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不會受到美國制裁, 繼續採購美國晶片

1.小米今天上市:李嘉誠/馬雲/馬化騰認購,吳曉波買20萬美元股; 2.小米暗盤價大跌 上市首日會破發嗎? 3.華為自認不會受到美國制裁 今年將繼續採購美國晶片; 4.劉強東: 向雷軍學習, 做到讓股民賺錢才是牛逼的事情; 5.韓國5G設備並非共用 LG旗下運營商綁定華為衝刺商用; 6.索尼手機敗退: 軟體和服務業務漸成重點 複興路漫漫

1.小米今天上市:李嘉誠/馬雲/馬化騰認購,吳曉波買20萬美元股;

集微網 7月8日報道

成立8年躋身有史以來全球科技股前三大IPO. 小米創始人雷軍明天早上將在香港敲響上市的鐘聲.

今天上午雷軍再次向外界發表《明天, 讓我們一起見證偉大時刻! 》署名文章.

雷軍回顧了從2010年4月6日, 在中關村銀穀大廈一間很小的辦公室小米開業, 到創造曆史, 再到成為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機廠商的經曆.

他表示, 過去八年, 颱風口的豬, 我們當過, 大起大落, 我們也經曆過……無數事實已經證明, 我們是一支敢打敢沖, 不屈不撓, 不斷創造奇蹟的英雄團隊!

在談到上市曆程時, 雷軍表示, 最近資本市場跌宕起伏, 小米能夠成功上市就意味著巨大的成功.

小米IPO發行價 17元港幣, 估值 543億美元, 已經躋身有史以來全球科技股前三大IPO. 而且是香港資本市場第一家 '同股不同權' 創新試點. 雷軍稱, 這是屬於所有小米人的巨大成功!

同時雷軍透露, 在中美貿易戰的關鍵時刻, 國際資本市場風雲變幻, 有十幾萬的投資者積极參与認購了小米的股票, 包括李嘉誠, 馬雲, 馬化騰等行業領袖, 這是對小米管理層和員工莫大的信任和重託. 我們唯有繼續奮鬥, 才能回報這份信任.

雷軍還表示, 成功上市只是小米故事中的第一章的總結, 第二章更加華麗絢爛.

另外, 今天財經作家吳曉波也發表文章透露, '上周四, 我在富途證券香港營業部開戶, 認購了20萬美元的小米股票. 這是二十年來, 我第一次開通股票賬戶. '

以下是雷軍公開信全文:

小米同學們,

明天將是激動人心的一天. 經過八年的奮鬥, 我們就要在香港主板上市了.

創業至今, 小米的曆程是由勇氣和信任支撐的奇蹟. 回想過去, 八年風風雨雨都曆曆在目. 2010年4月6日, 在中關村銀穀大廈一間很小的辦公室, 一家叫小米的小公司靜悄悄地開業了, 到現在我都依稀記得, 當時只有13名員工, 除了我, 林斌, 阿黎和KK四名聯合創始人之外, 還有範典, 劉新宇, 王海洲, 李明, 屈恒, 秦智帆, 李偉星, 孫鵬和管穎智這9名創始團隊成員, 他們9位同學今天還依然活躍在小米的各個重要崗位上. 那一天, 我們一起喝了碗小米粥, 就開幹了. 誰也沒想到, 這家不起眼的小公司, 此後實現了史詩般光輝的創業曆程.

'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 , 我們一上來就殺入手機行業. 這是全球競爭最激烈的行業, 對於初創公司而言, 無疑是挑戰 '地獄難度' , 國際上有蘋果和三星, 國內有華為和聯想, 每一個都是遙不可及的龐然大物. 小米, 這樣一個10多人的小公司, 初期毫無硬體行業經驗, 全憑無畏的勇氣和巨大的創新, 用了不到三年時間, 就出人意料做到了中國第一. 之後僅用了三年半, 又成為了印度第一.

過去八年, 颱風口的豬, 我們當過, 大起大落, 我們也經曆過……無數事實已經證明, 我們是一支敢打敢沖, 不屈不撓, 不斷創造奇蹟的英雄團隊!

