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11年, 我國塑料期貨如何走過?

2007年以來, 線型低密度聚乙烯, 聚氯乙烯(PVC)和聚丙烯(PP)期貨先後在大連商品交易所上市. 經過11年的發展和壯大, 我國的塑料期貨市場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一.

這11年, 我國塑料期貨如何走過?又改變了什麼?剛剛結束的2018中國塑料產業大會上, 與會代表說, 期貨的價格發現和套期保值為產業客戶避險和定價提供了有效工具, 塑料行業以采銷為基礎的傳統貿易模式早已在潛移默化中改變, 運用期貨工具在塑料行業中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 未來如何優化現有機制, 開創新的模式, 更好地讓期貨工具服務實體經濟成為了最受關注的問題.

從參考到標杆 顛覆現貨貿易

'隨著金融衍生品市場不斷完善, 金融衍生品工具不斷推陳出新, 我們塑化產業鏈的經營思路, 經營模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 浙江明日控股集團總經理助理兼化工事業部總經理邵世萍說.

據介紹, 從2007年大商所LLDPE期貨上市到2008年塑化企業使用期貨工具, 再到如今以期貨價格為參考的定價模式逐漸成為塑料行業主流, 基於期貨工具管理市場風險也融入了企業的日常經營. 目前, 塑料企業在現貨貿易中採用基差貿易的比例超過70%, 期貨價格已深得行業認可.

'傳統的貿易模式在2016年被顛覆. 那個時候基差交易成為整個塑化產業鏈的弄潮兒, 基差定價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除了產業外客戶在學習, 運用基差交易, 還有更多的投資機構和期貨公司加入基差交易行列, 市場越來越成熟, 越來越理性, 專業化競爭加劇. ' 邵世萍說.

邵世萍表示, 石化產品的出廠價, 期貨的盤麵價格, 現貨市場價三者一直在博弈, 金融定價慢慢會成為一個趨勢. 在2017年這個現象愈發突出, 塑料行業基本面的變化或者基本面的驅動成為期貨市場價格波動的核心. 受金融衍生品市場推動, 全國統一大市場在形成, 各區域之間的價差趨於縮小, 促使上遊開發新產品, 高附加值產品, 為滿足下遊消費的升級換代而努力, 也在進行梯隊轉型和替代.

'2018年是產融結合, 金融創新之年. 隨著大商所對期貨, 金融衍生品的推廣, 特別是去年大商所對場外衍生品推出試點項目, 含權貿易的模式越來越被產業鏈認可. 在認可過程當中也在逐漸地運用, 我們明日控股也參與了這個項目. 過去3個月中, 我們運作了近一萬噸的含權貿易量. 我們在對產業鏈的服務中發現, 對於上遊而言, 期權套保的含權貿易非常受歡迎, 上遊在支付一定保費的情況下, 可以獲得一定時間鎖定交易價格的權利, 滿足了上遊產銷平衡的訴求. ' 邵世萍指出.

浙江四邦化工有限公司是國內參與基差交易最早的一家公司. 其總經理陳宇峰表示, 近幾年來, 他們一直在做期貨, 並將其作為貿易的核心工具來運用. '現在要把商品貿易業務做好, 從我們的角度來講, 其實創新已經很難了. 在把貿易核心業務做好的基礎上, 採用期貨, 期權工具, 就是一種創新, 也是為這個行業做一些服務. ' 他說.

會議透露, 目前大商所塑料期貨市場功能有效發揮, 已深刻融入國內塑化產業轉型大局. 一方面, 2017年LLDPE, PVC和PP三大期貨品種期現價格相關性分別為0.92, 0.96和0.97, 同比去年有所提升, 期貨價格進一步擔當塑料產業的 '晴雨表' 和 '風向標' . 另一方面, 三大塑料期貨品種套期保值有效性越來越好, 2017年套期保值率維持90%左右的較好水平, 塑料產業 '壓艙石' 作用彰顯.

優化合約制度 適應市場變化

2017年, 大商所LLDPE, PVC和PP三大塑料品種成交量(單邊, 下同)合計1.57億手, 佔大商所總成交量的14.3%. 其中, PVC期貨成交量, 日均持倉量分別為3900萬手, 11.17萬手, 同比分別增長247%, 56%.

據介紹, 近年來PVC期貨市場成交, 持倉顯著增長, 主要得益於2015年實施的品牌交割制度. 2017年, PVC期貨新增內蒙古鄂爾多斯, 唐山三友兩個市場認可的註冊品牌, 有效擴充交割品範圍. 目前PVC期貨有包括1個免檢品牌在內的13個註冊品牌. 2017年PVC期貨套期保值效率達92%, 期現價格相關度達0.96, 這與施行註冊品牌制度是分不開的.

近年來, 國內聚乙烯(PE)和PP市場基本面發生變化, 產能多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伊朗, 尼日利亞, 美國等地的非主流進口貨憑藉低價優勢湧入國內市場. 此外, 由於政策因素影響, 我國將逐步停止進口廢塑料, 助漲國內回收塑料價格, 帶動整個塑料行業成本上升. 大商所工業品部總監陳偉表示, 為適應現貨市場變化, 深入服務塑料產業客戶, 大商所將繼續推進合約制度優化, 進一步降低產業套保成本.

