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生態鏈企業反圍剿, 第一步是去小米化?

繼華為發布智能家居品牌 '華為智選' 後, 7月4日手機廠商vivo, OPPO聯合美的, TCL, 大華樂橙, 科沃斯等多家硬體廠商宣布成立 IoT 開放生態聯盟, 打造一個開放的智能家居生態聯盟, 劍指 '封閉' 的小米生態鏈.
2013年底, 小米開啟了 '生態鏈計劃' , 雷軍定下了5年內投資100家生態鏈企業的目標. 5年之期將近, 小米生態鏈體系已經初見成效. 小米此前發布的招股書顯示:
小米投資或孵化的生態鏈企業 (包括智能硬體及生活消費產品) 達到90多家, 90多家小米生態鏈企業中, 16家年收入超過1億元, 3家年收入超過10億元, 4家估值超10億美元躋身獨角獸行列;
小米的營收主要分為4個業務板塊, 其中IoT和生活消費品營收為234.47億元, 佔比20.5%.
由此來看, 小米生態鏈已經成為小米整個業務布局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 昨日, 小米在曆經曲折之後終於在港交所上市, 開盤價16.6港元. 以開盤價計算, 小米估值超520億美元 (包括約10%未行權的期權) , 與之前外界傳出的小米千億美元或者七八百億美元的估值相去甚遠.
且不論小米最終在資本市場走勢如何, 上市後的小米會給小米生態鏈帶來哪些變化, 更值得我們去期待. 隨著智能手機業務增長的日益疲軟, 小米急需在生態鏈中找到新的增長點, 從而去撐起小米在資本市場的估值. 然而這一次, 被圍剿的小米生態鏈是將依靠先發優勢突圍成功, 還是囿於 '封閉' 體系而畫地為牢?
小米生態鏈, 真如傳言中那麼美好嗎?
當2015年小米在智能手機市場遭遇發展瓶頸的時候, 小米生態鏈開始走進大眾視野, 成為小米成長的下一個風口. 當時, 小米生態鏈負責人劉德宣稱: '只要小米有100億美金以上的流水, 基本上就可以把全球體系的供應鏈搭建出來' , 言語中透露的是對小米生態鏈滿滿的自信.
當然, 小米生態鏈也沒有辜負雷軍和劉德的期望. 截至2018年3月, 小米IoT平台 (智能硬體, 電子產品等) 接入超過800種智能硬體, 物聯網設備超過1億台, 日活躍設備超過1000萬台.
小米IoT平台給小米和小米生態鏈企業構建了一條護城河, 通過小米IoT平台, 小米生態鏈企業生產的智能家居設備, 智能可穿戴設備, 智能出行設備等才能實現彼此之間的互聯互通.
於是, 有媒體開始鼓吹: 加入小米生態鏈, 成為行業隱形冠軍.
常言道, 人無遠慮, 必有近憂. 當小米生態鏈在智能家居市場一路高歌猛進的時候, 其 '封閉' 的IoT平台系統的弊端也顯現出來.
首先, 小米生態鏈最引以為傲的就是小米品牌, 但隨著生態鏈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 '去小米化' 反而成為小米生態鏈企業的第一步. 今年2月, 小米手環生產商, 首家在美上市的小米生態鏈企業華米科技CEO黃汪就曾表示, 早在2014年小米手環熱銷的時候就開始為團隊獨立性做準備.
其次, 後 '米粉' 時代, 粉絲經濟似乎不再是小米以及小米生態鏈企業的強項了. 2014年的時候, 小米號稱有6000萬 '米粉' , 後來卻不再提 '米粉' 這一概念了. 事實上, 隨著華為, OPPO, vivo等手機廠商的崛起, 明星小鮮肉引領的粉絲經濟逐漸把 '為發燒而生' 的 '米粉' 蓋了過去.
現在, 小米的用戶一部分是純正的24k '米粉' , 但更多的是接受小米產品價值觀的一群人, 以及吃瓜群眾. 這對於小米生態鏈來說是一把雙刃劍.
最後, 5%帶來的利潤危機. 硬體不掙錢, 這是眾所周知的, 但做硬體的小米卻想把自己包裝成互聯網公司掙大錢. 在小米6X發布會的時候, 雷軍表示小米硬體的綜合淨利潤率永遠都不會超過5%, 這一數字適用於小米公司, 也適用於小米生態鏈企業.
用膝蓋思考一下, 可能這個數字並不能讓很多企業滿意, 畢竟此前就有匿名廠商表示因為5%的利潤率拒絕加入小米生態鏈的例子.

