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折叠屏不远了京东方与手机厂研发折叠屏手机有4款

1.折叠屏还远吗? 京东方与手机厂商研发的折叠屏手机已有4款; 2.大厂布局重要专利 首款可折迭OLED手机今年面市有望; 3.因广告语 '掐架' 美的向格力索赔490万; 4.知识产权做 '护身盔甲' 才能赢得人工智能未来; 5.VAR惹上官司! 专利者: 停止使用 索赔1500万欧

1.折叠屏还远吗? 京东方与手机厂商研发的折叠屏手机已有4款;

集微网消息, 据外媒 The Verge 披露的一封微软内部邮件显示, 微软正在开发一款可折叠的移动设备.

The Verge 透露, 这款可折叠的移动设备属于 Surface 系列, 内部文件将其描述为「可装进口袋的 Surface 设备 」 (pocketable Surface device) , 但文件并没有明确说明这款设备是手机, 平板或是其他.

虽然尚不能确定这款可折叠的移动设备, 是否为传言中的 Andromeda 或者 Surface Phone, 但实际上, 已经有不少手机厂商开始将目光锁定在了折叠屏手机上.

据悉, 为了让手机的屏幕更大, 更炫, 国内外手机厂商可谓煞费苦心, 在全面屏纷纷进入市场之后, 不少厂商开始专注研发可折叠的智能手机. 其中, 三星是最早着手研制的手机厂商, 中兴, LG, 苹果, 小米和华为正紧跟其后.

▲ Galaxy X 假想渲染图

自2013年起, 三星就开始了可折叠屏幕手机的研发. 当时三星预计2015年可折叠, 可弯曲的手机就能问世, 但2015年时三星再一次公布Project Valley项目新线路图时, 却表示在可折叠屏幕在研发过程中技术上碰到了障碍, 该项目的第一款智能机Galaxy X还要再等等. 直到最近, 三星旗下Samsung Display部门才证实可折叠屏技术要等到2019年方能成熟.

上个月外媒ETnews报道称, 华为目前正在研发一款可折叠的智能手机, 而其合作方正是中国最大的显示器制造商京东方. 不过由于京东方目前仍对有机发光二极管研发存在疑问, 所以这款产品短期内不会发布. 值得一提的是, 有消息人士称, 京东方已与两家公司合作推出了四款可折叠产品.

▲Axon M. 图片来自: cnet

而中兴去年就推出了一款可折叠手机Axon M, 通过将两块5.2英寸1080P屏幕连接在一起.

此外苹果, OPPO和vivo等手机厂商也有都陆续有可折叠的相关专利曝光.

2.大厂布局重要专利 首款可折迭OLED手机今年面市有望;

在柔性AMOLED显示器市场, 曲面显示器已率先量产, 今年更有望看到首款可折迭OLED手机问市. 除了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与京东方持续在该领域技术耕耘之外, 手机大厂摩托罗拉(Motorola)更于日前传出开始布局相关专利.

早在2013年, 三星电子便展示了可弯曲与可折迭的智能型手机屏幕, 曲面的OLED显示器也早已量产, 尽管许多大厂已纷纷展示可折迭的OLED显示技术, 但也未见终端手机品牌量产计划. 然而, 随着可弯曲的柔性AMOLED显示屏幕已迅速导入高阶手机市场, 曲面显示器所带来的创新外型更有助于提高产品的利润. 因此, 面板厂商对于提供差异化产品的意愿也越来越高. IHS显示研究总经理谢勤益指出, 以目前现状看来, 第一批具备可折迭AMOLED屏幕的智能型手机将有望在2018年年底推出.

可折迭显示器可以做到180度对折, 并具有许多不同的折迭型式, 诸如G型或是Z型的二维折迭. 然而折迭如何不损伤内部组件, 以及如何避免折痕与变形将是很大的技术挑战. 摩托罗拉已于2018年6月14日获得美国专利商标局的专利, 名为「可折迭显示器的永久变形恢复方法(Method to Recover Permanent Set in A Foldable Display)」, 是一项让OLED可频繁弯曲的重要专利. 看得出来摩托罗拉正试图打造更加耐用的可折迭智能型手机.

另一方面, 中国京东方也已开发出7.56英寸2048x1536 ppi的可折迭AMOLED显示器样品, 其弯曲半径为5mm, 并可以弯曲10万次而不会断裂. 京东方并预计将于今年开始供应华为可折迭AMOLED显示器. 与此同时, 友达也开发出了5英寸1280x720 ppi AMOLED显示器, 双向皆可弯曲, 其弯曲半径为4mm, 并能弯曲超过150万次.