這八年中, 在我們的參與和推動之下, 中國的山寨機已被徹底消滅; 中國智能手機, 智能硬體品質越來越好, 價格越來越便宜, 並在全球強勢崛起; 對設計和體驗的重視, 深入人心; 移動互聯網應用迅速普及, 深入滲透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小米也成為了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機廠商, 通過生態鏈產品改變了100多個行業, 全面推動了商業效率的提升, 進入全球74個國家和地區, 建起了全球最大的消費物聯網平台. 不僅是手機, 小米電視也已經拿下了中國第一, 小米手環, 移動電源, 平衡車等也斬獲了十多個第一, 在眾多領域一次又一次證明了 '小米模式' 的先進性.

數字說明一切: 2017年我們收入1146億元, 7年時間就跨過了1000億營收門檻. 2017年收入同比增長 67.5%, 今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長更是高達 85.7%. 我們的電商及新零售平台貢獻的收入佔比 63.7%. 另外, 互聯網服務收入佔比8.6%, 也達到了 99億元的驚人規模, 今年Q1互聯網服務收入佔比又提升至9.4%. 這充分證明了我們互聯網的業務能力, 我們可以把硬體和電商帶來的流量轉換成收入和利潤.

明天小米就要上市了, 此時此刻, 我和每位小米員工一樣, 無比興奮!

一, 最近資本市場跌宕起伏, 小米能夠成功上市就意味著巨大的成功.

小米IPO發行價 17元港幣, 估值 543億美元, 已經躋身有史以來全球科技股前三大IPO. 而且是香港資本市場第一家 '同股不同權' 創新試點, 這是屬於所有小米人的巨大成功!

經曆八年艱辛的創業, 所有的小米創業者都將贏得奮鬥的果實! 截止今天, 我們一共有超過7000名員工持有股票或期權, IPO後大家將獲得資本市場給予的福報.

巨大的成功同樣屬於一路上信任小米, 支援小米的投資者. 比如, 最早期的VC, 第一筆500萬美元投資, 今天的回報高達 866倍!

我相信, 小米的創業故事將啟發和激勵更多創業者! 如果100年後人們評價小米, 我希望他們認為小米最大的價值並不是賣出了多少設備, 賺回了多少利潤 . 而是我們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 探索實踐了商業的終結形態——與用戶做朋友, 實現商業價值與用戶價值最大程度的統一, 證明了靠銳意創新的勇氣, 持之以恒的勤奮, 踏踏實實的厚道就能夠成功.

二, 上市也意味著巨大的挑戰和沉甸甸的責任.

在中美貿易戰的關鍵時刻, 國際資本市場風雲變幻, 有十幾萬的投資者積极參与認購了小米的股票, 包括李嘉誠, 馬雲, 馬化騰等行業領袖, 這是對小米管理層和員工莫大的信任和重託. 我們唯有繼續奮鬥, 才能回報這份信任.

未來我們將始終堅持和用戶交朋友, 始終堅持做感動人心, 價格厚道的好產品, 始終堅持將創新和品質並舉. 創新決定我們能飛得有多高, 而品質能決定我們走得有多遠, 品質永遠是我們生命線. 我們將矢志不渝地在全球打造廣受尊重的中國品牌.

三, 上市僅僅是小米新的開始.

世界會默默獎賞勤奮厚道的人. 明天小米即將上市, 是對我們獎賞的一部分. 但這一切只是剛剛開始, 上市從來不是我們的目標. 我們奮鬥不是為了上市, 我們上市是為了更好地奮鬥. 成功上市只是小米故事中的第一章的總結, 第二章更加華麗絢爛.

我們的高管團隊經過反覆的測算, 堅信未來我們還有無限的成長空間. 首先, 我們的智能手機業務排在全球第四, 而智能手機僅看存量就是個巨大的市場. 我們要力爭保證持續的高速成長, 力爭儘快沖入世界三強; 其次, 我們會有計劃, 有節奏地進行品類拓展, 還有很多千億級的市場等著我們一仗仗打過去, 不斷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 第三, 國際市場廣闊天空大有可為. 一季度小米的國際業務在全部收入中的佔比已經達到36%. 我們要進一步推進國際化, 儘早實現國際業務收入佔全部收入的一半以上. 僅這三條策略, 就保障了小米未來的成長性.

