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創業者: 民族工業 | '不可承受之輕' | 這樣破

'某些關鍵技術領域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不但沒有縮小, 反而呈現出擴大的趨勢. ' 日前, 某科技媒體負責人的一次公開演講, 引發了業界的反思.

核心技術被 '卡脖子' , 拉響了中國科技自主創新的長鳴警鐘. 看似小小的元器件, 似乎成了民族工業不可承受之輕.

但在普遍的焦慮感中, 一位來自中國科學院的創業者——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可靠性保障中心主任, 賽思庫創始人黨煒反倒看到了機遇. '市場需求倒逼中國半導體行業快速跟跑, 讓中國研發出自主可控的元器件產品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 在黨煒看來, 用國產徹底替代進口, 扭轉國內科技企業的被動局面, 中國還有辦法.

檢測難成大國重器之憂

電子技術是近現代科技發展的重要標誌之一, 而與電子技術相伴相生的各種元器件, 可以說是當今工業中最基礎, 最核心的構成單元. 不管是老百姓每天都要用的手機, 還是飛上太空的航天器, 元器件的應用範圍從民用到軍工, 可謂無所不包.

元器件的生產包含很多環節, 但不管是簡簡單單的二極體, 還是科技含量很高的整合電路, 都繞不開檢測這道坎. 黨煒坦言, 在元器件設計環節, 設計師往往只注重元器件的功能和技術指標, 對質量等級和可靠性要求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

元器件產業包含許多複雜而關鍵的技術, 包括從材料, 工藝, 設備, 設計, 檢測及可靠性分析等, 對適配性要求極高, 但目前, 國內很多檢測機構並不具備完整的解決方案.

此外, 元器件從設計遴選到採購, 再到監製, 驗收, 複驗和補充篩選的整個體系中, 各個環節相對獨立, 資訊的封閉對元器件穩定性和質量追溯都造成了障礙.

'目前國內元器件遴選測試條件和水平有限, 數量卻很龐大, 篩選難, 測試難等痛點長期存在. ' 賽思庫聯合創始人齊敏說, 這些都為後續工作埋下了質量隱患.

如果檢測不過關, 產品往往會在裝聯, 使用過程中發生功能錯誤, 參數嚴重超差甚至致命失效, 更有可能引起周圍所有元器件連帶失效, 損失巨大.

特別是在軍工和航空航天領域, 元器件檢測的瓶頸更加明顯. 主要表現是相互試驗的資訊不對稱, 同樣的試驗重複多次做的現象頻繁發生.

此外, 實驗室整體檢測水平的低效率也為人所詬病. 據統計, 這項工作雖然屬於技術密集型工作, 但實驗室檢測結果輸出報告當前還是以人工為主, 每人每天只能完成5~8份元器件報告, 與數量龐大的元器件相比, 供需很難匹配. '而且大量高價值的數據只能作為證明或證據存在紙上或電子錶格裡, 寶貴的數據資源就這樣束之高閣了. ' 齊敏說.

大數據利刃穿透資訊壁壘

2016年, 黨煒聯合中科院創業團隊創立了賽思庫, 以期通過將元器件數以千萬計的資料結構化, 標準化, 用 '替代選型' 的智能演算法, 讓更多國產化元器件代替進口元器件, 在推進行業國產化進程的同時, 實現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

迄今為止, 賽思庫已先後為載人航天工程, 探月工程等重點項目, 開展了近千萬隻元器件的綜合保障服務.

最近, 為了有效打通國內元器件檢測的資訊渠道, 賽思庫研發了一款名為 '蜂鳥雲測' 的一站式元器件檢測平台. 這一平台是是賽思庫與中科院實驗室合作的大數據技術成果, 能夠對航天和軍工類的元器件進行 '問診' , 並給出可靠性解決方案. 與傳統模式相比, 這一平台的檢測速度更快, 質量報告更準確.

'在傳統的元器件檢測模式下, 有檢測需求的單位考慮到能力, 資質和價格等因素, 很難與實驗室暢通對接. ' 黨煒說, '檢測實驗室之間又彼此隔離, 檢測狀態不能及時查詢, 只能通過傳統的電話和郵件等方式進行溝通. '

通過開設檢測方和實驗室管理賬號, 這一新的檢測平台可以連結有元器件檢測需求的用戶和實驗室, 為供需雙方提供高效可用, 即時透明的檢測工具, 將行業內的 '資訊牆' 徹底打破. 研發團隊希望, 未來這一平台能夠整合整個行業的資訊資源.

在保證可靠性的前提下, 大數據的加入讓整個流程的成本比傳統驗證方式降低了50%. 黨煒透露, 一個航天工程任務中元器件工作原本需要30人協作完成, 現在只需要3個人.

此外, 該平台還能夠通過大數據進行用戶畫像, 洞悉供需雙方的使用習慣, 以實現 '私人訂製' . '我們通過將元器件檢測需求轉化為專業可實施的 '實驗語言' , 實現了從資訊諮詢到方案編製再到選型推薦, 最終實現採購使用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 黨煒說.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