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石飛月/文 白楊/製表
有消息稱, 富士康旗下的夏普已經收購了東芝的PC業務. 雖然夏普中國目前還未對此做出官方回應, 但夏普此前曾明確表示, 將收購東芝旗下個人電腦 (PC) 業務. 這是富士康在電子消費領域的又一起跨國收購, 也是該公司轉型過程中的重要一步. 作為代工廠中的老大哥, 富士康曾經藉著人工成本低的紅利, 獲得了不小的成功, 不過, 隨著土地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 代工者的身份難以為繼. 雖然富士康近年來也在嘗試業務創新, 但到目前為止, 還沒有一項業務能夠撕下富士康身上 '代工廠' 的標籤.
收購再下一城
消息稱, 夏普收購東芝PC的整筆交易在4000萬美元, 約合人民幣2.6億元. 這也是繼夏普之後, 富士康在電子消費領域收購的又一家日本企業. 此前, 東芝在一份聲明中表示, 該公司正在考慮出售個人電腦業務, 並正在與潛在買家進行談判, 但當時尚沒有具體的決定.
北京商報記者聯繫到夏普方面, 該公司表示國內還未收到消息, 所以對收購的事並不了解. 早在2010年, 夏普就退出了電腦市場, 業界認為, 該公司這次再度涉足電腦領域, 只是新東家富士康的轉型計劃之一, 夏普將深度涉足到全球筆記本產業鏈和生態系統中.
東芝有著 '筆記本之父' 的稱號, 曾造出全球第一台筆記型電腦, 放棄自己的PC業務, 這一幕讓人唏噓. 2011年, 東芝筆記本的發貨量曾達到1750萬部, 獲得8.8%的全球市場份額.
但是隨著筆記本逐步飽和, 東芝在和競爭對手的較量中逐步落敗. 2017年, 東芝筆記本的發貨量下跌到了不足100萬台, 市場份額跌到了0.6%. 東芝的個人電腦業務在截至3月的財年中銷售額為1673億日元, 虧損96億日元. 不過, 東芝筆記本擁有成熟品牌, 在商用電腦, 歐洲市場等仍然擁有一定的影響力. 業內人士認為, 富士康看上的是東芝筆記本優質的品牌形象.
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代工製造商, 除了為蘋果公司供應產品, 也為其他全球品牌組裝個人電腦. 只是, 在筆記本代工行業中, 富士康的地位並不突出. 2017年, 富士康代工的筆記型電腦數量為469萬台, 只佔到了全球筆記本代工規模的2.8%.
有研究機構指出, 隨著掌握東芝以及夏普品牌, 富士康將獲得一條在筆記型電腦市場擴大影響力的快速通道. '在液晶面板領域, 富士康擁有更充沛的產能. 不過富士康難以利用液晶面板的優勢, 提振東芝筆記本業務. 目前在筆記型電腦的成本構成中, 液晶顯示屏僅佔到了10%-15% (遠遠低於液晶電視機的60%-70%) .
代工黃金期已逝
作為廣為人知的著名代工企業老闆, 郭台銘心裡應該最清楚, 所謂的 '國際代工' 在創造利潤和就業機會的同時, 又意味著怎樣的無奈.
據悉, 每組裝一台iPhone手機, 富士康的流水線只有不到4.5美元微薄利潤. 富士康2016年收入為新台幣4.356萬億元 (合1363.8億美元) , 同比下滑2.81%, 這也是該公司自1991年上市以來年度營收首次下滑.
此外, 富士康與員工之間的關係似乎處理得不是很得當. 日前, 有消息稱, 富士康集團在湖南省衡陽市的工廠為亞馬遜公司生產智能音箱. 勞工權益組織進行了9個月的調查, 發現工廠存在工作時間過長, 工資低, 培訓不足等現象, 另外使用的派遣工或臨時工違反了中國的勞工法律.
近日, 富士康員工在深圳富士康工廠區張貼《致富士康員工的公開信》, 稱富士康僅按照員工底薪的5%繳納房屋公積金, 導致員工一年至少損失1000元, 房租飛漲, 工資卻停滯不前.