偉大公司總是誕生於偉大的時代, 全新的物種總是與全新的時代同頻共振. 今天的中國進入了創業者的黃金時代, 產生了一批領跑全球的新經濟公司. 作為互聯網新物種, 小米是幸運的, 在這樣的土壤和環境中, 長成了一家全球罕見, 電商, 硬體及互聯網服務齊頭並進的全能型公司. 我們的雄心不止於此, 我們於新時代應運而生, 更想親手推動時代的前進.

此時此刻, 我無比激動, 在內心迴響的是幾年前小米的一句廣告語:

'我們的名字叫年輕, 在追逐夢想的路上, 我們不斷向前, 無所畏懼, 去探索, 去改變, 去拼搏, 讓世界看清我們的樣子, 我們的時代來了! '

我愛小米, 我為小米自豪!

我愛你們, 小米同學們, 我為你們自豪!

明天, 讓我們一起見證偉大時刻!

雷軍

2018.07.08 香港

2.小米暗盤價大跌 上市首日會破發嗎?

在香港市場表現不佳的情況下, 新股表現平平, 被外界稱為估值等於 '騰訊乘以蘋果' 的小米集團 (01810.HK) 將於7月9日上市, 但從目前香港的暗盤交易來看, 小米很可能上市即跌破招股價, 而有消息稱, 小米的場外暗盤價更跌了超過10%, 也無人承接.

暗盤價最多跌超10%

根據耀才證券暗盤交易市場顯示, 小米暗盤價開報16港元, 之後一直在附近徘徊, 盤中最高價16.58港元, 收報16.2港元, 較招股價的17港元, 下跌4.7%. 而輝立交易場的暗盤交易價也開報16港元, 較招股價低6.25%, 收報16.1港元, 較招股價低5.3%.

而有消息人士稱, 場外暗盤的叫價比暗盤價更低, 一些機構投資者在小米暗盤交易中的出價低至15.4港元, 較招股價17港元折讓9.4%, 而且還沒有買家接手.

信誠證券聯席董事張智威預計, 小米上市後股價會反覆向下, 但實際上平安好醫生, 易鑫, 眾安等股份的反應也非常一般, 不過大市的反彈可能也會對其股價有所幫助.

耀才證券研究部總監植耀輝稱, 一直都不看好小米業務的前景, 所以不管股價短期表現如何, 都不會考慮買入, 由於暗盤成交量不算活躍, 即便上市首日有升勢, 都建議投資者不要高追.

有市場人士對第一財經稱, 從小米暗盤價的情況來看, 小米上市首日破發的可能性非常大, 而且很多機構投資者還是會用傳統的硬體公司來理解小米, 這樣小米的估值確實是非常高, 不值得投資者在上市時入手, 不如等股價跌到一定程度, 再趁低吸納.

根據小米在7月6日公布的配售檔案, 可供散戶認購的公開發售部分只有輕微超額認購, 認購共約10.35億股股份, 相當於超額認購8.5倍, 由於供散戶認購的公開發售部分只有輕微超額認購, 不需要觸發重新分配機制.

可供機構投資者認購的國際發售部分也僅僅錄得輕微超額認購, 分配給國際發售承配人的發售股份最終數目為約23.98億股, 相當於全球發售初步可供認購發售股份總數約110%.

香港新股相對慘淡

相比於其他新經濟公司, 小米的認購情況十分慘淡. 實際上, 過去多家新經濟公司在赴港上市過程中, 都比小米的情況要樂觀得多, 在今年上半年, 平安好醫生 (01833.HK) 上市時, 供散戶投資者認購的公開發售部分超額認購達到653倍, 凍結資金達到3768億港元, 是香港新股 '凍資王' 第11位.

