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废弃联盟日前发布《限塑令十周年――商家执行情况调研报告》, 调查显示, 目前不少市场和超市仍在免费提供塑料袋, 许多替代塑料袋的仍然是塑料制品, 大部分塑料袋没有达到生产标准, 而且由于网购, 外卖等新服务兴起, 塑料制品的使用大幅度增加. 该报告认为, 经过十年的实施, 禁塑令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7月1日北京青年报)
禁塑令有可塑性, 执行就会不痛不痒.
从消费终端来说. 没有哪个商贩, 哪家外卖, 哪家快递坚持 '限塑令' 而不给消费者免费提供塑料袋. 因为只要有人提供, 他的买卖就会受影响. 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从大超市来说, 尽管不再向消费者免费提供购物袋, 但可随便买, 这反而提高了超市提供塑料袋的积极性. 同时, 超市内的塑料包装袋是可以随便用的, 甚至有市民图方便, 过度使用这些包装袋. 显然, 消费终端限塑的效果几乎为零.
从生产前端来说. 塑料袋的生产成本太低, 而纸袋或可降解塑料袋成本过高, 何况不可降解的塑料袋还可冒充可降解的塑料袋, 这就使得生产商更愿意生产不可降解的塑料袋. 那么从前端就一败涂地, 去要求终端自然费力不讨好.
从监管的事前事中事后环节来说. 监管也存在可塑性. 不管是生产前端还是消费终端, 监管的力量和巨大的市场相比, 就是每天24小时盯着也不会有明显的作用. 往往是前脚查完走人, 后脚照买不误. 显然, 被动性的监管也不讨好.
这一切都说明, 消费者对便捷性的追求要高于对环保的追求. 这就像人们一边吐槽共享单车, 一边仍享用共享单车一样. 我们固然要强调环保意识, 但是如果仅仅局限于环保意识而忽视了人们对便捷性的依赖, 禁塑令永远难以获得共赢的局面.
要解决这一问题, 则需要用便捷来倒逼环保. 即通过相应的立法, 禁止所有企业生产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和其它塑料包装品, 鼓励企业通过创新生产质高价廉的纸袋. 由此带来的是成本上升, 那么, 市场上可能一个可降解的塑料袋1元钱, 一个纸袋可能2元钱, 这样以来, 小商小贩就不会随意送, 一些消费者也就不舍得买, 毕竟按照无偿使用塑料袋的经验, 出门买趟菜总得使用七八个甚至十几个塑料袋, 如果买纸袋市民肯定不舍得花十几元钱. 如此以来, 必然有消费者在买菜购物的时候, 想着从家里带纸袋或布袋. 而外卖或快递也必然被逼着创新新的包装. 通过这样倒逼, 为了便捷又省钱, 很多消费者会慢慢养成自带购物袋的习惯. 这样以来, 也就顺便解决了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包装垃圾的问题.
当然, 这还有待于鼓励企业继续创新. 比如冰箱的食品保鲜能否有别的方法取代保鲜膜的使用?企业能否生产用来垃圾分类的多功能盒, 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方便家庭多次使用?总之, 禁塑令问题还得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