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除了國磚和手機, 攜帶型hifi還有什麼玩法? 除了國磚和手機, 攜帶型hifi還有什麼玩法?

講道理隨身聽個響的時代早已一去不複返, 即使台式系統或者音響系統依然在高高屹立在hifi神壇, 也阻止不了各式各樣的國磚/洋磚特色化和差異化的道路蓬勃發展, 更別說這幾年興起了hifi手機, 一方面有廠商們對技術的不懈追求 (如索尼大法的Idac, 華為的HWA) , 另一方面也多虧了看觀老爺們日益漸增的錢包並轉化為對生活品質的追求, 這一切都是隨身hifi產品滲透入生活場景的前提. 對於大部分隨身發燒友而言, 國磚和hifi手機就是他們追求更好的聲音的EDC (日常攜帶) 設備, 在聆聽音樂的時候對音質的追求也得到了滿足.

然而總有某一部分人, 可能出於價格不友好或者是怕麻煩的心態而對手機hifi和國磚那麼一絲絲顧慮, 畢竟hifi手機和國磚也都不是便宜貨, 出門帶上手機錢包也確實難騰個口袋放多個國磚, 在對於這部分老爺們, 老鹿有句話感覺憋不住: 外置DAC了解一下?

外置DAC: 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首先關於DAC的理解, 如果直接從字面上翻譯, 就是數字 (到) 類比轉換器, 外置簡單理解也就是出於便攜角度, 將數模轉換做得更加輕便 (英文portable) . 發燒友們對數模轉換器肯定不陌生, 對非發燒友而言外置DAC其實也常見, 比如iPhone7代後附贈的lightning音頻輸出線 (俗稱3.5轉lightning線) 用的是Cirrus Logic (淩雲) 公司的解碼晶片, 也算是外置DAC的一種. 同理還有HTC的TYPE-C介面轉3.5的音頻線.

那麼這類被稱為音頻線的外置DAC是否真的有效果? 應該明確的是, 這類外置DAC除了數字訊號解碼部分, 還包括了類比訊號放大的部分: 傳統的手機播放器把解碼, 放大等工作的電路高度整合在手機內部, 聲音通過3.5介面的時候已經是可以直接驅動耳機的類比輸出; 而上面提到的音頻線是首先是手機自身的數字輸出, 無論是蘋果的lightning, 還是腸廠 (HTC) 的type-c都只是提供數字訊號, 後面接上的音頻線才做解碼, 放大的工作. 換句話說這類外置DAC是否有效, 還得看音頻線的解碼放大部分做的好不好, 但從長遠的角度, 這類外置DAC還有可以通過後期開發app與後端配合等手段實現一些其它功能性的調整, 也算是優勢所在.

當然, 大部分燒友腦海中的專業外置DAC還是創新E5的這類國磚的形象: 煙盒大小像老實人的體積, 將解碼功能, 無線連接, 耳放等功能融合在於一體, 在外接手機, 國磚直懟連接PC/MAC都不在話下,在聲音上做到增益可調, 推力頗有小台式的身影, 整體表現相對於直推有著明顯的變化. 說實話, 這樣的外置DAC產品放在國內外都數不勝數, 單獨拎出創新E5的主要原因是除了傳統的hifi套路, E5考慮到了更多的生活化場景而衍生出的功能, 比如基於crystalvoice 的雙向錄音技術, 內置自動感應方向的雙麥克風並抑制環境噪音——除了聽歌之外還能在會議上當個降噪麥克風使使; 雙耳機輸出也可以和身邊的人同事分享音樂, 這已經是遠超過一個外置DAC原本只有的實用功能.

然而, 這類外置DAC的缺點也非常明顯, 捆綁手機或者其它的前端加起來話體積確實過於龐大, 並且還會有線的束縛, 通常就需要背包了. 具體到創新E5的話, 無線連接部分應該是其比較大的短板, 有時候會出現底雜訊, 影響聽音效果. 但無論如何, 在所有隨身外置DAC中, 創新E5這種能帶來始終音質的改變始終是佼佼者, 對於部分隨身都是高阻抗低靈敏度的耳塞的發燒友而言, 犧牲掉的便攜性相比於音質提升帶來的體驗則是微不足道的.