一是優化PVC期貨交割品牌制度. 加強品牌管理, 動態調整交割品牌, 每年委託檢驗機構對註冊品牌的產品在市場上的情況進行檢驗, 檢驗結果作為是否保留註冊品牌的重要依據, 從而建立市場化的動態調整機制. 同時, 適當擴大免檢品牌的範圍, 促進期貨交割便利性. 二是將交割品牌制度推廣至LLDPE, PP品種, 對部分市場認可的主流品牌施行免檢制度, 交割品牌由交易所根據相關交割品牌制度進行認定. 三是試行貿易商免檢制度, 交易所根據相關規則認證貿易商註冊品牌, 通過認證的品牌可實行免檢. 四是順應現貨格局變化, 計劃增加北京等地作為交割區域. 五是借鑒鐵礦石期貨貿易商廠庫制度, 在塑料期貨市場推動建設貿易商廠庫, 完善交割體系. 六是促進合約連續, 近月活躍, 在塑料期貨上設置倉單服務商, 鼓勵客戶參與近月合約交易, 提高企業套保效率.

在推進合約制度優化的同時, 大商所將持續推進場外市場建設, 不斷優化升級交易及清算平台, 開發更多指數產品, 鼓勵推廣點價貿易, 場外期權和場外互換業務;大力開發更多新品種, 如推動乙二醇期貨上市, 研究苯乙烯, 純苯等上遊原料和低密度聚乙烯, 高密度聚乙烯等更多產成品品種, 為塑料行業提供更完善, 豐富的期貨品種體系.

風險管理的工具創新與服務實體經濟專題論壇現場

不斷創新模式 '塑' 造產業未來

'隨著市場對於期貨工具理解的不斷深入, 塑料行業參與期貨的方式從傳統套期保值逐步發展到場外期權, 基差貿易等新模式, 期現結合更加靈活, 緊密. ' 大商所產業拓展部總監蔣巍表示.

為了更好適應市場的發展和變化, 大商所一直致力於不斷創新期貨模式. 2014年, 大商所與期貨公司, 券商和銀行等金融機構攜手, 開始探索開展場外期權服務產業試點;2015年首創 '保險+期貨' 模式;2017年推出基差貿易試點. 今年, 針對塑料產業推出了更多的場外期權, 基差貿易試點, 進一步推動塑料產業期現結合.

在場外期權試點方面, 2017年, 大商所在21家期貨公司, 5家券商和3家銀行的共同參與下, 完成了42個試點項目, 共計225筆交易, 包括27個農產品項目和15個工業品項目, 涉及13個期貨品種, 在服務主體上既有明日控股集團這樣的貿易商, 也有宜賓天原這樣的化工生產商.

市場相關人士指出, 場外期權業務是 '類保險' 化產品, 具有策略豐富, 簡單易懂的優勢, 可以為企業客戶個性化定製服務, 規避企業專業人才隊伍不足和資金壓力方面的短板.

例如, 某PVC貿易商為了穩定與下遊用戶的供求關係, 採用 '先用貨再定價' 的銷售模式, 給予下遊工廠價格保護, '漲價不漲, 跌價跟跌' . 在這種模式下, 該貿易商將面臨市場價格波動的風險. 2018年1月3日, 貿易商判斷市場價格將下跌, 但短期內跌幅有限, 因此買入熊市價差期權規避價格風險, 即買入執行價格6750元/噸, 期限50天的V1805看跌期權, 賣出執行價格6150元/噸, 期限50天的V1805看跌期權. 2月22日, V1805價格跌至6535元/噸, 貿易商行權並獲得17.2萬元的賠付.

'實體企業一定要做那些簡單的期權, 不要做複雜的期權結構. 場外期權是保費既定的產品, 而不是風險比較大或者損失不確定的產品. ' 蔣巍提醒, 場外期權尚處於剛起步階段, 無論是提供場外期權服務的交易商還是客戶, 對於期權交易策略, 風險的認識還需要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

在基差貿易方面, 大商所持續深化基差貿易試點, 鼓勵龍頭企業參與, 提高方案設計靈活性, 為參與主體提供充足空間;通過基差貿易試點和市場培育活動, 促使市場更好地認識期貨, 理解期貨和運用期貨.

據記者了解, 基差貿易的應用分為3個階段. 在第一階段, 企業只是利用期貨價格來定價而不參與期貨. 在第二階段, 企業主動參與期貨市場, 利用期貨價格加上升貼水的方式制定貿易價格, 促進雙方達成交易, 管理風險. 在第三階段, 企業通過基差獲得更高的行業利潤, 實現產業鏈各環節之間的利潤合理分配.

在基差貿易中, 雙方通過簽訂帶有升貼水的合同來鎖定未來供貨關係, 在期貨市場對沖和點價, 將價格波動風險轉移到期貨市場, 實現定價和交易之間的分離, 促進雙方實現共贏.

記者了解到, 成熟的國際大宗商品市場普遍以期貨價格作為定價參考, 基差貿易是其中重要的定價模式. 對於國內塑料市場, 近年來貿易商等產業客戶已逐步接受和採用基差貿易的定價方式. 儘管如此, 基差貿易在相關產業領域的應用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推動我國塑料產業由大變強, 不僅需要石化產業界的創新和努力, 也離不開金融與市場服務的支撐與完善.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趙俊貴在會上表示, 希望石化產業以及期貨界, 金融界的朋友們進一步加強交流合作, 共同塑造中國塑料市場的價格影響力和國際影響力, 為建設世界一流的中國塑料產業體系而努力.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