到TCL通訊大幅減虧的依據. 在市場銷售層面, 看不到TCL手機改善的跡象, 至少在國內市場依舊處於被高度邊緣化的狀態; 在產品層面, 外界也沒有看到TCL手機有任何驚豔的表現. ' 行業觀察家劉步塵向時代財經指出, 今年上半年TCL通訊減虧可能和TCL手機大幅減員和削減營銷費用有關. 但他亦表示, 這樣的降成本是不可持續的.
自2016年底開始, 為減少成本, TCL本部裁員30%, 各產業整體裁員約1萬人. TCL通訊在2016年末也砍掉了在北京的營銷中心, 涉及品牌, 營銷, 銷售等部門約上百人.
TCL集團在近兩年的公告中數次提及手機銷量下滑的原因和海外手機市場態勢低迷有關. 全球手機行業確實告別了此前的高速增長, 但更重要的是, TCL沒有跟上智能手機的快速發展, 更沒有把握住國內市場.
近年來, TCL通訊的重心主要放在海外市場, 海外市場的出貨量占其總出貨量的比例高達80%-90%. 退市前的2016年上半年, 北美, 歐洲及拉美市場作為TCL通訊的前三大市場, 銷售額合計佔比為83.7%.
就在那時, 國內手機廠商積極向海外擴張, 各地本土品牌也迅速崛起, 而主要通過運營商渠道銷售, 功能機佔比大, 缺乏高端智能手機的TCL在這樣的競爭形勢下逐漸失去優勢, 業績遭遇跳水, 其在拉丁美洲, 歐洲區, 中東及非洲區的營業額均呈現大幅下滑.
國內手機市場更是遍地紅海, 華為, 小米, OV收割大部分市場份額, TCL想要分一杯羹不再容易.
如今, TCL通訊手上的兩張王牌主要是阿爾卡特 (Alcatel) 和黑莓. 其中, 主打功能機和低端智能機的阿爾卡特在整體消費升級的大潮中難以突破, 走高端路線的黑莓也沒能撐起TCL的銷售額.
Counterpoint Research數據顯示, 阿爾卡特去年以2070萬台的銷量位居全球第十, 但這數據相比其2016年的3410萬台, 暴跌39%, 是全球前十位手機品牌中銷量下滑最嚴重的一個.
至於黑莓方面, IDC分析師Franciso Jeronimo稱, 2017年全年黑莓手機的出貨量僅有85萬台. 而這樣的一個數據, 已經談不上有和其他品牌比較的可能了.
在劉步塵看來, 造成目前TCL手機困境的原因主要是其品牌形象的老化以及其整體產品的定位和個性不清晰. 一方面, TCL傳統家電企業的形象不能對旗下產品形成技術與品質層面的背書, 尤其對手機這種技術要求高, 迭代周期短的產品. 另一方面, 與華為的技術驅動, 小米高性價比以及OV的時尚等鮮明特性相比, TCL未能給現在的用戶帶來存在感.
儘管業績和銷售不佳, TCL始終沒有打算放棄手機業務. 李東生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TCL不會放棄移動業務.
雖然李東生親自操盤TCL手機, 但面對如此困境, 早已不是所謂的黑莓情懷和經典所能挽回的了, 找准品牌定位, 尋求創新和突破或許才是TCL通訊複蘇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