在這裡值得一提的還有外置的藍芽DAC, 在老鹿看來可分為用於接3.5耳機藍芽DAC類型和藍芽線型兩種. 通常他們的優勢在於高度整合, 體積小, 前類和音頻轉接線的差別在於更加的隨心所欲的使用場景而不被手機和耳機之間的連接束縛, 可以真正做到隨身, 後者則是可以做到真無線. 並且現在大多數的外置藍芽DAC都還有高頻功能鍵, 如播放, 音量+, -甚至上/下曲, 更加貼合用戶的生活場景, 甚至可以說是使用場景最廣的一類外置DAC了.

至於藍芽DAC的缺點嘛, 聽說過手遊用戶的半秒延遲嘛? 雖然事實上這類情況通常是第三方APP的鍋而導致場景化的應用受到的局限. 但事實上藍芽傳輸是真的有延遲, 通常都達不到理論傳輸速率 (儘管大法的LDAC編碼也儘力了) , 除此之外, 藍芽的解碼對於一些高清格式的音源的支援也普遍著實有限, 相對的音質也不如創新E5那一類, 但面對音頻線那種外置DAC還是有得打的水準. 另外, 體積小的藍芽外置DAC續航或者推力捉急, 而對於體積大的外置DAC (像上面提到的E5其實也支援無線) , 支援藍芽更像是類似充話費贈送的錦上添花附屬功能.

不止外置DAC: 還有耳機啊!

當然了, 外置DAC也不是萬能的, 往深裡講理論上外置DAC幾乎都工作在時鐘開環的環境, 相對而言則是會JITTER變大而造成失真 (能不能分辨的出是另外一回事) , 同時並不是所有的用戶都情願在手機/國磚上再接個小玩意, 在他們看來, 折騰那麼多還不如換個耳機方便省事. 講道理玩隨身hifi的都有好幾個耳機, 對此老鹿表示深有體會.

最近為了把國樂老師拖進隨身hifi的坑, 老鹿就把創新新款Aurvana Trio耳機借給老師扒譜, 收到反饋的原話是 '之前聽的很吃力的左手和弦聽出來是什麼音了' , '聽了古箏曲, 專業範圍內就能聽出多的一些迴響, 還有弦按揉吟壓什麼的能聽得很清晰! ' , 雖然表述語言的和燒友們常見描述的不是特別的雷同, 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 一個入門級耳機帶來的聽感, 對大部分消費者來說都是一種實打實的的聽歌提升了. 甚至可以毫不誇張的說, 在前端有限的情況下, 更換個音質較好的耳機是比較實惠的接近hifi的捷徑, 至少耳機的短板在預算有限的前提是相對更 '花小錢辦大事' 的.

而對於發燒友而言, 所追求的部分甚至會更進一步. 舉個典型的例子, 很多燒友在喜歡一款耳機的 '味道' 之後, 或是習慣一款前端的秉性之後, 後期升級的設備能否與前者形成友好搭配關係, 也是一大考究要素. 還是上文提到的提到的創新E5和Aurvana Trio, Aurvana Trio聲音均衡大氣且易推有潛力, E5對於低阻高敏的耳機有更好的動態表現, 兩者之間類似的秉性以及親兄弟一般的傳承, 造就了這套組合往往會比同級其他對手錶現更佳.

寫到末尾

寫到這裡反過來想想, 隨身聽個響這話說的也沒有太大的毛病: 不響是肯定不可能的, 只是相比於傳統台式hifi, 音響系統那些高高在上的各種講究的行業天花板們, 隨身hifi還是顯得稚嫩的像站在常青藤教授面前的小學生. 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 由奢入簡難, 無論是外置DAC還是耳機, 一旦玩好隨身hifi, 在發燒之後的道路就更不太好將就了.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