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機硬體創新陷入 '天花板' 之際, 新的攪局者讓人眼前一亮. 6月19日, 法國盧浮宮OPPO Find X創新性地採用了雙軌潛望結構, 將攝像頭隱藏於手機內部. 在此一周前, vivo NEX發布了獨樹一幟的升降式前置攝像頭, 以及屏幕發聲等多項黑科技. 最近的一個月, 榮耀, 小米等手機廠商也紛紛推出新品, 比拼硬體的創新.
在手機銷量下滑, 陷入同質化競爭的當下, 國產手機正打破唯蘋果, 三星馬首是瞻的 '跟隨策略' , 在硬體技術上取得新的突破.
捨棄 '劉海屏' , 各謀技術突破
從去年9月開始, 在iPhone X的強示範效應下, '劉海屏' 手機成為當下智能手機的潮流趨勢. 而以OPPO, vivo為代表的國產手機廠商反其道而行之, 放棄了 '劉海屏' 的設計, 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採用了滑蓋式和彈出式的前攝設計.
為了實現正面屏佔比的突破, vivo NEX採用了包括升降式前置攝像頭, 屏下光敏, 微縫紅外, 全屏幕發聲技術等創新性技術, 也由此, vivo在外觀設計上實現了最為接近全面屏的方案.
從vivo NEX的產品形態上不難看出, vivo選擇了與蘋果不同的道路, 蘋果依靠3D結構光來實現人臉識別, 而vivo目前將技術資源更多押注在了屏幕指紋上, 同時採用更為激進的感測器隱藏方案來實現 '無劉海屏' .
國內一家市場排名前五的手機廠商營銷部部長告訴南方日報記者, 這種創新非常難能可貴, 因為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機構重組, 它還涉及到不同機構間的綜合匹配創新, 包括散熱, 訊號保障等方面的系統工作, 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
無獨有偶, 為了得到渾然天成正反無孔的機身, OPPO Find X在有限的機身內部裡開闢了一個獨立空間, 創造性地加入了雙軌潛望結構, 成功把前後攝像頭以及大多數感測器隱藏在了手機內部, 這就是OPPO Find X的首創.
在榮耀發布 '很嚇人的技術' ——GPU Turbo前的5月31日, 小米創始人雷軍在深圳發布了小米8系列, 在硬體創新方面, 小米透明探索版除了使用屏下指紋識別技術外, 小米8還首次引入了雙頻次衛星定位的GPS導航技術.
研發前置, 三星變 '跟隨者'
一直以來, 更多的人將OPPO, vivo的崛起歸結於過度依賴營銷, 新零售時代銷售方式由線上轉移到線下, 低配高價的策略飽受詬病, 甚至一度被稱為 '廠妹專用' . 但最近, OPPO, vivo正試圖打破這一刻板印象.
負責vivo手機技術的執行副總裁胡柏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示, 保守的策略已經走不下去了, 已經不能繼續跟著蘋果走老路.
此前, vivo發布的X21率先採用了屏下指紋識別技術, 該技術由Synaptics(新思)提供, 不過, 識別效果並不佳. 尤其在一些特殊場景下, 比如洗完澡, 手指比較幹時. 今年4月上旬, vivo將X21的屏下指紋識別技術供應商從新思切換為匯頂, 導致X21的出貨停了一個多星期.
而在去年4月,vivo召集手機行業最頂尖的供應商們到東莞總部, 胡柏山告訴這些產業鏈供應商, vivo的合作方式和合作節奏要調整. vivo要改變原來的跟隨策略,在涉及手機創新的關鍵領域提前布局, 要把技術跟蹤, 合作的周期提前到18個月,甚至36個月.
這樣做的代價是, vivo自己也需要投入資金, 團隊與供應商共同去研發, 加速技術成熟的進程. 這種做法也正是蘋果之前慣熟的打法, 蘋果周邊核心的晶片, 屏幕供應商, 新思, 三星, LG等等廠商與蘋果緊密配合, 推進每一代蘋果核心賣點的升級. 待蘋果的產業鏈供應商的技術逐漸成熟, 率先採用一段時間之後,安卓廠商才逐漸跟進.