而去年11月上市的易鑫 (02858.HK) 當時有30萬人認購, 散戶投資者需要認購50手才能獲得1手, 像眾安線上 (06060.HK) 在上市時在香港供散戶認購的公開發售部分更錄得超額認購392倍, 但之後股價卻一落千丈, 目前股價較上市價低22%.

與此同時, 最近香港市場一直疲弱, 新股表現一直不佳, 除了小米暗盤價表現很差以外, 近日公布招股結果的九江銀行 (06190.HK) , 供散戶認購的公開發售只有0.28倍的認購額, 還有72%的沒有被認購的股份, 已經重新分配到國際發售部分.

而同位素及輻照技術供應商中國同輻 (01763.HK) H股在上周五首日掛牌, 但難逃破發的命運, 該股最終收報20.1港元, 較上市價下挫了6.94%.

在市況不佳的情況下, 專營互聯網家裝平台的齊屹科技 (01739.HK) 稱, 在經過諮詢聯席賬簿管理人及考慮目前市況後, 宣布下調新股發行價至4.85港元, 而原本的招股價範圍為6.8至9港元, 最新招股價較下限價減少29%, 如果按照上限價9港元計算, 削價幅度更達到46%, 並將其推遲招股至7月12日開始.

有市場消息稱, 浙江蒼南儀錶 (01743.HK) 也可能會延遲上市, 由於有大戶臨時取消認購, 導致供機構投資者認購的國際配售部分認購不足, 所以需要延遲上市計劃, 原本該公司定在7月13日上市, 擬集資6.4億至9億港元.

儘管很多人對小米上市後的前景表示憂慮, 但其實從市場上最新展示的一些細節可以看出, 小米股價的穩定性或許正在加強.

根據港交所7月4日晚的公告, 小米7月9日上市的同時, 小米股份就將納入認可賣空指定證券名單, 小米期貨和期權也將同時推出. 其次, 小米IPO啟用了 '綠鞋機制' , 也就是超額配售選擇權機制, 並通過綠鞋發行了約2億股新股, 是香港公開發售股份的幾乎兩倍, 這也有利於增強穩定的確定性. 一財網

3.華為自認不會受到美國制裁 今年將繼續採購美國晶片;

路透巴黎7月8日 - 中國華為輪值董事長鬍厚昆對法國一家報紙表示, 華為認為自己不會成為美國制裁目標, 今年將繼續購買美國晶片. 華為是全球最大的電信網路設備製造商.

華為是一家民營企業, 也是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廠商. 外界認為華為與中國政府關係非同一般, 但華為對此多次否認.

上個月數位美國議員聲稱, 華為為美國大學提供研究經費對國家安全構成 '重大威脅' , 成為華為在美國展開業務的最新一道難關.

法國報紙Le Journal du Dimanche問胡厚昆, 他是否擔心華為可能也會遭到制裁時, 胡厚昆表示: '很難想像會這樣. 十年前我們建立了一套控制我們出口的系統, 這個系統很有效. 我們的政策是密切遵守歐洲, 聯合國和美國推出的所有法律和規定. '

在被問及華為能否在沒有美國零部件的情況下展開業務時, 胡厚昆稱, 華為的物流鏈是國際化的. '我們必須持開放態度, 並選擇最優技術, 最佳產品. 因此我們今年會繼續採購美國晶片. '

今年早前, 美國議員要求Alphabet(GOOGL.O)旗下的穀歌重新考慮與中國通信設備公司華為的合作, 稱其存在安全威脅. 另外, 華為與美國電信企業AT&T (T.N)在美出售華為手機的協議, 也在最後一刻因為安全顧慮而破局. (完)

4.劉強東: 向雷軍學習, 做到讓股民賺錢才是牛逼的事情;

集微網 7與8日報道

明年早上, 小米將在香港上市. 根據披露, 小米估值遠沒有達到之前熱潮的1000億美元, 最終IPO發行價 17元港幣, 估值 543億美元. 這也是當時披露出的最低定價.

今天京東集團創始人劉強東在微頭條上發表他的看法.

