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農業大學破解秸稈處理產業化難題

夏收時節, 在 '淩橋大米' 的產地江蘇省淮安市淩橋鄉, 田間地頭已很難看見成捆的秸稈, 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 '秸稈顆粒機' , 它們把秸稈 '吃' 進去, 壓制出粉筆粗細的小段秸稈.

'這傢伙一天能處理十多噸秸稈. ' 淮安聯創秸稈合作社經理李永奇告訴記者, 農民把秸稈從地裡收上來, 在自家門口就能初加工.

村民朱海清算了一筆賬, 按畝產秸稈500公斤計, 以前拿每畝35元的秸稈回收補貼, 辛苦收一噸不過70塊錢, 有人嫌麻煩就一把火燒了, 現在把秸稈送進機器裡 '滾' 一下, 每噸能賣350元, 是原來的5倍.

不過在南京農業大學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研究所所長潘根興教授看來, 這些還只是原料, 秸稈綜合轉化的最終產品每噸價值近千元.

'夏收結束後, 兩周內就要種下一茬, 時間太緊, 焚燒秸稈不是農民的錯. ' 潘根興介紹, 以華北和江淮一帶為例, 在現代化的種植條件下, 土地可以一年兩作甚至三作, 生產的秸稈量遠超自然分解的上限. 如果僅僅將秸稈絞碎還田, 殘留的病蟲害可能回歸土壤, 高溫焚燒不僅可以殺死病蟲害, 秸稈炭化還便於土壤吸收, 然而代價是汙染大氣.

'這就需要我們找到一條處理秸稈的資源化, 產業化之路, 讓農民和企業都能獲得持續穩定的收入, 大家才能更有動力保護生態環境. ' 潘根興說.

潘根興團隊從2009年開始研究熱裂解技術, 3噸稻秸能產出1噸生物質炭和2000立方的可燃氣, 綜合產值近3000元, 秸稈分解的資源轉化率從自然狀態下的5%提高到85%, 同時減排溫室氣體近八成;利用生物質炭生產的炭基肥, 可有效減少10%-15%的化肥用量, 很受農民歡迎.

技術不能放在實驗室的 '深閨' 裡, 要披上產業化的 '嫁衣' 送出去. 2016年, 通過校企合作, 南京農業大學開發出大型秸稈熱解生物質炭化配套生產系統, 單台套年處理秸稈3-5萬噸.

目前, 全國有近200家企業使用南農技術生產秸稈炭基肥. 通過合作社, 農民將秸稈交給企業, 換回炭基肥, 農產品收益由農民和企業分紅, 成為推廣秸稈回收的新模式. '以前回收秸稈, 農民沒動力, 幹部有壓力;現在農民有利可圖, 企業也趨之若鶩. ' 潘根興說.

預計到2020年, 全國秸稈迴圈產業的年處理量將達500萬噸, 秸稈轉化為可燃氣的技術也已經在黑龍江, 山東等省開展試點, 今後若大面積推廣, 可部分減少北方冬季燃煤, 改善空氣質量.

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丁豔鋒認為, 綠色生產理念的要義就是提高資源利用率, 繼化肥和品種之後, 生物質廢棄物迴圈產業有望引領第三次農業綠色革命.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