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百強榜 | 中國佔6席

6月25日, 《美國汽車新聞》發布了2018全球汽車零部件配套供應商百強榜. 根據最新榜單, 博世仍然位居首位, 電裝躍至亞軍, 麥格納則為第三名. 今年共有6家中國企業入圍, 其中延鋒仍然是名次最高的中國企業, 位居第16名.

從2005年開始, 《美國汽車新聞》開始整理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排行榜, 根據供應商提供的上一年在汽車行業配套市場業務中的營業收入(銷售額)進行排名. 因此, 2018年全球零部件配套供應商百強榜的評定標準則是各供應商2017年度的業績.

在評選百強榜時, 《美國汽車新聞》主要關注汽車零部件相關配套業務的營業收入, 部分規模較大的零部件供應商沒有上榜, 或許是因為沒有向《美國汽車新聞》提交相關數據. 在參與百強榜評選時, 供應商需要提供公司名稱, 所在地, 聯繫方式以及相關數據.

榜單概況: 電裝躍居第二

2017年, 零部件供應商前十強的綜合銷售額達3,154.4億美元, 僅有博世和電裝的年度營業收入超過400億美元. 其中, 博世以475億美元的營業收入再奪冠軍. 去年, 博世設立人工智慧中心, 強化了傳統動力業務, 並出售旗下主營起動機與發電機業務的SG控股, 還公開表示意欲成為 '互聯移動出行服務' 供應商. 去年, 電裝的營收達到407.82億美元, 超過麥格納成為百強榜亞軍;大陸的名次則較去年上升一位, 而采埃孚為第5名.

前十五強中, 從第六名至第十五名的排名分別是愛信精機, 現代摩比斯, 李爾, 法雷奧, 佛吉亞, 安道拓, 矢崎, 松下汽車系統, 住友電工和馬勒.

於2016年10月份從江森自控拆分出來的安道拓, 雖然營收同比下降了3.8%, 但是名次依然上漲兩名. 安道拓希望集中精力發展座椅業務, 並與波音公司設立合資公司, 進軍飛機座椅業務.

與2017年的榜單相比, 今年新入圍榜單的企業有安通林, 科德寶, 邦迪汽車系統, 科世達, 五菱工業, 曼胡默爾, 現代凱菲克, Preh GmbH公司. 安波福為德爾福去年拆分出來的公司, 而北京海納川為英納法的母公司, 因此都沒有算入新入圍名單. 此外, 本特勒, 高田, 固特異, 森薩塔, 米其林, 日信工業, 康斯博格, 希落工業, ABC集團和Rassini S.A.B.並沒有入圍2018榜單.

在上榜的100家企業中, 共有84家企業的2017年配套營收實現增長, 16家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跌. 其中, 美國車橋控股的增幅最大, 為58.63%, 名次也實現了17名的上升. 相比之下, 國際汽車零部件集團(IAC Group)的同比跌幅最大, 為26.67%.

中國共有6家企業上榜: 延鋒持續領跑中國企業排名

今年入圍的企業共來自17個國家和地區, 其中來自日本的企業仍為最多, 共有26家企業入圍, 較去年少兩家;共有22家美國企業進入今年的榜單, 位居亞軍;德國今年則有20家企業入圍, 較去年增加兩家.

除了日, 美, 德三國之外, 韓國, 中國, 加拿大, 法國, 西班牙, 瑞典分別有7家, 6家, 4家, 3家, 3家, 2家企業入圍, 而盧森堡, 墨西哥, 瑞士, 新加坡, 意大利, 印度, 英國分別有1家企業入圍.

近幾年來, 入圍的中國企業逐漸增加, 從2012-2013年僅有一家中國企業入圍, 到2014-2016年有兩家中國企業入圍, 2017年共有5家入圍, 而今年共有6家中國企業入圍.

