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牽手穀歌, 看去非常互補的合作, 從業務與財務層面看, 註定不會深. 這裡面要化解的障礙實在太多. 當然, 短期, 它會為京東創造國際化背書與市值管理機會.
雙方業務並不真正協同, 落地節奏也不會一致.
於穀歌來說, 更多是在化解亞馬遜以及衝刺國際化的阿里們的挑戰:
1, 電商也是佔比較高的垂直搜索平台. 過去搜索連結人與資訊, 如今更多連結人與服務. 2, 貨幣化策略. 穀歌主要靠數字廣告. 電商過去更多依賴效果廣告, 如今正通過強化社交與內容增強綜合的數字營銷能力. 3, 雲化與AI風潮之下, 亞馬遜, 阿里們正通過雲+端的服務滲透穀歌們的生態.
就是說, 從底層架構到商業層面, 穀歌都面臨挑戰, 看去有點被OTT的感覺. 當然, 我不認為亞馬遜們真能顛覆穀歌. 這觀感有點像滴滴與美團的誇張博弈.
只是, 華爾街會對穀歌產生持續的擔憂與質疑.
穀歌也在強化電商服務, 尤其google shop. 但缺乏供應鏈基礎與用戶運營的它, 頂多隻是一個輕入口, 體驗不好. 幾年來, 它嘗試用搜索與安卓生態扭曲操作, 壓制競對, 成效仍一般. 而且還引來歐盟反壟斷調查, 正面臨巨額罰款呢.
穀歌找上京東不偶然. 京東供應鏈頗有口碑, 尤其中國大陸城市物流體系頗富效率, 保障著平台體驗.
而京東此刻正有國際化動力. 它需要關鍵的海外入口服務, 理論上多多益善. 穀歌在海外能給京東提供入口與部分技術服務.
這一互補合作裡, 也有中國互聯網業開始全球化輸出的一面. 它更多集中在供應鏈, 生態服務, 用戶運營一端.
雙方在資本層面建立合作, 有可能複製大陸持續落地的 '京東(生態支撐體系)+騰訊(入口)+X(場景)' 拓展模式. 只是, 在國際化這裡, 騰訊的角色, 被穀歌取代. 而X則是海外區域市場的地頭蛇, 包括電商平台與物流設施公司.
但這還是太理想了:
1, 穀歌根本不是主流電商入口. 無論美國還是歐洲以及其他關鍵區域, 它都不是. 業務與財務貢獻上, 哪怕中長期, 穀歌也不會對京東帶來多大的助益. 何況, 穀歌也不可能只依賴京東一家供應鏈支撐;2, 京東大陸確實有物流等優勢, 但除了東南亞之外, 海外也沒有什麼真正的基礎. 京東對穀歌的支撐, 不會有多大效應;3, 京東不可能持續依賴穀歌的技術窗口, 讓渡技術服務. 雙方雖然變現模式差異明顯, 但局部也會有博弈. 而且, 它們未來會在雲計算, 數據, 支付等許多層面產生麻煩;4, 雙方海外落地, 同樣有諸多障礙. 尤其是區域市場的物流體系, 支付平台.
這一合作案中, 京東真實的目的, 應該是以下幾個方面:
1, 拉穀歌背書, 提升全球聲量, 建立信任.
京東國際化確實動力明顯, 但它在海外的影響力, 不要說比不上亞馬遜, 在綜合的平台品牌影響力上, 也無法對標阿里.
你能從近期劉強東開始在海外強化個人品牌體會到, 這一層面, 他與馬雲之間的差距還是比較大.
穀歌是一家全球化的企業. 在歐美主流市場更是如此. 雙方合作, 能提升京東全球化的聲量, 為京東的拓展創造機會, 尤其是建立信任.
東南亞等地, 京東其實用不著穀歌們. 但在北美以及歐洲等區域, 它沒有真正的基礎.
儘管京東掛牌美國, 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思潮下, 它想直接落地美國, 非常難. 穀歌算是它的一塊背書敲門磚. 當然, 能發揮多大作用, 還是要看. 至少不會快. 這不是穀歌所能解決的問題.
歐洲等地反而要緊迫一些.
2, 變相融資.
最近一年半, 京東資本動作密集. 接下來一段, 海外市場的探索與布局必定也會非常高頻. 但它的資金實力仍很有限.
這不是說京東發愁錢. 凡有偌大前途的機會, 資金都不是最核心的問題. 但要看到, 京東從一體化走向一體化開放的路徑裡, 幾乎每個環節都有資本渴求. 而它贏利能力, 至少這個階段談不上多強. 而資金的利用也有長短期的效率差異.
