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應對塑料袋給環境帶來的嚴重汙染, 肯雅於去年8月起, 全面禁止塑料袋使用, 在肯雅生產, 銷售或使用塑料袋將面臨1年至4年的監禁或最高400萬肯先令(約合人民幣26萬元)的罰款, 手持塑料袋的公民有可能遭到警方逮捕. 禁塑令的出台雖然讓長期使用免費塑料袋的當地居民少了些 '方便' , 斷了塑料生產銷售企業的生路, 卻給肯雅農民帶來一個替代包裝產品的意外商機——劍麻種植.
劍麻原產於墨西哥, 現主要在非洲, 拉丁美洲, 亞洲等地種植, 是當今世界用量最大, 範圍最廣的一種硬質纖維. 劍麻硬質葉纖維可用來製成袋子, 取代被禁用的塑料袋. 據全球天然纖維組織今年4月30日發布的報告, 肯雅2017年共出口2.0144萬噸劍麻, 此前一年的數據是2.1250萬噸. 60%的肯雅劍麻出口至沙特, 尼日利亞和中國. 肯雅是繼巴西, 坦桑尼亞後, 世界第三大劍麻生產國, 每年產量在2.3萬噸左右.
塑料禁令新法生效後, 肯雅許多超級市場開始用布袋取代塑料袋, 促使劍麻等植物纖維的需求量大增. 肯雅南部城鎮基布維茲的一名農夫慕加拉表示, 過去劍麻每公斤售價只有30肯雅先令, 但政府實施塑料禁令後, 其價格飆升至每公斤100肯雅先令. 他說, 以前自己主要種豇豆和高粱, 現改為大量種植劍麻. '種植前景很好, 甚至有一些買家直接來我的田裡購買. '
儘管產量大, 但肯雅劍麻的單產水平一直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目前約為850公斤每公頃, 而肯雅只有800公斤不到). 與單產5000公斤每公頃級別的中國相比, 更是相差很大. 由於生產效率上的巨大差異, 外加上世紀90年代以來, 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劍麻纖維進口國, 亟待跨過中間商以控制原料成本, 越來越多的中企走入肯雅, 將中國的種植技術與肯雅豐富的土地資源, 廉價勞動力結合, 逐漸形成 '大資本, 大機器, 大種植園' 的生產格局. 據肯雅《民族日報》報道, 一家來自中國南方的劍麻企業計劃在肯雅恩布郡投入大筆資金, 最終形成約每公頃7萬噸的劍麻產能. 目前, 該項目處於租地協商的關鍵階段.
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間, 曾有一家印度公司在肯雅做過類似嘗試, 但大規模購地過程中, 未能處理好與肯雅當地社區及農民個體之間的關係, 被迫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關閉. 肯雅目前土地共分國有土地, 社區土地和私人土地. 種植劍麻所需的農業用地一般為社區土地, 涉及此種土地的交易一般需要徵得家族, 社區的同意. 由於當地現行政策規定, 一般人(包括外國人和本國人)能購買的只有私人土地, 生產劍麻的中企至多可以長期租賃土地.
在肯雅種劍麻, 除土地租約風險外, 另一大不確定因素來自劍麻自身. 劍麻纖維與合成纖維的製造商間, 長期存在較為激烈的競爭關係, 且合成纖維常得到限制性貿易政策和補貼的支援. 20世紀70年代, 世界劍麻和灰葉劍麻纖維年產量約為75萬噸. 之後, 由於替代天然纖維產品的化纖產品問世, 世界劍麻纖維產量持續下滑, 到1999年, 年產量銳減為26.1萬噸.
此外, 儘管劍麻纖維製成的袋子更環保, 但和塑料袋相比, 價格也更高.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非洲區負責人比奧表示, 這種環保袋的成本比塑料袋要貴, 而這對窮人來說, 無疑加重了生活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