他表示, 我看到雷軍在最後定價的時候終於定在了最低價位, 不知道為什麼為他如釋重負! 前幾年資本泛濫, 很多創業公司享受了超高一級市場估值, 這給很多創業者造成了假象, 有的人甚至真的相信自己可以值這麼多錢! 現在可能到了裸泳時候了!

他還稱, 奉勸後面的獨角獸們: 向雷軍學習! 做到讓股民賺錢才是牛逼的事情! 去股市割韭菜的沒有資格成為企業家!

5.韓國5G設備並非共用 LG旗下運營商綁定華為衝刺商用;

每經記者 張虹蕾 實習編輯 魏官紅

全球5G競速, 群雄逐鹿. 眼下, 全球的通信運營商都開始在5G領域跑馬圈地. 對於5G這塊肥肉, 中國的通信運營商早就搶佔先機, 爭相布局. 而在海外市場, 搶跑5G的韓國三大通信運營商5G拍賣頻譜結果出爐, 也一度讓市場備受關注.

近期,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實地探訪韓國這一先鋒產業, 獨家專訪韓國三大通信運營商之一 LG Uplus的5G戰略副總裁金大熙, 揭秘中韓兩國的5G商用競速差異. 事實上, LG Uplus早在3年前便和華為就5G相關內容達成了合作.

金大熙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韓國預計在今年年底開啟5G的運用, 而韓國5G設備也並非像此前相關媒體報道的各大運營商100%共用. 他表示, 即便是為了減少投資, 加速5G部署, 後期運營相關設備也並不能在運營商之間共用.

中韓兩國搶灘5G商用賽道

就在不久前, 韓國三大通信運營商5G拍賣頻譜結果出爐. LG Uplus贏得3.42GHz- 3.5GHz 頻 段 (80MHz) 和27.3GHz-28.1GHz頻段 (800MHz) ; KT贏得了3.5GHz-3.6GHz頻段 (100MHz) 和26.5GHz-27.3GHz頻段 (800MHz) ; SK電信贏得了3.6GHz-3.7G (100MHz) 和28.1GHz-28.9GHz頻段 (800MHz) .

談到拍賣頻譜的結果, 金大熙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上述結果是一個政府介入, 相互協商的結果.

今年2月, 在韓國舉辦的第23屆冬奧會上, 韓國電信運營商KT聯手產業鏈各環節公司全程提供5G網路服務, 實現5G商用首秀. 長城證券彼時的研報顯示, 這預計將會進一步促進全球運營商和產業鏈的其他公司加速其5G布局.

而在剛剛落幕的上海世界移動大會期間, 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公布5G最新進展. 中國聯通2019年將進行5G業務規模示範應用及試商用, 計劃在2020年正式商用. 中國移動爭取在2018年規模試驗, 2019年實現預商用, 2020年全面商用.

事實上, 中韓兩國乃至全球的運營商們之所以迫不及待地公布自身的5G商用藍圖, 是因為5G產業已經進入衝刺階段.

6月14日, 3GPP 5G NR標準SA (Standalone, 獨立組網) 方案在3GPP第80次TSG RAN全會正式完成並發布, 這意味著5G已完成第一階段全功能標準化工作, 全面進入商用落地階段.

在5G產業發展過程中, 企業之間的協同與合作也早已悄然開啟. 2015年7月, LG Uplus與華為簽署共同研發5G網路技術合作諒解備忘錄, 將在5G技術, 設備開發, 新網路解決方案等領域進行全方位合作.

'很多媒體在猜想LG Uplus和華為合作, 是不是華為的產品便宜? 但這不是完全準確和完整的原因, 引進華為是因為設備的價格有競爭力, 最大的優點是較高的技術優勢. ' 談到和華為的合作, 金大熙回憶稱, 在選擇和華為合作之前, 也進行了很多調查, 但最後華為的技術和性價比都是很高的, 所以決定合作. 從2015年7月至今, 雙方一直保持戰略性的合作.

韓國5G設備不會完全共用

5G標準化步步推進的同時, 為了推動5G的商業化, 各國採用的路徑也不盡相同.