在2018年上榜的6家中國企業中, 延鋒仍以絕對優勢繼續領跑中國企業排名. 2017年, 延鋒繼續保持強勁增長, 營收總額達962億人民幣(約合142.78億美元), 實現了9.91%的同比增幅. 繼2015年取得了 '全球汽車零部件配套供應商百強榜' 第26位後, 延鋒於2016年憑藉銷售收入同比大漲三成的優異成績躍至第18位, 2017年匯總銷售收入更是突破千億大關繼續攀升4名至來到第14位.

另外5家入圍榜單的中國企業分別北京海納川, 中信戴卡, 德昌電機, 五菱工業和敏實集團. 其中, 北京海納川於2011年成功收購了英納法100%股權, 2017年實現了近37億美元的營收, 同比勁增18%.

中信戴卡2018年的排名與去年持平, 但是營業收入上漲17.25%至30.52億美元;德昌電機的名次則上漲2位, 至79名, 去年營收也實現了10.34%的增幅;五菱工業為今年新上榜的中國企業, 以22.78億美元的營業收入名列80名;敏實集團今年再次上榜, 名次也上漲1位, 2017年營業收入為17.5億美元. 需要指出的是, 位列60名的耐世特已於幾年前被中國企業收購, 位列97名Preh GmbH為均勝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在2017年收購的子公司.

中國整車企業在崛起, 零部件企業同樣如是

根系的發達, 是大樹參天的根本, 而零部件能否崛起, 對決定汽車行業能否雄起發揮了關鍵作用. 儘管隨著全球化趨勢推進, 大型供應商整體業務布局跨越國界線, 譬如愛信, 高田都在中國設了廠, 但大部分情況下, 配套營收增長, 最大的受益國家依然是廠商的本土, 而在品牌效應方面更是如此.

之前常見的外援百利得今年沒有上榜, 雖然不排除業務滑坡跌出榜單的可能性, 但也存在數據可得性引起缺失的機率. 這就關係到《美國汽車新聞》評選配套供應商百強榜的法則. 在評選時, 需要廠商提供公司名稱, 所在地, 聯繫方式以及相關數據, 通常國際化程度較高, 對百強榜重視的企業會相應配合, 因而可能獲得一席之地. 它的權威性毋庸置疑, 但不等於所有大型供應商都毫無遺漏. 就像以英納法的規模, 居然2015, 2014年不在榜單上.

還有一批中國部分企業如濰柴動力, 萬向集團, 福耀玻璃和玉柴等, 配套業務收入應該相當出色, 有可能是由於未遞交資訊而缺席百強榜單. 如是算下來, 中國公司具備佔據11-13個左右席位的實力.

但儘管如此, 我們還是需要清醒地認識到差距所在. 同樣是 '根系' , 也可以區分為根系和主根, 類似愛信精機這種直接以 '三大件' 之一為最強項的零部件巨頭, 中國目前尚未出現, 大部分上榜企業都是以內飾和電子為主營業務——內飾對汽車自然至關重要, 但從機械工業角度而言, 尚不能取代 '三大件' 的地位.

在總體排名靠後之外, 不少零部件公司是中國收購所得, 如果要消化吸收其渠道網路與技術工藝, 還需假以時日, 資產確實已經歸中國所有, 但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公司——就像高田, 哪怕100%被百利得收購, 後者母公司又是中國企業, 但業界還是會將高田認作日本品牌. 而延鋒吸收江森自控業務也花費了較長時間.

零部件配套供應商百強榜單, 需要用辯證和變化的眼光去看待, 既可以為迅速追趕的速度而欣喜, 也需要為巨大的差距而深思. 指出不足與鼓勵進步並不矛盾, 作為媒體更需要為中國汽車行業的零部件乃至整車提供更多寶貴的參考意見.

中國整車企業在崛起, 零部件企業同樣如是. 最終, 汽車產業上至關重要的兩個環節將攜手共進, 促使中國汽車行業矗立於國際諸強之林.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