目前, 智能型手机品牌对于扩大屏幕尺寸与比例相当重视, 希望能够提供手机最大尺寸屏幕. 而可折迭的显示器将可能结合智能型手机的随身特性, 以及平板计算机的大屏幕优势. 然而, 由于该技术的生产过程非常复杂, 因此售价可能将会偏高, 成为消费者购入时的重大考虑. 新电子

3.因广告语 '掐架' 美的向格力索赔490万;

格力美的两大巨头再次对簿公堂. 近日, 美的空调在广东省佛山市起诉老对手格力在销售空调时 '蹭热度' , 要求格力公司停止使用 '有凉感无风感' 相关广告语, 同时赔偿其经济损失480万元及相关合理开支10万元, 并在格力官网和《法制日报》等媒体公开赔礼道歉. 由于双方不同意法庭调解, 法院将对此案择日宣判.

美的公司诉称, 自2015年起, 其耗费巨资通过电视, 报纸, 广播等媒体公开大力宣传美的公司具备 '有凉感无风感' 技术的舒适星系列空调, 并使 '有凉感无风感' 成为广告形式的未注册商标, 起到识别不同于其他空调品牌标识的作用. 而格力公司明知其空调产品不具有 '有凉感无风感' 的技术与功能, 却利用美的公司享有极高知名度的广告语对其商品做宣传, 获得了本来不应该归属于其的竞争优势.

为此, 美的要求格力立即停止使用 '有凉感无风感' 广告语, 赔偿各项经济损失490万元, 并在格力官网和《法制日报》等媒体公开赔礼道歉.

格力则表示, 格力涉案的空调只在京东商城线上销售, 京东的购物流程决定了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不会出现混淆品牌的情况. 此外, 格力还表示, '格力无需借助于国内外任何一家大小家电企业的任何一款商品, 更无需实施任何足以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的混淆行为, 来提高格力自身商品本身早已具有的强大竞争力. '

格力认为, 空调的 '无风感' 功效非美的公司首创, 这一功效及 '无风感' 这一宣传词, 现已是国内外家电空调行业普遍的宣传内容之一.

而针对美的称格力空调不具备 '有凉感无风感' 技术与功能的说法, 格力表示, 经格力公司测试, 就空调无风感功效检测对比, 格力臻净爽不亚于或优于美的舒适星系列, 美的公司诉称格力臻净爽不具备无风感功效无任何事实依据.

事实上, 格力和美的两大巨头之间的纷争一直不断. 2017年6月, 格力曾起诉称美的 '制冷王' 系列空调侵犯其专利权, 要求赔偿经济损失5000万元. 美的去年则分别在苏州和广州针对格力空调提起三起专利侵权诉讼, 诉讼索赔金额累计也近4000万元. 截至目前, 双方起诉的案件都被受理但尚未宣判. 蓝鲸财经

4.知识产权做 '护身盔甲' 才能赢得人工智能未来;

据外媒近日报道, Uber申请了一项很有意思的人工智能专利: 通过机器学习技术来判断使用APP约车的乘客是否处于醉酒状态, 然后为其定制乘车服务, 比如让接受过醉酒乘客服务培训的司机前往接送.

产品未出, 专利先行. 在技术市场打拼, 没有知识产权做 '护身盔甲' 万万不行, 在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人工智能领域更是如此. 想要赢得AI的明天? 得赶紧看看手中有几张知识产权的筹码.

AI领域知识产权层次丰富

'从技术的角度分析, 人工智能领域所包含的知识产权可以依据产业划分, 大致分为三类. ' 北京人工智能专利产业创新中心总经理刘翰伦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刘翰伦告诉记者, 第一类属于基础层, 也就是人工智能的底层技术所包含的知识产权. 这类知识产权覆盖硬件和软件, 例如芯片, 算法, 传感技术等方面最基础的技术.

第二层属于技术层, 这类知识产权覆盖将基础层的技术进行整合后所产生图像识别, 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

第三层属于应用层, 这类知识产权覆盖的范围主要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具体的行业或场景中, 比如自动驾驶, 陪伴机器人, 医疗图像识别等等.

'人工智能企业要进行知识产权布局, 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 ' 刘翰伦介绍, 例如从技术角度可以申请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 软件则可以考虑版权, 为产品外观设计申请外观专利, 同时企业的商标在注册后也会受到法律保护.

美国飞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莱昂内尔·拉维努尔曾在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做讲座时介绍, 如今外观专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但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的企业往往重视为其技术申请发明专利, 却忽略保护技术产品的外观专利. 实际上, 一架小小的无人机可以申请几十甚至上百项外观专利.

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保护方式是商业秘密. 刘翰伦介绍, 商业秘密需要企业有一整套的规范对涉及企业经济利益的技术和经营信息进行保护. 在商业秘密遭到侵犯时, 可利用法律手段要求侵害人停止侵害并承担法律责任.

