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電市場發展前期, 外資家電企業一直充當著領路人的角色, 而現在則在中國市場白熱化競爭中逐漸走向邊緣. 數據顯示, 松下彩電4月的零售量僅為1741台, 市場佔比僅為0.2%; 2017年中國冰箱線下銷售份額中, 海爾是博世6倍之多, 是西門子的近2倍.
多位業內專家表示, 中國家電企業的崛起與經濟環境發展和自身對技術, 品牌的追求密不可分, 未來全球的家電格局正朝著以中韓為主導, 歐美日參與的方向發展.
格力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 目前格力技術已經力壓日系, 美系; 海信相關負責人也向本報記者坦言, 在贊助體育賽事上, 海信比較大膽和堅決, 贊助世界盃, 是最快, 最經濟的全球品牌成長路徑, 意味著海信將大大縮短在全球的 '成長時間' , 成為中國第一家快速崛起的國際消費電子品牌.
外資家電市場份額逐步收縮
近年來, 外資家電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已經逐漸褪去了曾經 '領路人' 的光環.
日前, 中國海關總署發布公告稱, 博世熱力技術(北京)有限公司向海關總署提交了召回計劃, 從5月15日起召回部分進口布德魯斯(Buderus)和博世(Bosch)品牌大氣預混式燃氣落地鍋爐. 公開資訊顯示, 此次召回範圍內的大氣預混式燃氣落地鍋爐主要存在鍋爐本體上未加貼警示標識的問題, 存在使用安全隱患. 據統計, 中國大陸地區受影響的產品數量共計4425台.
據了解, 博世和西門子均為德系家電品牌, 1967年聯合組建德國博世和西門子家電電器集團(以下簡稱 '博西家電' ). 上世紀90年代進駐中國市場以來, 銷售產品類型包括家用電冰箱, 洗衣機, 廚房電器, 電熱水器, 小家電產品以及進口的高端產品如洗碗機和烤箱等.
不過, 據奧維雲網發布的《冰箱行業年報》顯示, 2017年西門子冰箱線下零售額份額為13.3%, 同比增加0.2%. 博世冰箱零售額份額為3.8%, 同比增加0.6%. 與中國冰箱市場領頭羊的海爾相比, 後者零售額佔比25.1%, 是博世6倍之多, 是西門子的近2倍.
以松下, 夏普, 東芝, 日立為代表的日系家電的發展處境也顯得比較尷尬. 由於2011年和2012年, 押注電漿電視失敗, 松下連續兩年超過7000億日元巨額虧損, 隨後將重心向企業級市場傾斜.
中怡康4月中國彩電零售監測數據顯示, 曾經名動全球的松下彩電4月的零售量僅為1741台, 市場佔比僅為0.2%; 零售額為915萬元, 份額佔比僅為0.24%. 零售量在20個統計品牌中, 位列倒數第二. 3月底, 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又發布了產品召回計劃, 表示將在中國召回兩個型號約1.5萬台的電視機.
而與富士康 '聯姻' 的夏普, 為了爭奪更多的市場份額, 正在採取低價沖銷量的策略. 中怡康數據顯示, 去年夏普電視在中國的市場均價從6000元以上驟降到3800元左右. 對此, 家電分析師張劍鋒表示, 放棄曾經的高端形象而走低價策略, 對夏普而言並非長遠之策.
讓人頗為唏噓的, 還有中國新飛電器面臨破產的命運. 阿里拍賣平台顯示, 新飛系(新飛電器, 家電, 製冷器具)3公司100%股權將於2018年6月28日, 29日, 在河南省新鄉市中級人民法院淘寶網司法拍賣網路平台上進行公開拍賣, 起拍價為4.5億元, 保證金為1億元. 對於新飛電器的時代終結, 多位業內人士向記者坦承, 這多半是由於新加坡豐隆集團掌控公司後對中國市場不夠了解所致.
中國製造正在走向世界
與外資品牌逐漸收縮中國戰線相對的, 是中國家電企業正在國際舞台上尋求更有前景的發展機會.
在海外市場, 海爾併購GEA拿下北美市場, 以自有品牌矩陣佔據了全球化先機. 而美的以292億元, 持股比例超過94.5%收購德國庫卡, 直接進入了汽車機器人領域.
據美國《福布斯》雜誌近日發布的2018年 '全球上市公司2000強' 排行榜顯示, 有7家家電企業進入榜單. 其中, 中國家電企業就有3家, 分別為美的集團, 格力集團, 海爾集團, 排名依次為: 245, 294, 565.
張劍鋒表示, 中外品牌這一進一退, 體現了中國家電發展的曆史軌跡. 改革開放初期, 外資家電在技術主導下一直處於領頭羊位置, 但隨著中外家電博弈的進行, 中國家電企業逐漸突破了技術創新, 並形成自身的規模優勢, 找到了自身的發展道路.
與此同時, 在最近的世界盃賽事上, 中國家電企業也在積极參与藉以提高國際知名度. 據悉, 海信這一熱衷贊助高端體育賽事的家電企業, 已經成為歐洲杯56年歷史上第一個中國贊助商, 世界盃近百年歷史上第一個中國電視品牌. 海信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 贊助世界盃, 是最快, 最經濟的全球品牌成長路徑, 意味著海信將大大縮短在全球的 '成長時間' , 成為中國第一家快速崛起的國際消費電子品牌.
針對於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的不斷崛起, 家電行業觀察家洪仕斌表示, 近5年在全球市場超越外資品牌是中國家電產品的發展目標, '我們首先要做好渠道, 因為在中國市場我們有渠道優勢, 但在全球則相對較弱; 第二個就是在品牌, 必須培養國際消費者對中國品牌的認知; 第三是技術, 只有發力技術創新才能更好地鞏固市場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