電信行業分析師付亮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目前各國都十分重視5G的發展和應用, 很多運營商將5G技術的推廣應用看作是爭奪未來通信市場話語權的一大重要因素, 目前來看, 中韓兩國都已經位列5G技術研發及應用的第一梯隊, 而對產業鏈企業也會釋放較大的紅利.

不同於中國部分通信運營商優先選用獨立組網的形式. 此前, 有媒體報道稱, 韓國三大運營商決定共用5G網路與設備. 對於上述說法, 金大熙回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 '不是特別準確, 不會進行完全共用. '

金大熙表示, 事實上, 三大運營商並不是100%的共用網路與設備, 為了減少投資, 加速5G部署, 有效利用資源, 減少重複投資, 僅共用一部分建設5G時候附帶的設備, 後期運營不進行共用. 金大熙進一步解釋稱, 設備方面不能共用, 源於每家通信公司不同的寬頻頻率, 核心設備依舊需要各家運營商自己解決.

如金大熙所述, 韓國三大運營商共用部分建設附帶設備源於投資的考量, 這和5G的成本也密不可分. 金大熙認為, 從設備成本來看, 5G的成本超過4G, 但這並不是5G產業發展的阻礙. 金大熙提到, 5G設備的價格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降低, 另外, 5G的費用更多的是製造商, 設備商在承擔, 用戶承擔的費用不會很高.

與此同時, 各大運營商5G的爭相競速也引發人們對5G手機上市時間的猜想. 金大熙向記者透露, 韓國的三星, LG都在籌備5G手機, LG集團已經準備好5G手機, 最早將會在2019年3月上市, 具體出貨量不清楚. 伴隨著5G手機的上市, LG Uplus的5G商業化之路也會更進一步.

而在國內, 目前各廠商都把時間表定在了2019年下半年. 華為公司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曾公開表示, 終端方面, 將於2019年推出支援5G的麒麟晶片, 並將於2019年6月推出支援5G的智能手機.

6.索尼手機敗退: 軟體和服務業務漸成重點 複興路漫漫

轉型內容及互聯網圖謀複興

索尼手機敗退

吳俊捷

昔日與蘋果, 三星分庭抗禮的索尼手機, 如今已是今非昔比.

近日有消息稱, 索尼 (TYO: 6758) 在中東, 非洲, 土耳其地區的智能手機業務將於2018年10月關閉. 索尼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 已留意到類似資訊, 但其並未作出正面回應. 索尼強調稱, 智能手機是公司戰略性的重要業務, 將以相機功能為主提升商品競爭力, 並有望於近期投入商用5G.

但在2017財年, 索尼涵蓋智能手機的移動通訊業務錄得營業利潤為-276億日元, 成為八大業務板塊中唯一由盈轉虧的業務. 而這種虧損之勢料仍將繼續, 索尼預計, 其移動通訊業務2018財年虧損150億日元.

如今, 在新任總裁兼CEO吉田憲一郎的帶領之下, 索尼寄望實現手機業務扭虧為盈的 '翻身仗' , 並尋求在電子, 娛樂和金融服務三大主要業務領域的發展機會.

從中心到邊緣

索尼手機曾有過輝煌的過往. 其曾在CMOS硬體, 雙面3D玻璃機身, 4K HDR屏幕, 防水技術等黑科技加持下, 一度成為大眾消費電子領域當之無愧的旗艦型產品.

綜合IDC, Counterpoint數據, 索尼抓住了從功能機向初代高價智能機的升級契機, 手機出貨量在2010年前後一度直逼三星, 蘋果.

然而, 日企普遍崇尚硬體創新的思維也使得索尼對消費電子市場轉瞬即逝的變化並不敏感. iPhone的出現, 穀歌安卓系統的推出等使消費者可以根據個人喜好, 從應用商店下載軟體, '製造' 出獨一無二專屬於自己的手機, '一機一世界' 漸成主流.