智能家居控制權之爭, 小米生態鏈優勢不顯
如前文所述, 早在2017年底小米就宣稱自己是全球最大的物聯網平台, 無非就是想造成一種聲勢: 智能家居的控制權之爭, 小米已經站在了第一賽道. 但實際上, 小米花了4年時間做到的 '物聯網設備超過1億台, 日活躍設備超過1000萬台' 的成績, 並不如它鼓吹的那麼好看.
先來看一組友商的數據:
百度Duer OS的激活設備量超過9000萬台, 月活躍設備超過2400萬台;
海爾註冊用戶突破1.3億, 大數據交互達到4000億次每天;
長虹已售智能設備超過6000萬台, 活躍用戶在1200萬左右.
從數據上來看, 很多廠商已經開始追上小米的步伐, 聯網設備量和活躍設備數量逐漸趕超. 雖說這幾家在布局模式和產品布局上各有側重, 考慮到百度在技術上積攢的優勢, 海爾和長虹在家電行業幾十年的渠道, 用戶積累, 小米想在智能家居場景中搶奪到控制權, 不僅要在產品數量上下功夫, 更要在產品質量上努力.
現在, 開放和封閉之戰已經打響. 小米這一戰, 註定艱難.

'封閉' 意味著穩固的競爭壁壘, 也有可能是畫地為牢
眾所周知, 小米生態鏈其實是相當封閉的. 雖然小米宣稱小米生態鏈企業是小米投資的獨立運營的公司, 小米占股不控股, 但問題在於: 企業文化, 定位, 產品設計, 品控和銷售都有小米的深度參與或者完全把控, 小米公司對產品擁有完整的專利和營銷權力.
簡單來說, 小米生態鏈企業就是小米公司設計產品的獨家代工廠, 但是相對獨立. 比如華米, 也生產自己的運動手錶, 但是在廣告宣傳時不能和小米有任何關聯, 因為這不是小米公司設計和品控的產品.
在這種情況下, 小米掌握住了小米生態鏈的控制權, 一旦有生態鏈企業想離開小米平台, 除了微薄的5%的利潤, 將一無所有. 小米因此而打造了一個 '穩固' 的競爭壁壘.
此前小米生態鏈負責人劉德在採訪中表示, 能否入選小米生態鏈的原則中有兩條是: 是不是符合小米的用戶群體; 老大是不是跟小米有一樣的價值觀, 不賺快錢. 小米對生態鏈企業的影響和控制力可見一斑.
但正如前文所提到的, 後 '米粉' 時代, 小米在渠道和營銷上的頹勢已然顯現. 雖然小米這兩年也不斷引入梁朝偉, 吳秀波, 劉詩詩, 吳亦凡等明星代言, 但比起一簽簽一排流量明星的OPPO和vivo, 小米還是落了下風.
當用戶粉絲群體的規模和熱度接近天花板, 小米急需尋找新的羊群去薅羊毛. 但是, 隨著最開始那一批 '米粉' 收入的增加, 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及消費升級的趨勢日益凸顯, 用戶對品質生活的追求越來越高, 小米宣稱的 '價低質優' 的商品在市場上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小.
也就是說, 如果無法玩轉眼前最火熱的粉絲經濟, 也無法讓更多的用戶認同小米的價值觀, 接受小米的產品定位, '封閉' 的小米生態鏈終將畫地為牢,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當年那些狂熱的 '米粉' , 願意把家裡的每一件用品都換成小米的.
總之, 雖然小米生態鏈很早之前就出發了, 但成績遠不如媒體鼓吹的那麼令人滿意, 領先優勢岌岌可危. 如今, 隨著智能家居行業規模日益擴大, 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巨頭, 傳統家電廠商以及創業小公司瞄準了這塊價值960億美元的大蛋糕.
可畢竟小米還是上市了, 上市後的小米會給小米生態鏈帶來什麼樣的機遇, 會做出哪些突破和改變, 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