专利数量第一, 整体布局偏弱

这几年国内人工智能领域很火, 早些年起步的人工智能公司迎来春天, 新的人工智能创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BAT等互联网公司也开始争相布局人工智能业务.

从知识产权角度来看, 国内人工智能专利的申请数量也令人欣喜.

据《2018人工智能行业创新情报白皮书》统计, 目前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集中在中国, 美国, 日本三国, 其专利申请量分别为: 99264件, 48870件, 31158件 (包括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 . 中国申请的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妥妥位居第一.

'但国内人工智能企业在知识产权布局上整体依然偏弱. ' 刘翰伦说.

刘翰伦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虽然中国机构或企业申请的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已处于领先, 但从人工智能知识产权所划分的基础层, 技术层和应用层三个层面来看, 中国的人工智能专利主要集中在应用层, 少数位于技术层, 基础层专利凤毛麟角.

这一方面是由于跟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 国内在人工智能领域起步较晚, 掌握的核心基础专利自然较少; 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内人工智能企业比较偏向于人工智能应用端的开发, 专利申请自然也向应用层倾斜.

'国内企业往往在一开始比较重视国内市场, 容易忽视在国际市场上的知识产权布局. ' 据刘翰伦观察, 国内很多人工智能企业的专利90%以上集中在国内, 如果企业的产品只面向国内市场问题不大, 一旦想要走出国门, 就会面临非常大的知识产权风险.

刘翰伦举例说, 国内某家著名互联网公司近年来业务不断向人工智能领域倾斜, 虽然目前该公司即将进入IPO阶段, 但是迟迟不宣布它会进入美国市场.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知识产权布局上积累不足, 一旦进入美国, 会面临严重的知识产权风险.

应构建立体化知识产权版图

在刘翰伦看来, 人工智能企业在知识产权上的布局可折射出企业对知识产权的态度. 在这些方面, 国内外都有一些很好的 '榜样性' 企业值得学习.

例如IBM在2016年申请了8088项专利, 其中2700多项专利与人工智能与认知计算相关. 英特尔近来对人工智能芯片的关注越来越多, 对人工智能芯片的知识产权布局也比较完整.

国内也有一些做得比较好的企业. 刘翰伦介绍, 国内一家机器人领域的创业企业非常重视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布局, 不但在国内申请很多专利, 同时也在国外市场加紧布局. 除此之外, 这家企业还非常关注人工智能领域其他专利的动向, 研究其他专利与自己的专利的关系等等.

'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前期投入, 虽然会产生一定成本, 但是换来的是市场竞争力. ' 刘翰伦认为, 人工智能企业不能仅仅将精力集中在技术或产品研发上, 应对知识产权布局有基本的认知. 而且这种认知不应仅仅是企业法务部门的事, 从企业的管理层到研发人员都应提高相关意识.

除了尽量提高知识产权的质量, 重视在海外市场知识产权布局以外, 专业人士提醒国内人工智能企业重视应用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手段.

美国飞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姚克实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 美国人工智能企业非常重视以商业秘密的形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例如某项技术由于保密的需要并未公开申请专利, 但可以通过与合作伙伴签约, 允许对方使用该项技术的同时对其保密.

而姚克实在中国观察到的情况是, 技术员工的离职常常会带走企业的技术秘密, 甚至对企业造成巨大损失, 原因是企业没有就商业秘密与员工签订必要的协议.

'这就需要企业尽早建立关于商业秘密的系统规范, 并在企业内部执行. 这样在遭受侵权时, 不会毫无防备. ' 刘翰伦说. 科技日报

5.VAR惹上官司! 专利者: 停止使用 索赔1500万欧

国际足联在本届世界杯启用视频助理裁判技术, 简称VAR技术. 但据《马卡报》报道, 一名西班牙男子已向法院提起诉讼, 因为他认为国际足联VAR技术侵犯了他的个人专利.

这名叫弗朗西斯科-洛佩兹的西班牙男子声称: 自己于1999年9月就将这一想法提交西班牙教育部与文化部, 并命名为: 21世纪的足球: 未来裁判技术. 洛佩兹的想法是通过一个控制中心进行视频回放, 并与当值主裁及时沟通.

洛佩兹愤怒地说道: '现在所使用的技术, 与我当时99年想到的一模一样! 包括裁判员在现场观看回放的设备都是一样的! '

洛佩兹正在向西班牙足协以及国际足联提出, 暂停使用VAR技术, 并要求得到1500万欧元的赔偿. 洛佩兹说: '这项技术在很多年前就应该造福足球比赛了, 我之前并没有索要什么东西, 但现在, 我看到了国际足联为了自己的私欲, 他们表现得很差, 太自大了. 本来一次会面并道歉就可以解决这个事件的.

我将向国际足联索赔1500万欧元, 每年使用费是300万欧元, 我已经拥有这项技术的专利. '

新浪体育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