1988年, 郭台銘在深圳創辦了一家名為 '富士康海洋精密電腦附加元件廠' , 隨後20多年, 富士康迅速成長為全球最大電子產品製造商. 2012年, 富士康的進出口總額為2446億美元, 佔中國內地的4.6%; 旗下的15家企業入選中國出口200強. 《財富》評選的全球500強裡躍居第43位. 坐享優惠政策和低人工成本的紅利, 富士康承接著各路高科技公司一波又一波的訂單, 從筆記型電腦到蘋果手機, 從數位相機到LED照明.
不過, 我國經濟環境發生變化, 土地和勞動力成本持續上漲, 使依靠低成本賺錢的外向型企業壓力倍增. 2008年下半年, 富士康轉盈為虧, 稅後虧損2086萬美元. 從2010年起, 富士康加快了對內地的投資步伐. 重慶, 成都, 鄂爾多斯, 鄭州, 廊坊等地的廠區, 或投入使用, 或開始注資. 同時, 富士康規劃壓縮深圳廠區的員工規模.
業內人士認為, 可以說, 成就富士康的是廉價勞動力, 沒有廉價勞動力, 富士康不會發展到今天. 從沿海到內陸, 富士康的每一次轉移都是為了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 然而, 富士康必須面對的現實是, 內地的勞動力成本都在提高, 廉價的勞動力已經難覓蹤跡.
未來並非坦途
近年來, 為了撕掉身上的代工廠標籤, 富士康一直在嘗試業務創新, 進行多元化轉型, 甚至參與了小鵬汽車的B輪融資. 總體來說, 就是從上遊到下遊的轉型. 但到目前為止, 還沒有一項業務能夠撕下富士康身上 '代工廠' 的標籤.
在消費電子業務方面, 2016年5月, 微軟把從諾基亞收購的手機部門作價3.5億美元出售給富士康, 並於近兩年發布多款新機. 目前看來, 雖然諾基亞品質工藝先進, 但沒有太驚豔的表現.
聲勢最為浩大的一場收購, 就是2016年8月併購夏普. 富士康在收購之後對夏普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 按照計劃, 以Aquos, Sharp, InFocus建構高, 中, 低端品牌平台, 採取分進合擊, 以 '高貴不貴' 為訴求, 針對不同客戶, 不同市場做出不同區隔, 從強化設計, 運用製造優勢, 降價促銷等營銷方式, 擴大夏普品牌的全球市場佔有率, 從而為富士康帶去自有品牌所擁有的議價能力和附加利益.
值得慶幸的是, 截至今年3月的財年, 夏普實現了四年來首次年度盈利. 產業觀察家洪仕斌認為, 富士康的資源優勢幫助夏普降低了生產成本, 從而令夏普有成本優勢, 而且富士康在中國的銷售網路也對夏普電視的銷售起到了積極作用.
但是, 上述機構分析指出, 在筆記本的上遊供應鏈 (包括處理器, 存儲晶片, 固態硬碟, 傳統機械硬碟) , 富士康擁有的資源不多, 因此富士康如果希望在東芝電腦業務上複製整合夏普公司的經驗, 將會面臨成本上的巨大挑戰.
富士康的另外一個重要轉型方向就是工業互聯網. 在今年的第二屆世界智能大會上, 郭台銘高調宣稱, 工業互聯網將是中國工業的出路, 也是整個實體經濟的機遇. 富士康集團旗下相關企業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也於本月在國內正式上市.
針對工業互聯網, 目前最流行的一個看法就是用機器人替代人工勞動. 目前, 富士康一名工人的用工年成本大約在5萬元左右, 而一台普通機械臂的購置成本只有10萬元左右. 一台機械臂一般可以替代3-4名工人. 表面上看, 機械人的應用要比工人更加合算. 不過, 有業內人士指出, 儘管一些精密零件的安裝和通用工序可以用機器人來替代, 但對於大量的普通組裝崗位, 機器人的成本明顯太高了.
在產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看來, 所謂的工業互聯網, 包括前沿技術的研發, 很大程度上還要依託於代工製造業, 這種情況下, 富士康就無法甩掉代工的標籤. 不僅是富士康, 所有的代工企業都會打著IPO的旗號融資, 但很多時候, 工業互聯網只是一個概念, 不管生產什麼樣的智能終端, 依然是以製造業為主. '富士康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自主品牌, 儘管現在有夏普支撐, 但夏普的主要影響力在於電視, 其他產品的影響力很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