值得注意的是, vivo的技術領先策略, 已經漸入收穫期. 以屏幕指紋為例, 在vivo首發之後, 更多的品牌廠商選擇了跟進. 韓國網站The Bell近日報道, 三星電子已決定在Galaxy S10屏幕指紋識別上等下一代認證技術. 此外, 三星也在考慮使用具有Face ID功能的3D感應攝像頭.
3D感應對國產手機而言也已經不陌生. 就在今年5月, OPPO完成 '全球首個3D結構光視頻通話演示' , 這預示著未來視頻通話體驗也將非常不一樣, 因為可以更直觀清晰地看到視頻通話對象的每一個表情細節, 更真實.
而衡量一家企業的技術儲備, 可以從專利數量進行窺探. 去年我國發明專利授權量排名前十位的企業中, 國家電網, 華為, 中石化分列前三, OPPO以1222件位列第八, 是唯一一家專註手機的廠商.
'其實國產手機已經走出蘋果陰影, 甚至不存在蘋果陰影這一說了. ' 運營商世界網總編康釗告訴南方日報記者, 目前蘋果在中國的銷量止步不前, 反倒是國產手機的崛起對其造成了 '威脅' .
掌控供應鏈體系, 創新轉向消費者體驗
除了系統層面, 從硬體及性能的角度來看, 整個產業陷入到了焦慮期, 智能手機產品已經很難拉開差距. 未來手機硬體創新的空間還有哪些?
康釗認為, 國產手機正從硬體比拼轉向注重消費者體驗. 例如, '雙攝像頭' 已不新鮮了, 一些主打拍照的廠商在機身上加裝了6P鏡頭, 就連專業光學專家徠卡都受邀上陣, 與手機廠商聯手造勢. 難的是, 攝像的成像質量, 品質與模組厚度, 超薄機身成了一對矛盾體, '手機不管再薄, 也要把晶片, 電池, 攝像頭, 天線等裝進去, 所有零部件都是有一定體積的, 這就非常考驗手機廠商. ' 康釗說.
未來, 智能手機的硬體創新突破點仍然在外觀, 交互體驗, 或者電池, 屏幕技術上的改變, '新的識別技術延伸出了指紋識別, 虹膜識別等多種解決方案, 而陀螺儀的加入, 可以幫助手機攝像頭防抖或輔助GPS進行慣性導航. ' 康釗說, 新技術層出不窮, 也讓手機功能的比拼得以持續, 再比如, 未來圍繞可彎曲屏幕就大有文章.
不過, 在核心部件的突破上, 也有不少值得國產手機反思. 某國產品牌營銷部部長表示, 例如, 先進的屏幕和攝像頭目前還是非常倚賴國外供應商. 出貨量穩居第一的三星, 仰仗其強大的供應鏈體系, 包括屏幕, 處理器, 存儲晶片, 感光元件等在內, 保證三星供應鏈比手機業務更賺錢.
在業界, 有一則廣為流傳的故事: 當初小米供應鏈與三星中國區半導體兩個團隊曾經接觸過, 然而雙方還出現了爭執, 三星一怒之下拍桌子走人, 2016年7月份, 小米董事長雷軍親自掌管供應鏈事務, 為此前後總共去了三星總部四次, 尋求與三星的更多合作, 其中包括三星自家的處理器, 攝像頭, 記憶體, 顯示屏等等, 而這些元素都是在為小米自家的高端機做準備.
這些核心部件的提升需要產業上下遊的共同努力, 而在一些領域也可以看到, 國產技術也正艱難轉身, 不斷打破國外壟斷. 6月6日, 繼華星光電, 京東方, 天馬等企業相繼宣布AMOLED產線的啟動, 國內又一條第六代全柔性顯示屏大規模量產線在深圳柔宇國際柔性顯示基地點亮投產. 柔宇柔性顯示屏厚度僅0.01毫米, 年產超過5000萬片. 此外, 在快閃記憶體, 處理器等領域, 也可以看到國產化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