這就需要京東創新融資通道. 上面我們提到, '京東+騰訊+X' 的路徑, 其實, 這也是一種變相的融資策略, 就是說, 單獨讓京東去整合, 滲透X的世界, 它的財力與生態還不夠豐富. 騰訊們扮演著入口與資金槓桿的角色.
與穀歌的合作也有這種訊號. 京東讓渡了一點股權, 穀歌根本進不了董事會, 影響不了決策, 而京東拿到了5個多億美元. 其實也是一種融資的策略. 這當然也是中國互聯網平台影響力的變現.
資本雖不能是最重要的力量, 但對比一下阿里, 京東的布局速度已算有些慢了.
3, 以速度換時空.
京東國際化, 不可能在每個地方自建入口與技術平台. 雖然也有在地化的收購, 但這周期較長, 也充滿不確定性. 藉助穀歌, 京東可以輕模式地滲透.
此外, 入口其實也涉及到數據層面, 與穀歌合作, 也可以消除區域國家或地區市場的部分疑慮.
4, 變相市值管理.
京東股價其實挺被動的. 跟IPO時比, 市值曾經翻過倍, 但這4個年頭, 它並沒有跑贏大盤. 不要說比不上亞馬遜, 阿里的表現, 更多互聯網公司, 市值提升方面也勝過它.
(京東月K)
納市100科技板塊指數
亞馬遜月K
阿里月K
去年有一段, 它非得莫名其妙地拉百度市值墊背(好像是個公司就拉它墊背, 呵呵), 雙方業務與商業模式完全不同, 非要簡單對標市值, 試圖卡到什麼JBAT裡去. 這其實並沒多大意義. 結果如今百度市值已經甩開京東300多億美元.
百度月K
京東規模確實壯大, 整個一體化的服務也很耀眼. 但真實的贏利能力, 相比交易體量來說, 還非常有限. 這個雖不能說成長性與投資價值有問題, 但也不能說阿里們的廣告變現出色, 就沒有價值. 這是兩條路徑的選擇. 京東得承認自己的服務, 其實還比較單薄, 觸達能力不如對手.
京東有提升市值的動力. 拉穀歌背書, 短期能創造這種效應. 當然, 長效未必那麼明顯.
當然, 京東牽手穀歌, 不管障礙多大, 短期成效如何, 若放眼全球, 它讓我們看到:
1, 京東的開放確實在加深, 無界零售之下, 京東的視野在開啟, 整個公司形象也開始豐富起來.2, 中國互聯網業已具備大規模輸出價值. 中國大陸已成為許多商業模式的孵化高地. 這裡面有人口基數, 消費力, 幅員, 製造業, 產業結構, 生態, 基礎設施, 數字化轉型的大國背景. 3, 同理, 海外互聯網乃至整個ICT業, 雖不能說祛魅, 確實也在經曆價值重估.
海外巨頭有更多技術創新能力, 覆蓋能力. 但在落地服務, 微觀運營層面, 短板很多. 尤其是全球監管日益加強的情況下, 美國的互聯網公司, 過去優勢面臨更多挑戰. 它需要中國互聯網模式的融合.
這也是全球產業分工的另一面. 過去美國主導的分工與遷移已經不再完全適用. 京東與穀歌的合作, 傳遞了全球ICT業的融合訴求.
不過, 我還是覺得, 仍要回到基本面來看合作案吧. 過度拔高合作的價值, 不會有實際成效. 後續反而可能留下話題, 適得其反.
是啊, 即便有5億多美元捆綁, 有互補空間, 雙方註定也只會是比較淺層次的合作: 除了在地化的物流, 支付等障礙並不能真正有效解決, 提升體驗外, 技術, 數據, 用戶層面也不可能真正打通, 根本無法實現精耕自作.
穀歌入口不可能有多大的GMV增效, 實際的業務貢獻與財務貢獻, 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京東也不可能對穀歌這一入口有多大的依賴.
京東的用心更多還是藉此創造一種氛圍, 聲量, 建立更廣的信任, 獲得全球化的認同, 由此與其他公司, 區域市場建立合作會有一些便利.
畢竟, 與對手阿里們相比, 京東的國際化速度其實已經有些慢了. 而且, 相比阿里側重整體輸出與綜合優勢的e-Hub模式落地, 京東本地的物流優勢, 在海外並沒有多少勝算, 它的探索, 更多還停留在個案的合作上. 它確實需要更多努力.
不過, 即便沒有什麼真正的成效, 京東的股價與市值可能還是值得期待的.