'而索尼還沉浸在酷炫科技感的自我沉醉中, 忽略了讓用戶能感受到 '溫度' 的軟體研發. ' 通信觀察家項立剛表示, 手機企業的競爭並非單純的硬體堆砌, 而是硬體, 軟體, 渠道, 營銷等綜合實力的競爭.

後來, 伴隨小米, '中華酷聯 (中興, 華為, 酷派, 聯想) ' 等中系手機軍團掀起低價智能機潮, 索尼手機自2013年前後便被IDC歸類至 '其他' .

令 '索粉' 倍感失望的是, 索尼曾經的黑科技優勢也日趨黯淡. '核心配置方面, 基本落後其他競爭者一代. 在全面屏, 劉海屏, FaceID, AI影棚光效等手機企業競相引領微創新的領域, 索尼近乎缺席. ' '索粉' 林琳直言, 不夠驚豔的索尼Xperia XZ等產品對應的卻是4000元上下的高價位.

'索尼手機大勢已去, 止虧乃第一要義. ' 第一手機界研究院院長孫燕飆直言, 在手機行業駛入下行通道疊加顯著的頭部效應的背景下, 具垂直產業鏈模式的三星, 堅持軟硬體一體化模式的蘋果已然在利潤豐厚的高端機市場構築了競爭性壁壘.

在孫燕飆看來, 已錯失了功能機發展黃金期, 低價機轉智能機兩波浪潮的索尼, 在硬體技術, 軟體研發, 價格, 產品矩陣, 渠道等方面都不具優勢. 追溯索尼曆年年報, 其移動通訊業務貢獻營業收入的比重已由2012年的20%以上降至2017年的不足10%.

'面對手機產品同質化的當下, 索尼手機並非全然沒有反超的機會. 但是它要補的短板是系統性的. ' 孫燕飆表示, 索尼手機從外觀到功能再到人性化的小設計都不具說服力.

軟體初現曙光

相比硬體業務的一蹶不振, 以內容為代表的軟體和服務業務近年來逐漸成為索尼布局的重點.

早在1995年, 彼時, 索尼在家電領域如日中天, 時任索尼掌門人出井伸之便已敏銳意識到IT產業將取代電子產業. 但由於錯判產業趨勢, 受制日式管理掣肘等, 索尼在出井伸之任期內並未實現轉型. 接棒出井伸之的霍華德·斯金格自2005年上任, 便提出以電子, 娛樂, 遊戲三大核心業務為中心, 通過內容來拯救技術. 平井一夫自2012年上任之際, '一個索尼' 所涵蓋的三個中期計劃也呼之欲出. 除了打破封閉僵化等日系管理痼疾, '一個索尼' 強調索尼核心業務聚焦至遊戲, 數字成像, 移動設備.

曆經數輪業務調整的索尼, 始終對以遊戲等內容及互聯網服務業務報以熱忱. 截至2017財年, 索尼轉型業績已初見成效. 遊戲及網路服務, 家庭娛樂及音頻服務以及金融服務業務貢獻營業收入的比重過半. 從營收體量上看, 遊戲及網路服務業務的營收規模自2015年便領跑各業務板塊; 從利潤構成來看, 遊戲及網路服務業, 金融服務成為索尼的利潤引擎.

吉田憲一郎也延續了此前 '一個索尼' 的思想. 在多業務類別中加大內容IP打造力度被索尼視為首要戰略. 包括音樂, 影視和遊戲在內的綜合娛樂業務均將基本策略定為 '加強利用內容IP' . 以音樂業務為例, 索尼以約23億美元收購阿布紮比主權財富基金Mubadala所持的EMI著作權代理公司60%的股份, 成為全球最大音樂著作權代理商. 同時, 索尼還支付1.85億美元從DHX Media手中收購史努比著作權公司Peanuts Holdings 39%的股份, 實現了 '泛音樂' IP收購.

這種強調內容IP打造的策略在索尼的遊戲和網路服務業務也有體現. '遊戲和網路服務業務的核心是通過PS4遊戲機將用戶與創作者聯繫在一起, 基本策略是進一步擴展PS網路 (PSN) 業務. ' 索尼向本報記者介紹. 記者獲悉, PSN涵蓋PS VR平台, 雲端遊戲服務, 視頻服務以及音樂服務等產品和服務.

'可以說, 名為售賣PS4遊戲機, PS VR等硬體產品, 實則是在售賣黏附平台之上的各種內容和互聯網服務. ' 消費電子觀察人士向瑾稱, 這既契合硬體廠商向軟硬體廠商轉型的主邏輯, 也是在手機市場難獲發展的折中之舉.

據索尼此前發布的《電子和娛樂業務未來三年業績預期》顯示, 截至2020財年 (2021年3月31日止) , 涉及索尼內容IP的遊戲及網路服務, 音樂, 影視三大業務板塊將貢獻近一半的營業利潤.

索尼選擇內容IP來挖掘硬體業務潛力的行徑, 被認為是明智之舉. '在手機業務難擔重任的情況下, 索尼轉向遊戲娛樂等內容及互聯網服務領域有望獲得更高的利潤率和更大的成長空間. ' 項立剛表示.

複興路漫漫

儘管如此, 但這並不意味著索尼的前途一片光明.

記者注意到, 由家庭娛樂與音頻, 影像產品與解決方案及移動通訊業務在後平井時代被整合成了品牌硬體業務. 在《電子和娛樂業務未來三年業績預期》中, 截至2020財年, 品牌硬體業務成為索尼第一大營業利潤目標. 其中, 移動通訊業務在2018財年的營業利潤目標被定為虧損150億日元, 在2020財年則為盈利200億~300億日元. 這意味著硬體業務仍將是索尼轉型中尋求業績增量的支點.

索尼也向本報記者證實了這一發展策略. '品牌硬體業務一方面將成為集團業務中最主要現金流來源; 另一方面, 它將為索尼新業務提供技術支援, 成為醫療及AI機器人等新業務開發的黑科技發動機. ' 索尼表示, '內容業務的地位上升並不等於索尼即將 '去硬就軟' , 硬體黑科技才是公司面向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石. '

索尼對於硬體的重視度的確非同一般. 因受移動通訊業務虧損等拖累, 索尼曾於2014財年首度實行不派發年度股息, 並啟動對旗下手機部門的全球裁員. 彼時, 平井一夫在面對外部質疑手機業務將何去何從之際, 仍堅定地表示, '為了成功進入新的領域, 智能手機市場是一道可以打通現有市場和未來市場的橋樑. '

此前就有業內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 在移動互聯網的時代, 硬體公司準確地說實質上是軟硬體結合的公司. 蘋果, 小米, 華為, OV等硬體公司無不在尋求擴大手機業務外的互聯網服務等收入邊界. 索尼對於轉型趨勢的認知與不少企業相契合. 但孫燕飆也指出, '手機作為移動互聯網的入口直接決定企業軟硬體探索所能輻射的半徑和高度. 索尼手機從小眾品牌回歸至主流品牌之列挑戰重重. '

持此種看法的並不在少數. 林琳直言, 索尼在手機的道路上走得太過自我. '在蘋果引領外觀設計圓潤外形的時候, 索尼仍堅持方正的形狀; 在全面屏大行其道之際, 索尼仍舊執著於屏佔比. ' 林琳稱, 索尼與行業大勢已背道而馳甚久.

相較於索尼手機硬體業務節節敗退而言, 索尼的明星產品PS4遊戲機, PS VR等產品銷量近年整體位居行業前列. 但遊戲時評人張書樂介紹稱, 索尼在遊戲內容IP儲備及開發, PS硬體製造等方面都具優勢, 但PS主機遊戲的主力玩家主要集中於美國, 日本等地. 受制於國內主機遊戲土壤的欠缺, VR消費環境的不成熟等, 索尼的遊戲和網路服務業務尚難以充分滲透.

'索尼在減少手機板塊虧損之際, 必須確保其他業務板塊快速落地, 這樣才能夠保有較強的核心競爭力. ' 項立剛直言, 當前較好的財務表現, 半導體業務等領域的技術沉澱等將有助於索尼轉型. 中國經營報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